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自己拍摄的电影始自商务印书馆,到我进入电影界已过去七八个年头了。从拍舞台纪录片、风景片、新闻片到迎合小市民口味的言情片、滑稽片,间或有富于哲理或有教育意义的文艺片,中国电影也经历着一个认识发展的阶段。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正吸引着各种抱有不同目的,对这个新的
初上银幕,《战功》配角
中国有自己拍摄的电影始自商务印书馆,到我进入电影界已过去七八个年头了。从拍舞台纪录片、风景片、新闻片到迎合小市民口味的言情片、滑稽片,间或有富于哲理或有教育意义的文艺片,中国电影也经历着一个认识发展的阶段。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正吸引着各种抱有不同目的,对这个新的娱乐工业具有不同见解的人投身进来。电影公司曾在一个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其中又有不少如昙花一现地消失了。这正说明观众是最严正的评判者,只有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制片公司,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大中华影片公司成立于1924年4月1日,是常熟人冯镇欧投资经营的。主要人员有陆洁、顾肯夫、陈寿荫、卜万苍、徐欣夫等人。他们大都是留学生或受到过西方教育,喜好美国电影,所以创作的影片在手法、情节安排上也受到美国电影影响。
大中华影片公司只拍过两部电影,第一部是《人心》,由陆洁编剧,顾肯夫、陈寿荫导演,卜万苍摄影,张织云主演。影片描写一家工厂厂长的儿子瞒着父母在外结婚,成立小家庭,其父得悉后大为震怒,逼迫小夫妻离婚,小夫妻历尽千辛万苦,终得父亲谅解,言归于好。
第二部影片是《战功》,其时,我刚从中华电影学校结业,很希望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陈寿荫是我的老师,也很赞成我的想法,邀我到《战功》,从配角做起,历练一下。我欣然应命。《战功》一片是我踏入银色王国的开始。
《战功》一片由张织云主演,编剧陆洁,导演徐欣夫,是描写两个富家子弟在战争中负伤归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几经磨难,分别与自己的情人和离异的妻子重归于好。
这是我初进银色王国在水银灯下出现的第一部影片,毫无经验的我还闹了一些笑话。张织云在影片里是戴眼镜的,但为怕拍摄时镜头反光,所以眼镜只有镜框没有镜片。在电影里,我有一个替她擦眼泪的场景,我拿起手绢就从镜框里擦过去了。导演大叫" NG "( no good ),把我吓得手足无措,手绢夹在眼镜框里也拿不出来了。那时拍无声片,导演尽可大喊大叫,就是骂人也不要紧。经他大叫,我才回过神来,假戏还得真做,我还得抬起镜框擦眼泪呢!
大中华影片公司拍完《人心》和《战功》两部影片后,就因资金周转不灵和百合电影制片公司合并了。
这里要提一提张织云。张织云长我四岁,出道比我早,她也是广东人,在无声片时代也曾红极一时,曾因拍《玉洁冰清》一片而获"悲剧圣手"称号。《玉洁冰清》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梁林光任摄影师。此片上演,曾轰动一时。1925年秋,上海新世界游艺场发起选举"电影皇后",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张织云荣获中国第一位"影后"称号,那一年,她才21岁,而我才刚走出中华电影学校。她虽然没有进过电影学校,机缘巧合,遇上肯提携新人的顾肯夫、卜万苍、陈寿荫等人,天赋加上努力,她成了中国电影早期的一颗彗星。可惜她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方向。拍完《玉洁冰清》后,她就退出电影舞台,以后到了有声片时代,虽拍过《失恋》一片,惜因粤语发音不太受欢迎,也就结束了她的从影生涯。她幼年父母双亡,养母也没有真心呵护她,遇人不淑,晚景凄凉,贫病交加,在香港去世,令人唏嘘。
《玉洁冰清》是由当年当红小生龚稼农主演的第一部影片,龚也因此片一举成名。我后来也曾和他合作拍过几部影片。在台湾时,我们也时有往还,剪烛西窗,共话旧事,恍若隔世。
