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前面说过张石川脾气暴躁,同仁们怕他,如果我不加以介绍,不免失之偏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总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凡是为中国电影开创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都不应该被人遗忘。
"明星"创办人之一﹣﹣张石川
我前面说过张石川脾气暴躁,同仁们怕他,如果我不加以介绍,不免失之偏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总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凡是为中国电影开创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都不应该被人遗忘。
张石川和郑正秋是老搭档,但他长得却和郑正秋不一样,粗壮结实,肥头大耳,一脸福相,也一副洋绅士派头。他出身于宁波书香世家,在商界混过多年。虽说颇具宁波人精明能干的特性,可他做生意却屡屡蚀本。虽说他在洋行混过多年,却还很迷信。他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据说因为蚀本多了,不免怪罪起父母,取的字不好,于是将"蚀"字改为"石"。他拍戏的摄影棚供着"大仙",进棚先拜"大仙",求个吉利。
他之进入电影行业也是非常偶然的。1912年,美国人布拉斯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因无法经营下去,将公司的名义及全部器材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依什尔和另一个美国人萨弗。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形势变化很大,他们不敢贸然开业,直至第二年才开始拍摄影片,并聘请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张石川后来在《明星》半月刊的一篇文章里,叙述他从影的经过:"远在民国元年,我正在从事于一种和电影毫无关系的事业。忽然我的两位美国朋友,叫依什尔和萨弗的,预备在中国摄制几部影片,来和我接洽,要我帮他们的忙。""为了一点兴趣,一点好奇的心理,差不多连电影都没有看过几部的我,却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了。以为拍'影'戏,自然很快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我的朋友郑正秋先生,全部兴趣正集中在戏剧上面,每天出入剧场,每天在报上发表'丽丽所剧评',并且和当时的名伶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毛韵珂、周凤文等人混得很熟,自然这是我最好的合作者了。"张石川就是这样,和郑正秋以及在上海经商的舅父经润三等,组织了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营业。
1914年,张石川还办过幻仙影片公司,幻仙公司只拍过一部电影《黑籍冤魂》,是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内容是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贩卖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该片由张石川自己编导并参加演出,很获好评。
张石川在电影业混了一阵,见未能有大的发展,就又回到商业场上,开办了经营股票生意的大同交易所,不料又一败涂地。于是又回到电影场上,再度邀约郑正秋合作,同时和郑正秋商量,邀约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人加盟,组织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张石川以一个洋行买办的身份进入电影界,虽然他在生意场上不灵光,但作为电影导演来说,他是成功的。他脾气不好,不允许演员懒散,只要他进摄影棚,演员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全神贯注,听他讲解对角色的要求。严师出高徒,经他手造就的成名演员不少。我得到他不少教诲,我也怕他,遇有不同意见,我也不会当场顶撞。下场再虚心求教,他倒也和颜悦色,耐心讲解,所以,我算是少数不挨他厉言训斥的演员,我有时还能在他和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之间充个和事佬。那个时代,不像今日有极为详尽的脚本,演员也并非受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而全凭导演临场将要求、人物情绪、个性、形象的塑造告诉演员,由演员去领会发挥。他和郑正秋可以说各有所长,在"明星"初期,一个编剧,一个导演,通力合作,当然也加上其他人员的努力,才有"明星"在三十年代的成就。
