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二的医院停尸间里,39个粉丝的抖音账号突然涌入上万条留言——人们疯狂搜索着那个长得像黄晓明的小演员,直到在死亡证明上确认:27岁的梁祐诚真的走了。当顶流明星们在春晚舞台接受喝彩时,这个演过5部网剧配角的年轻人,正因中枢神经感染孤独咽下最后一口气。
大年初二的医院停尸间里,39个粉丝的抖音账号突然涌入上万条留言——人们疯狂搜索着那个长得像黄晓明的小演员,直到在死亡证明上确认:27岁的梁祐诚真的走了。当顶流明星们在春晚舞台接受喝彩时,这个演过5部网剧配角的年轻人,正因中枢神经感染孤独咽下最后一口气。
同学群疯传的悼文里写着他最后的时光:除夕夜值班护士听见病房传来《幻乐森林》台词回放,那是他三年前拍的网剧,至今豆瓣评分人数不足200,娱乐圈的聚光灯从来照不进这些阴影角落,就像没人注意到,某些人的葬礼甚至凑不齐抬棺人。
梁祐诚的死亡证明像一记闷棍,把"208万日薪"的浮华假象砸出裂缝。在这个宣称"人均顶流"的时代,横店漂着十万个梁祐诚——他们拿着日结300的群演费,凌晨三点蹲在《卿卿我心》剧组外等盒饭,手机相册存满自费拍摄的casting视频。
网友翻遍他5条抖音作品,发现最新一条停留在去年中秋:镜头里他举着《花倌唐小仙》通告单蹲在房车阴影里,配文"今天盒饭有鸡腿"。这种黑色幽默比任何文艺片都真实,毕竟在娱乐圈食物链里,有些人活着时是背景板,死了才能当五分钟主角。
有人质疑:中枢神经感染是不是过劳死的遮羞布?翻开横店群演生存报告,日均18小时工作制、冬天穿单衣拍夏戏、受伤自费治疗才是行业明规则,梁祐诚客串《唐女小菲》时,曾因威亚操作失误摔断尾椎骨,制片人塞了2000块钱让他签免责协议。
这种拿命换镜头的故事,在十八线演员圈里比横店的地沟油盒饭还常见。当我们在骂"208万"时,可能忘了金字塔底还有208万个梁祐诚在拿健康赌明天。
吊诡的是,梁祐诚的死亡竟成了某些人的营销狂欢。某表演培训班连夜推出"防猝死套餐",宣称"包教包会抢戏技巧";十八线女网红在灵堂前开直播,美颜滤镜开到最大喊着"诚哥教我演戏"。
更有经纪公司趁机兜售"明星健康险",广告词写着"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这些魔幻场景让人想起《让子弹飞》的经典台词——死人有时候比活人更好用。
但真正戳心窝的,是那份寒酸的职业履历。梁祐诚参演的《幻乐森林》在豆瓣仅有172条短评,最高赞写着"男主面瘫,配角更尬"——这条评论如今被顶成热帖,网友排队留言"对不起"。
这种迟来的歉意像极了我们对待外卖骑手的态度:平时嫌他们送餐慢,只有出事时才想起说句"注意安全"。娱乐圈的残酷在于,它把这种冷漠包装成优胜劣汰的励志故事,直到有人真的死在励志路上。
翻看梁祐诚同学写的悼文,字字都是娱乐圈现形记:
"他说最怕过年,因为要编理由告诉爸妈为什么演了五年戏,存款还买不起县城厕所"、"杀青宴从来坐最后一桌,敬酒时导演永远记不起他角色名"、"为省房租住燕郊,每天通勤四小时就为争取两句台词"。
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是一幅被流量时代遗忘的演员群像。
反观某选秀教母的名言:"红不了是你不够努力",这话放在梁祐诚身上格外讽刺。当资本用大数据筛选"爆款脸",用热搜制造"天降紫微星",那些不会炒CP、买不起热搜的演员,注定成为行业报表上的耗材。
更可悲的是,连他们的死亡都要被换算成KPI——梁祐诚去世消息冲上热搜第17位时,某平台立即推出专题报道,封面是他P得亲妈都认不出的精修剧照。
当我们在讨论"208万日薪"时,梁祐诚们正用生命为娱乐圈的畸形生态买单。
来源:小孙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