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封神三部曲》用特效与热血重构神话时,邓婵玉——这个在原著中被迫联姻、战死封神的“悲情女将”摇身一变,成了骑马挽弓、飒气逼人的战场女王。她的改编,是“魔改”还是“升华”?这场跨越千年的角色逆袭,究竟戳中了谁的痛点?
当《封神三部曲》用特效与热血重构神话时,邓婵玉——这个在原著中被迫联姻、战死封神的“悲情女将”摇身一变,成了骑马挽弓、飒气逼人的战场女王。她的改编,是“魔改”还是“升华”?这场跨越千年的角色逆袭,究竟戳中了谁的痛点?
一、原著邓婵玉:被时代困住的“牺牲品”
在《封神演义》的男性主导叙事中,邓婵玉的悲剧性近乎板上钉钉。
她是父亲的棋子:被迫嫁给矮小丑陋的土行孙,只为换取邓九公阵营的利益;
她是战争的消耗品:善用五色飞石屡建战功,却逃不过被高兰英斩杀的结局;
她是封神榜上的符号:死后封为“六合星君”,却无人追问她是否甘愿为商纣殉葬。
原著中的她,是封建伦理与战争绞肉机下的典型产物——有武力,无选择;有姓名,无灵魂。说到底,小说里的邓婵玉就是殷商和西岐手上的工具人而已,她的命运按照需求被决定,没有自主的余地。
最让人不齿的是作者给邓婵玉安排的婚姻,邓婵玉本来是一个国色天香的巾帼英雄,作者许仲琳一定要安排一个又矮又丑的土行孙做她老公。不是说漂亮的女孩不应该爱上一个矮子,而是邓婵玉压根与土行孙没有感情,作者强行安排这个美女与一个丑矮子结合,这种心理实在扭曲。
假如你仍然还觉得,邓婵玉这个婚姻没问题,我希望你好好看看原著,看看邓婵玉与土行孙入洞房那一节,那分明是土行孙对邓婵玉的强奸,第二天邓婵玉还满怀愧疚对父亲邓九公说,自己无奈委身于土行孙,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虽然《封神演义》作为诞生于封建专制时代的作品,女性在作品中必然要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原著里对于邓婵玉的这种安排已经超过了必要的界限,作者对邓婵玉满满的恶意跃然纸面。因此,电影里对邓婵玉命运所做的改编,我认为理所应当。
二、电影邓婵玉:撕掉标签的“叛逆者”
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显然不愿重复这种“工具人”叙事。从影片来看,新版邓婵玉实现了三重颠覆:
1. 拒绝“政治联姻”:邓婵玉与土行孙的情感线完全被删,婚姻不再是她的宿命;
2. 战场主导权:小说里邓婵玉使用的五色飞石被各种马上步下的超绝武艺替代,邓婵玉近战冲锋、策马杀敌的镜头比片子里的任何一个男性角色都更抢眼;
3. 人性化塑造:由于邓婵玉加入对战争立场的挣扎、对殷商旧主以及闻太师的反抗,甚至与西周阵营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羁绊。
这种改编,让邓婵玉从“受人摆布的女工具人”,变成了“掌控自身命运的战斗主体”。原著党也许不高兴,但我坚持认为,这是《封神三部曲》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改编。
三、争议背后:我们到底在吵什么?
邓婵玉的改编引发两极评价:
支持派:“终于有女将不用靠嫁人刷存在感了!”
反对派:“删掉土行孙就是毁原著精髓,女权魔改!”
实际上,关于邓婵玉这个人物的改编从来与女权无关,其争议的本质,应该是“传统文本与现代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时,应该如何处理和改编?”
原著党捍卫的,是古典文学的原汁原味;
电影党追捧的,是女性角色挣脱时代枷锁的精神爽感。
而邓婵玉恰好处在风暴中心——她的重生,既照见当代人对封建叙事的拒斥,也暴露出经典IP改编的永恒难题:忠于原著,还是忠于时代?
四、邓婵玉的“破圈”启示:神话改编必须跪服原著吗?
封神故事的魅力,本就在于其流动性与再创作空间。明代许仲琳写《封神演义》,本身是对《武王伐纣平话》的魔改;包括《西游》、《封神》在内的多部古典作品,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既然原著就是魔改而来,电影为何不可?
邓婵玉的刀光剑影,劈开的不仅是商周战场的硝烟,还有当下文化语境的集体焦虑。她的魔改或许不够正统,但若原著中的悲剧只能复刻不能反思,那么封神宇宙将永远困在旧世界的阴影里。
毕竟,神话从未死去,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讲述。
来源:第二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