张石川在"明星"的十多年间,导演了六十多部影片,开创拍长篇故事片的先河,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张织云和我先后主演的《空谷兰》,以及我和阮玲玉联合主演的《白云塔》。我国第一部蜡盘录音片《歌女红牡丹》等,都是他执导的。
"明星"的财神爷﹣﹣周剑云
周剑云是"明星"的财神爷,这是当时大家对他的称呼。郑正秋和张石川两人,全副精力对付摄影棚的业务工作,公司的财政、经济等工作,就由周剑云全盘负责。
周原来在新民图书馆工作,和但杜宇、郑鹧鸪等联合主编《解放画报》。周文笔颇佳,因此负责文字工作。刊名曰"解放"意在要将中国人从旧礼教、宗法社会、封建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是当时的思想潮流。《解放画报》在反封建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裹小脚的恶俗痛加鞭挞。他也曾和郑正秋及张石川一起经营过亚细亚影戏公司。人们也戏称他们三人为"明星三剑客"。
"明星"成立,周剑云任发行部主任。周虽是书生,却很有企业家的魄力。在开拓影片公司市场方面,他能高瞻远瞩,不局限于上海一地。他先后在南京、北平、天津、汉口、广州、重庆、昆明等各大城市设立发行分支机构,使明星公司的影片可以优先在各地上映。"明星"的影片在全国有影响,演员得以成为全国知名人物,周剑云功不可没。
"明星"业务扩大,周剑云又策划组织"华威贸易总公司",代理发行中外各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开发制造四达通影片发音机,及"华威风"电动唱片机,发售给国内各大电影院装配使用。华威公司还发行杂志《明星(半月刊)》、《明星月报》、《明星公司男女红星纪念册》等等。在广辟财源方面,周剑云真可说是个企业家人才,明星公司同仁对他也很为敬佩,所以周剑云又有"明星公司保险柜"的外号。
我当年欧洲之行自始至终也仰仗周剑云全盘筹划,周剑云夫妇全程陪同。旅程中,他们夫妇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就是在各国的访问日程、交际应酬、影片放映等方面,也多得他的妥善安排。
这次欧洲之行,中国电影界首次有电影演员出访,对当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及增进国际对中国电影事业的了解有着重大意义,周剑云这位幕后功臣不可不提。
在明星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由于制片不当,几乎面临停业的危机。后来公司也曾几度陷入困境,还多仗周剑云这位理财家的精明、外交家般的圆滑才一一应付过去。
抗战爆发前两年,因政治形势的变幻莫测,人心惶惶,各业均呈萧条,影片市场也不例外,各家公司拖欠薪水几成家常便饭,"明星"亦然。一天上午,群情激愤,相约至发行部坐讨薪水,看来很可能酿成罢工事件,到底周剑云才干不凡,应付自如,眼看一场风暴在他上下斡旋之下平息,一切恢复正常。从那以后,周剑云又多了一个"狐狸"的绰号。
由"天一"转入"明星"
关于我离开"天一"转入"明星",不要说当年众说纷纭,就是今天查阅有关的电影史料也是莫衷一是。有说我离开"友联"是因为陈铿然只捧徐琴芳,而在"天一"邵醉翁只捧陈玉梅,所以我又离开了,其实这种种说法只是言者自己的猜测而已。我在"友联"拍《秋扇怨》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与友联影片公司也只订了拍摄《秋扇怨》一部片子的合约,拍完片子,合约也就自然解除。"天一"给我拍片的机会是很多的,但如我前面说过,邵醉翁太过注重生意眼,较少注重影片的艺术性,我在表演艺术上感到既无长进,遑论提高。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是以在"天一"不到一年,我就想离开了,但我这个人生性腼腆,总不好意思主动开口,更不好意思主动取消合约,要不是有"天一"因陈毕霖下股而改组一事,我可能还会在"天一"留下去的。
常常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成为电影红星的?"我常感到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也难于回答。一个人的成名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许我有些许良好的天赋条件,如我学语言比较快,这可能是和我幼年跑过很多地方有关。我比较听从导演的指挥,平时也注意到与同仁们的合作,虚心向他人学习,大家也愿意帮助我,自是得益不少。又有人说我之所以成为红星是因为我长得美,其实天赋条件是一个方面,能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舞台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人生社会,说到美,大家都是翩翩少年,花容月貌的少女,表演舞蹈是可以的,但绝不能唱出一台戏,因为戏剧舞台上,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角色,只有演技精湛、艺术修养深厚、品行端正的人,才会走上舞台艺术的巅峰。
