摘要:张学津于1941年9月出生在北京一个京剧世家,是京剧大师张君秋的长子。自幼,他便被京剧那独特的旋律和表演所吸引,仿佛命中注定要与京剧相伴一生。7岁时,他就拜陈喜光先生为师学娃娃生,从此踏上了京剧艺术的征程。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买过一盘张君秋先生和马连良先生合作的
张学津先生
今天我们谈谈张学津先生。
张学津于1941年9月出生在北京一个京剧世家,是京剧大师张君秋的长子。自幼,他便被京剧那独特的旋律和表演所吸引,仿佛命中注定要与京剧相伴一生。7岁时,他就拜陈喜光先生为师学娃娃生,从此踏上了京剧艺术的征程。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买过一盘张君秋先生和马连良先生合作的《三娘教子》磁带,录音里的薛倚哥,就是少年张学津扮演的。
1952年,张学津考入北京戏校,初学小生后改学老生,在王少楼先生、陈少武等老师的教导下,宗余派。这其中和程砚秋先生长期合作的王少楼老师,对他的教授培养付出的心血最多,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京剧艺术的养分,扎实地打下了余派表演的基础。
张学津演《淮河营》
1961年,对于张学津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并与冯志孝一起拜马连良先生为师。马派艺术飘逸潇洒、神韵飞动,张学津在马连良先生的亲授下,用心钻研,学会了《甘露寺》、《清官册》、《淮河营》、《赵氏孤儿》、《借东风》等众多马派名剧。
张学津的演艺生涯丰富多彩。1964年,他带着《箭杆河边》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成功塑造了老贫农“佟庆奎”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他自己设计的反二黄唱腔更是广为流传,这段“劝赖子”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段,和张学津的天赋和勤奋都是分不开的。
特殊年代他也是受尽了苦难,虽然他在艺术上很优秀,但由于他是某分子,所以,剧团里排演《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磐石湾》等剧目平时演出,他都是主角,但是只要有重要演出,他就会被换下来,即使像《磐石湾》这出戏,都拍成了电影,那宁愿让他把那个主演教会也不用他演,这种现象他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几十年后,才真相大白,原来那时候是有人从上海给北京寄去好多关于他的一些“材料”,当然,后来这些“材料”也是由于“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了。
运动结束后,他的艺术才华终于得以再次绽放,排演了现代京剧《铁流东进》、《刑场上的婚礼》、《谭嗣同》等新编戏。1989年,他的代表作《画龙点睛》成功上演,他饰演的李世民庄重、务实、贤明,该剧在1991年获得首届文华大奖。2001年,他在新编历史剧《大唐贵妃》中和梅派大家梅葆玖先生合作,扮演唐明皇,“仙山重逢”一折成为他生平创作的最后一个代表剧目。
张学津梅葆玖合演新编戏《大唐贵妃》
张学津先生的艺术特点鲜明,台风潇洒大方,一走上舞台,便仿佛自带光芒,能瞬间吸引观众的目光。他的演唱舒展酣畅,声音如行云流水般在剧场中流淌,让观众如痴如醉。念白清晰自然,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情感和故事,能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他将马派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余派与马派唱腔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学津的一生,不仅在舞台上闪耀,还为京剧事业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他为马连良先生担任主要配像演员,为后世留下了46出珍贵的音配像资料,还为李少春、李盛藻等先生的剧目进行音配像。他还培养了朱强、高彤、杜鹏、穆宇等众多优秀徒弟。
2012年12月21日,张学津因肝癌在京病逝,享年71岁。但他的艺术形象和对京剧的热爱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所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他那独特的演唱风格,以及他为京剧传承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京剧史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张学津老师的一些生平事迹,实际我们看今天京剧的境况也不难发现,京剧的人才呈断崖式下落,可以讲是一代不如一代!老说戏没人看,你演成那样,怎么能强求观众看呢?那么有人也感叹,张学津那代的艺人虽然比不上他们老师,但比今天的年轻一代还是强得多,但今天的京剧,连张学津这样的演员都已经不多了,这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呐。
来源:荷露团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