友联影片公司
友联影片公司成立于1925年,它的创办人是陈铿然(1906-1958),广东潮州人。陈原是上海沪江大学学生,他虽然不是攻读文科的,却颇具文才。在创立"友联"之前,他先自编了一部爱情悲剧《秋扇怨》,是舞台剧。演出后颇受观众欢迎。当时电影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上海滩已出现规模大小不同的电影制片公司。陈在友人的怂恿下,就起了将话剧改编为电影的念头,于是1926年在上海八仙桥路挂起"友联影片公司"的招牌。恰好这时徐琥和周克从法国留学归路挂起"友联影片公司"的招牌。恰好这时徐琥和周克从法国留学归来,经人介绍参加了"友联"。徐琥和周克在法国学过电影拍摄,还充当过演员,在当时算是见过世面的,也算是有经验了。有他们两人加入,友联影片公司正式敲锣开张,徐琥和周克分别担任导演和摄影。他们向法商经营的百代唱片公司购置了一台手摇摄影机,在徐家汇华山路租了一处地方做摄影棚,正式开业。
友联影片公司制片的历史虽只有短短的几年,但也留下了颇有价值的电影。除《秋扇怨》获得成功外,还有一部《虞美人》,但《虞美人》是以一鸣有声电影制片公司的名义出品的。该片由徐碧波编剧,刘亮禅摄影,影片写虞姬和项羽的故事,还穿插了剧中男女演员的后台生活和恋爱纠葛。《虞美人》是先在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好了音再拍戏的,所以拍戏时,摄影师要设法和唱机的声浪取得一致,这也确实是个不简单的尝试。1931年5月24日《虞美人》在上海夏令配克大戏院上映,也颇受观众欢迎。这部影片较我主演的《歌女红牡丹》的公演晚了两个多月(我后面还会就《歌女红牡丹》的拍摄再作叙述),但也是中国最早摄制的蜡盘发音有声片。当时友联公司的规模较小,而能进行这样的尝试也说明陈铿然、徐琥等人还颇有一股创新的勇气。
当年陈铿然、徐碧波、刘亮禅都是只有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很是有一些"少年狂"、天不怕地不怕的做派。"友联"拍过一些纪录片,最为人称道的当数《五卅沪潮》。1925年5月,日商棉七厂工人顾正红遭资本家枪杀,引起国人强烈愤怒。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数千人在租界各主要道路游行示威、发放传单,抗议暴行。公共租界巡捕在南京路开枪镇压,当场打死11人,被捕、受伤者无数。由此引发全市工人路开枪镇压,当场打死11人,被捕、受伤者无数。由此引发全市工人总罢工、学生总罢课、商人总罢市和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此即著名的"五卅惨案"。事发当日,陈铿然、徐碧波、刘亮禅连同徐琴芳闻讯立即开车前往出事现场,访寻医院拍摄现场及遭租界军警枪杀受伤的民众,迅速编辑成纪录片《五卅沪潮》在上海、苏州放映。
徐琴芳是我的好友,事后和我谈起这件事,既激动愤慨也很后怕,她说当时遭到租界军警追捕、搜查,情急之下,徐碧波将小摄影机塞到她穿的缩脚大裤管里才没有被搜到。
徐琴芳后来和陈铿然结为伉俪,夫唱妇随,相得益彰。婚后,徐琴芳在友联公司拍摄的武侠片《荒江女侠》一片中领衔主演,这部武侠片一拍就拍了13集,其时我已到了明星电影制片公司,拍摄《火烧红莲寺》,一时间,武侠片盛行。友联公司接着又拍了《十三妹》《红蝴蝶》《山东响马》《火烧九曲桥》。
拍《火烧九曲桥》还真的拍出火来了,连公司房屋也付之一炬,以后搬到施高塔路继续拍片。"友联"的武侠片在东南亚一带也很受观众欢迎,1934年,陈铿然和徐琴芳参加严春堂的艺华公司,"友联"由胡旭光主理,可是胡经营不善,没有多久,"友联"就结束营业了。
友联影片公司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电影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页。
陈铿然夫妇和我及有声友谊深厚,时有往还。后来我们各自的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疏于联系,但友情是在的。1958年,传来陈铿然在上海因癌症去世的消息,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海外电影界的朋友们至今还念着他。昔年的"荒江女侠"也已解刀归隐,安享晚年了吧!