我进入"明星"后,不论是艺术修养,还是演技等方面很得郑正秋、张石川的教导,才能有所长进。张石川以脾气暴躁出名,却从未向我发过脾气,原因是他每次向我讲解剧情,我都细心聆听,并领会其精神。那时是默片时代,只要有个大概故事就可以开拍,不像现在有分场剧本;在片场上,演员只听导演的指挥,所以编导实在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入"明星"后,与林雪怀解除婚约,没有这些烦恼的事情牵扯,可以专心致志从事电影工作。"明星"当时给的报酬是月薪两千银元,实支一千银元,其余一千元作为公司欠的,待拍片完成后补回。那时演员都是支固定薪水,没有论片计酬,不过我的收入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了。此外,公司还供给我一辆汽车,但因父亲有病,所以汽车多数时候是给父亲用的。
那时,家庭人口多,十几口人全靠我一个人的收入养活,所以我自己的生活也是很节俭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时期,也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在那时能崇尚节俭,以后的苦日子也就可以过了。后来我稍有积蓄,感觉父亲在家闲得发慌,便把积蓄拿出来,在北四川路开了一家"胡蝶公司"由父亲经营管理,打发日子。想想父亲一生对我宠爱,我如今得以回报,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与阮玲玉合作拍《白云塔》
我进入"明星",演出的第一部片子,就是与阮玲玉合作主演的《白云塔》,我们也是由此建立了友谊。这是一部令我毕生难忘的片子。倒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本身,而是每当想起这部片子,就想起阮玲玉其人其事,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1927年,上海《时报》刊登了一部长篇连载小说《白云塔》,是一部宣扬因果报应的小说,作者是陈冷血。小说情节奇特紧凑,每天只登八百字,每天都有些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弄得人人争看,欲罢不能。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也是读者,并且看出,此故事若改编成电影一定卖座。等到小说一登完,这"明星三剑客"也已打好腹稿,电影怎么拍摄,已构想得八九不离十,于是三人马上决定由"明星"拍成电影。
这部影片由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由我饰演凤子,绿姬是体质柔弱、多愁善感的姑娘,由阮玲玉饰演。男主角是朱飞,他是当时著名的小生演员。郑正秋的儿子郑小秋饰演白衣儿,谭志远饰演风伯老人,我堂妹胡珊饰小露,黄君甫饰王中,龚稼农饰陶陶,汤杰饰卜先生,王吉亭饰王猴子,萧英饰乔伯,赵静霞饰蒲夫人,王梦石饰王伯皎,李时宛饰王太太。我不厌其详地列出这个演员名单,盖这些都是当时有实力的演员。这个演员阵容,在当年是不可多得的,可见"明星"三巨头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同时,一个时代的潮流、风气、业绩不是由某一两个人带领,而是由一群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在历史的史册上,他们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这是我进入"明星"后主演的第一部片子,也是我与阮玲玉合作拍的唯一一部片子,拍完这部片子,阮玲玉便离开"明星",参加了"联华"。
在这部片子里,我饰演正派女角,玲玉演反派女角。玲玉进"明星"也有两三年了,但不知为什么,在"明星"总不得志。玲玉其实是擅长演正派悲剧的,她对这个反派女角并不喜欢,也不理解。记得当时张石川在导演时,要玲玉"脸上要有虚伪的假笑,心里要十分恶毒",可是玲玉总演不好,连在一旁的我都十分同情她。因为她天性善良,这实在是难为了她。加上和她同台演出的朱飞,自恃是名小生,演戏态度很不认真。那时是默片时代,演员台词固然不必十分拘泥,但也总不能太离谱。可是朱飞在摄影棚里和玲玉对话时,胡言乱语,自编一套,弄得玲玉往往不知何以应对,有时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这幕戏就得重来。浪费胶片且不说,也影响拍片进度,气得张石川破口大骂,连带玲玉也遭埋怨。玲玉心中自然是十分委屈,又无法申辩,也就默默无言,暗自神伤,郁郁寡欢。后来正值联华影片公司登报招演员,她悄悄去报了名,一拍完《白云塔》,就离开"明星"了。她的整个辉煌的演员生涯,也是在那时开始的。
