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长沙塑普太韵味了”…… 今年春晚刚落幕,相关话题就迅速霸占热搜,引发网友们激烈讨论。一边是被吐槽 “吃老本”“包袱陈旧” 的 “春晚台溜子”,一边是让观众眼前一亮、直呼 “太韵味” 的长沙塑普,这强烈的对比,实在让人忍不住感叹:春晚的舞
“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长沙塑普太韵味了”…… 今年春晚刚落幕,相关话题就迅速霸占热搜,引发网友们激烈讨论。一边是被吐槽 “吃老本”“包袱陈旧” 的 “春晚台溜子”,一边是让观众眼前一亮、直呼 “太韵味” 的长沙塑普,这强烈的对比,实在让人忍不住感叹:春晚的舞台,该变变了!
曾经,那些频繁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是观众心中的熟面孔,是春晚的 “台柱子”,他们带来的欢笑和感动,成为了无数人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如今,这些 “春晚台溜子” 却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甚至成了大家吐槽的对象。
就拿岳云鹏来说,作为德云社的 “台柱子”,他早年登上春晚时,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接地气的包袱,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可随着登台次数增多,他的节目却越来越让人失望。段子老套,笑点生硬,煽情突兀,曾经的新鲜感荡然无存。比如有一年他在春晚舞台上,那个关于烧鸡的梗,不仅没能让观众笑出声,反而让大家尴尬得脚趾抠地 ,春晚变成了 “大型尴尬现场”。
还有孙涛,那句 “我骄傲” 曾红遍大江南北,可多年来他的表演风格几乎没有变化,小品内容也总是围绕着一些老套的主题和生硬的网络热梗,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们看了他的节目,只觉得味同嚼蜡,毫无新意。
这些 “春晚台溜子”,仗着观众的熟悉和春晚的舞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节目形式陈旧,内容缺乏新意,表演模式化,早已跟不上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和对多元化节目的需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观众渴望看到更具创意、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的节目,而不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老套路的 “炒冷饭”。
当长沙塑普登上春晚舞台,那独特的方言韵味,瞬间打破了春晚舞台多年来的沉闷与套路。
表演《“骗”“假” 不留》的徐浩伦和谭湘文,此前在大众眼中或许只是 “新人”,但他们却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长沙方言的独特理解,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徐浩伦作为一名深耕湖南本土喜剧多年的演员,对长沙塑普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他的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语调,都带着长沙人特有的热情与幽默。谭湘文同样不逊色,她细腻的表演和对方言节奏的精准把握,与徐浩伦配合得相得益彰。
在这个小品里,他们将长沙塑普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展现了生活里的种种趣事,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浓浓的长沙风情。那充满韵味的 “咯”“噻”“哒”,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观众对新鲜语言文化的好奇之门。观众们纷纷表示,这种独特的方言表达,既接地气又充满新鲜感,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喝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长沙米粉,暖到了心坎里 。
《“骗”“假” 不留》这个节目,不仅有方言的魅力,还有新颖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它聚焦于生活中的常见骗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欢笑中提高了防骗意识,既有趣又有意义。这种创新的节目形式,与那些 “春晚台溜子” 的老套节目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然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
长沙塑普的成功,还在于它打破了春晚舞台长期以来的地域局限,让南方的喜剧文化有了展示的机会。以往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北方喜剧占据主导地位,南方喜剧文化的声音相对微弱。这次长沙塑普的亮相,为南方喜剧打开了一扇通往全国观众的大门,促进了南北方喜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春晚,作为全国人民的文化盛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期待。它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传承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窗口。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春晚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长沙塑普的成功,为春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让我们看到,春晚的舞台不应被少数 “春晚台溜子” 占据,而应向更多有才华、有创意的新人敞开大门。那些具有地域特色、贴近生活、充满创新精神的节目,更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更能让春晚这个舞台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么,你对今年春晚长沙塑普的表现有何看法呢?你是否也希望春晚能有更多这样充满新意的节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的观点和想法 ,让我们一起为春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来源:不凡熊猫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