主演《秋扇怨》
我1926年进入"友联"前,曾参加大中华影片公司拍《战功》一片,在其中饰演了一个在游艺大会中卖糖果的女郎,只有几个短镜头而已。尽管如此,也算是我出了电影学校以后体验水银灯下生活的第一步,而主演《秋扇怨》则算是我正式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
《秋扇怨》是部时装悲剧片,详细剧情我如今已很模糊。和我同台演出的有徐琴芳,还有林雪怀。《秋扇怨》是陈铿然在沪江大学上学时所写的一个舞台剧本,上演后获得成功。上演时我曾去看过,颇为剧情所感动。对于女主角的表演,独到和不足之处也了然于胸。当然,电影表演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有共同点,也更有其不同点,前者提炼自生活,更接近于生活。电影表演艺术透过银幕,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场景,使得观众的眼界更为开阔,更有切身的现实体会。舞台艺术需要通过演员的演技将观众带入导演所假定的现实生活中去。我并不是说电影演员的演技略逊于舞台演员,无论电影演员还是舞台演员都是同样重要的,只是处理的方法和凭借的背景各有不同而已。
第一次当主演,紧张与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那时还是无声片时代,对于台词还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在摄影棚里,各人可以说各人自己熟悉的方言,只要脸部表情符合剧情要求,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情能理解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就算是可以的了。我那时虽无当一个红星的抱负,但我生就的性格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事,期望自己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秋扇怨》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拍摄完成了,上映后颇得观众好评,我自己对初次主演能获得如许成果也感到欣慰。那些日子,我几乎日日夜夜沉浸在剧情的特殊环境里。在摄影棚里,我完全服从导演的指挥,回到家里则熟读剧本,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探索角色应有的性格,母亲说我如痴如醉,常常自己闷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有时哭有时笑。母亲理解我是在努力去演好这个角色,生活上对我格外照顾,也很支持我。我常想,我之所以有所成就,其中融汇着导演、摄影、观众对我的帮助和厚爱,更饱含着母亲对我的呵护。
《秋扇怨》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演员林雪怀,他也是广东人,喜好摄影,出道比我早,算是有经验的演员,因《秋扇怨》一片,我们来往较多,但那时大家都是青年人,尤其我更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母亲也提醒过我,社会不比家庭,交朋友要事事小心。我也有带他回家,当时,父母觉得他还可以,但觉得他不够老成,做个普通朋友也无不可。林雪怀虽是我的初恋,但我也同时迷恋着我选择的电影事业,我以为我们是基于共同的爱好,由友谊而产生情愫。我以为以订婚的形式确定我们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携手在电影事业上相互砥砺,共同成长。但我错了,订婚后我们竟是背道而驰,他好高骛远,在演技上不甚了了,只是敷衍了事,自然受邀拍片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不认为我有多大天赋,但对电影事业我是认认真真的,我的认真得到了编导的认可,观众的好评。每演完一部片子,我的演技就上了一级台阶,我得到的拍片机会也就比他多。林雪怀是个很自负的人,我们之间关于演技、拍片之争甚至琐碎小事的争吵越来越多,他心理上的不平衡
也渐渐造成了我们感情的疏离。我不是对感情随便的人,我一直希望能尽力挽回,他演员做不下去,经商也一样失败,一事无成,最令我痛心的是他还无中生有对我污蔑、造谣中伤。我父母也为我感到痛心,终于我忍无可忍,下决心解除婚约。关于此案,当时报刊传得沸沸扬扬,时至今日有些娱乐报刊还乐谈杜撰当年旧事,令人啼笑皆非。本来这是生活中虽非经常发生的憾事,但也不能说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人们津津乐道,说明演员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观众的瞩目,失实杜撰的传闻难免发生。我本是个胆小谨慎的人,更感到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万分注意。
和林雪怀解除婚约,算是我青年时代生活中的一个波折,但解决了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使我对感情一事更为慎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随意交朋友,而是更加专心致志地在演艺上提高自己。
【胡蝶(1908年3月23日—1989年4月23日),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古劳坡山水寨村,出生于上海,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28年,她受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1932年,出演《啼笑因缘》。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之后在"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又夺取"三连冠";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电影生涯。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