每当回忆往事,想起初入"明星"主演《白云塔》,就想起玲玉,也想起我和她最后的一次见面。那是我去欧洲之前到她家去,第一次未见到,只见到她妈妈和她女儿小玉。虽然访欧之前很忙,但似乎未见到她总有什么欠缺,所以后来又去了一次。她恰好在家,两人见面,十分高兴。我们既是同乡,又是同行,所以谈的话题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谈到我这次出国访问,她既替我高兴,也很感慨。她说:"能有机会出去走走,开阔一下眼界,总是好的,不知我此生是否还有此机缘。"说着说着,大概触动了心事,她不觉眼圈红了。我连忙岔开话题,劝她说:"人生也似舞台,悲剧也总有结束的时候。我自己在苦的时候常对我自己说,快了快了,演完苦的,就会有快乐的来了,你现在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她含泪带笑说:"你真会劝人。"其实这倒是我的人生哲学,几十年来,我几经甘苦,历尽沧桑,总是这样自我安慰才度过来的。
那天下午,我们在一起消磨了好几个小时,后来她送我出门也是高高兴兴的,相约我回来后再叙。但谁能料到,正当我在访欧途中,传来噩耗,她竟与世永诀。那次也是我们最后的相聚。
阮玲玉(1910-1935),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在上海出生。她的父亲是机器工人,早年死于贫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那时她只有5岁,她母亲到张家帮佣,也就把她带了去,所以她的童年生活也很凄苦。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很大的创伤。不过,玲玉秉性善良,又极为聪颖,求知欲很强。母亲很爱她,就以帮佣挣来的血汗钱送她入了上海崇德女子中学读书。她学习成绩很好,16岁就中学毕业。
张家的七少爷张达民从小和玲玉一起长大,此时见玲玉亭亭玉立,就向父母表示,要娶玲玉为妻,张家太太以门第不当拒绝。但张达民并不死心,用了一些手段,骗取了这孤苦无依的母女俩的信任,两人同居。他们住的是张家的房子,张老太爷过世时,玲玉曾去戴孝,但不为张老太太所容。张老太爷过世后,几兄弟分了家,家道中落。张达民是做惯大少爷的,又无一技之长,坐吃山空,生活拮据,恰好碰上"明星"招考演员,玲玉便去应征。当时的主考官是卜万苍,卜万苍那时已是有点名气的导演,明星公司已拥有张织云、宣景琳、杨耐梅等名演员。那时大部分片子都由几个名演员轮流担任。卜万苍提出起用新人,以给观众一种清新感。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几个人也便同意了。于是为即将开拍的《挂名的夫妻》招聘新演员,玲玉适逢其时。
玲玉由母亲陪同,到明星公司去应征,见到了卜万苍。卜万苍一见玲玉就满意,但还是要试镜,玲玉不免有些失望。卜万苍一再解释,这是招聘新演员必经的程序,劝她不要紧张,并约定第二天试镜。
谁知第二天试镜,可能是心情太紧张,一连吃了三十个 NG ,玲玉心里那份难过就别提了。卜万苍本人也很失望。他一见阮玲玉,就认为她有一种悲剧演员的气质,是一定可以拍好的。因为《挂名的夫妻》开拍在即,"明星"的老板们都主张另换演员,幸亏卜万苍说了话:"一次不行,也许是心情紧张。应该再给阮玲玉一次机会,明天再试一次,如实在不行,再换也不迟。"
卜万苍一面又安慰阮玲玉:"不要灰心,今天回去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来试。"
第二天一早,玲玉仍由母亲陪同前来。这天卜万苍先向她讲解了《挂名的夫妻》的剧情。剧本是由郑正秋编剧,描写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由于"指腹为婚",嫁给了一个傻丈夫。后来傻丈夫染"猩红热"病逝,她就忍受着守节的痛苦,立志终身不改嫁。
这次,卜万苍要阮玲玉演抱着神主牌,在灵堂哭夫的一幕。玲玉自己身世凄凉,卜万苍讲解剧情时,她已是热泪盈眶,等到开拍时,她由剧中人联想到自己和张达民至今尚未有个正式的名分,悲从中来,放声痛哭,一下子进入角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卜万苍高兴得哈哈大笑,向阮玲玉道贺说:"成了,你拍得很好。"
《挂名的夫妻》拍完上演,阮玲玉一举成名,成了至今仍为人怀念的演员。
【胡蝶(1908年3月23日—1989年4月23日),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古劳坡山水寨村,出生于上海,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28年,她受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1932年,出演《啼笑因缘》。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之后在"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又夺取"三连冠";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电影生涯。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