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晚,那可是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 “年夜饭”,从央视春晚一家独大到如今各卫视春晚百花齐放,相声始终稳坐这顿年夜饭里 “大菜” 的位置。但咱也得承认,这几年春晚相声的表现有点差强人意,还总爱 “翻车” 引争议。
春晚,那可是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 “年夜饭”,从央视春晚一家独大到如今各卫视春晚百花齐放,相声始终稳坐这顿年夜饭里 “大菜” 的位置。但咱也得承认,这几年春晚相声的表现有点差强人意,还总爱 “翻车” 引争议。
就说乙巳年春晚,姜昆先生的《精准推送》、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还有岳云鹏老师的《我们一起说相声》,这仨最具代表性,争议也集中在前两个。咱今天就好好唠唠,从前两个作品里扒扒,春晚相声到底咋整才能重回 “笑点巅峰”,让观众笑得心服口服?
相声这门老手艺,经过岁月这么一淘,留下不少独门绝技。可现在,大伙儿瞅电视、刷手机,主流传播媒介从大荧幕变成小屏幕,不少演员为了跟上节奏,把 “三番四抖” 这老规矩一扔,啥网络热梗、强行互动,逮着啥用啥,想一步到位逗乐观众。结果呢?短视频切片看着好像挺热闹,真完整看下来,稀碎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咱得说,相声包袱有它的 “祖传规矩”,就像盖房子得有梁有柱,“三番四抖” 就是相声的骨架。《精准推送》就给咱展示了一回传统技法的 “新生”。大数据专员和 “姜昆” 你来我往,三次重复问答(“转发”“点赞”“关注”),一层层把逻辑惯性铺垫好,最后 “收藏老太太” 这一荒诞包袱一抖,笑果炸裂。这不仅有传统相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幽默味儿,还顺带把数据滥用时代的隐私焦虑给讽刺了一番。
再瞧《一个大瓜》,冯巩团队那 “绕口令” 式的密集语言轰炸(像 “扣大花活河蛤蟆”“雇童工扒葱”),配上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精炼表达,把网络谣言的荒唐和破坏力浓缩在笑声里。传统技法压根不是啥 “老古董”,只要和现代事儿一结合,立马变成开启笑库的密码。坚守这些老规矩,是相声能传下去、在春晚让观众心里一动的关键。
艺术嘛,都是从生活里冒出来的,还得比生活更有滋味。好的相声作品,总能像 “雷达” 一样,精准捕捉时代热点,用独特视角和幽默方式端到观众面前,让人笑着笑着就反思起社会现象,咂摸出生活滋味。
《精准推送》就厉害在这儿,把当下大数据时代信息推送的乱七八糟事儿摸得透透的。作品里 “姜昆” 和 “小额戴” 以及大数据专员斗智斗勇,诈骗套路、数据隐私问题一股脑融进去。“小额贷” 实则是 “小额高利贷”,大数据推送背后藏着割韭菜的坏心思,这些讽刺太戳心,观众笑着笑着就明白社会上那些不良现象,起到警示作用,让相声有了深度。
从表现上看,《精准推送》内容时代感超强,形式上也把相声的灵活多样展现得淋漓尽致。姜昆和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这些年轻演员一合作,传统韵味和现代幽默、节奏感完美融合。这种跨代合作,既传承相声艺术,又在新时代开出创新的花。重要的是,它讽刺归讽刺,还带着人文关怀,没光批判社会现象,而是用幽默引导观众思考,呼吁大伙增强防范意识。
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风格不同,但同样出彩。这部作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回击冯巩遭遇的网络谣言,把谣言嵌进相声情节,自嘲和反讽结合得妙极了。冯巩凭借多年舞台经验,把相声里的语言游戏和肢体动作玩到极致,把网络谣言带来的烦心事变成娱乐效果,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和趣味。虽说社会批判性没《精准推送》那么强,但抓住观众想在轻松氛围里找情感共鸣的心理,娱乐性和思想性兼具。
相声作品里,人物是核心。人物鲜活真诚,作品才更有感染力、生命力。《精准推送》里,姜昆先生那形象太亮眼。“我不上这个当” 当座右铭,面对大数据专员的轮番 “进攻”,始终保持警觉理智,凭智慧机敏识破阴谋。这和喜剧里常见的主角扮傻扮丑不同,展现出老百姓在网络时代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有普通人面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清醒坚韧,一下就让观众产生共鸣。讽刺坏人坏事,不用让好人上当受害,把真实人物、生活百态搬到舞台上,就能戳中观众泪点笑点。
《一个大瓜》的人物也活灵活现。热情敞亮却差点被谣言中伤的孩子父亲,善于 “解读” 却总歪曲事实的主播,爱看热闹不明真相的美食街群主,这些人物仿佛就在咱身边,一举一动充满生活气息。观众看作品时,就像看到自己和身边人,感受到生活酸甜苦辣,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下就上来了。演员在台上和观众真诚交流,才能打动观众,这 “人味儿” 太重要。
把《精准推送》《一个大瓜》放相声发展史里一瞧,发现它们和马季的经典作品有 “隔空对话” 的意思。《宇宙牌香烟》靠单口推销解构商业骗局,《精准推送》用群像交锋揭示技术骗术,都靠角色化表演搭建讽刺框架;《五官争功》用器官拟人化探讨个体与集体关系,《一个大瓜》用多角色谣言链隐喻信息社会群体盲动。不同的是,新作更注重理性思辨和现实介入。《精准推送》里 “姜昆” 一路理性应对,打破传统 “丑角” 被动挨嘲套路;《一个大瓜》引入自媒体、直播等新媒介符号,让讽刺更贴合时代。这种 “守正创新”,正好契合曲艺理论里 “口语性” 的本质,相声的 “说”,既是形式,更是表达思想的通道,只有不断更新 “说” 的内容,传统艺术才能在新时代持续发声。
从姜昆先生的《精准推送》和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里,咱看到春晚相声传承与创新的两条路。一方面,相声得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问题,这是相声艺术的责任,也是它有生命力的根;另一方面,相声也得保持娱乐性,满足观众情感需求,这是长久发展的基础。
现在春晚相声有点娱乐化、商业化过头,艺术性和思想深度被质疑。有观众说,部分表演光靠夸张表演和刻意情节逗乐,忽视社会问题反映。所以,相声创作得回归传统艺术,结合现代元素,探索新表现形式。
相声核心是讽刺幽默,可当前春晚相声创作有 “快闪点” 和情节推进局限,题材审查也限制讽刺性和思想深度。建议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讽刺性,融入贴近生活的题材。
创新虽好,但过度跨界和现代元素加入可能让相声失掉传统纯粹性。创新同时,得确保不偏离相声本质 —— 用幽默智慧传递正能量。
相声艺术要创新,还得避免 “审美疲劳” 和低俗化。有些观众觉得春晚相声光追搞笑效果,忽视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创作者得在 “打内”(适应受众欣赏情趣)和 “打外”(避免低俗庸俗)间找到平衡。
相声这门传统曲艺,承载丰富文化内涵。它不单单是逗人笑的语言游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姜昆先生和冯巩先生这两部作品,都在挖掘展现文化内涵上做足功夫,提升作品艺术品质。
最后咱得说,姜昆先生和冯巩先生,一个年过古稀,一个年近古稀,还在这舞台上用行动和创新作品,带着年轻相声演员给相声在春晚争位置。这不光体现相声行业的深度,更因为有传承创新传统和两位先生的榜样作用,让咱看到相声未来还有大把希望。
来源:海龙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