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魔童闹海》:请把主角还给哪吒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2 04:31 2

摘要:《哪吒2》赢得了票房,却输在了故事。以华丽的特效开场,仅以一场喧宾夺主的反转收场。不可否认,这部续集在视觉奇观上做足了功夫,可以说是近年来世界影史上最好的续集之一,却因贪多务得,在最核心的人物塑造上迷失。哪吒,这个前作中光芒万丈的主角,在纷繁的支线中走向混乱、

《哪吒2》赢得了票房,却输在了故事。以华丽的特效开场,仅以一场喧宾夺主的反转收场。不可否认,这部续集在视觉奇观上做足了功夫,可以说是近年来世界影史上最好的续集之一,却因贪多务得,在最核心的人物塑造上迷失。哪吒,这个前作中光芒万丈的主角,在纷繁的支线中走向混乱、黯淡,乃至沦为自我故事中的配角。

截至1月30日21时,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36亿,《哪吒之魔童闹海》持续领跑春节档票房榜,总票房已突破11亿元。稳居春节档票房冠军,截至1月31日,豆瓣评分高达8.6分。在一片赞美声中,这篇专栏,我想为这部电影挑挑毛病,希望可以促进未来续集的完美。影片陷入了"为特效而特效"的创作误区。昆仑仙境、海底世界、妖怪洞府的构建固然瑰丽,营造出的奇观也的确震撼,但这些视觉盛宴没有服务于人物成长。相反,为了展现炫目的视觉奇观,编剧不得不编织出大量支线剧情。比如,申公豹一家、石矶娘娘等配角占据过多篇幅。而他们的故事对主线剧情发展毫帮助,仿佛只是为了展现视效而设置的人物与情节。本末倒置的创作思路,使得影片失去了叙事的焦点。在人物塑造上,续作更是暴露出故事创作团队的力不从心。哪吒的形象被简化为一个符号化的叛逆者,失去了第一部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封神演义》 作者:许仲琳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1月

第一部他的反抗直面命运的不公和人间的歧视,使得后来的觉醒极具说服力。而在续作中,变成了空喊口号的符号,语言和行动流于表面。第一集那个充满张力的哪吒,在支线剧情的挤压下,变得单薄而苍白,撑不起整部影片的宏大叙事。仿佛一个失去魂魄的华丽皮囊,有第一部打底,好看是好看,内在的空虚实在撑不起宏大叙事的野心。

更让人遗憾的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倒退。第一部探讨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深刻命题,在续作中被简化为一场场蔚为壮观热闹打斗。

哪吒固然喊出了“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的口号,空有豪气,却无底气。明明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戏份却被申公豹一家、土拔鼠、石矶娘娘等配角挤占。

因为没有魂,其行为显得无脑、冲动和莽撞。比如石矶娘娘那一段,虽然她极度自恋,充其量也只是在自己的山洞里和一面魔镜争风吃醋,没有伤害任何人。岁月静好的小日子被破山而入的哪吒摧毁,甚至直接被物理消灭,简直是“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封神演义》原作对石矶娘娘命运的安排固然不合理,但至少讲了一番大道理,而本片干脆连道理都不跟你讲。当然,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时间了。

最让观众意难平的,是以哪吒为绝对核心的电影,生生被编排成哪吒和敖丙双主角,敖丙的戏份犹有过之。如果说第一部需要用敖丙的出身来树起哪吒抗争命运的主题,第二部敖丙的故事线占据了太多时间。甚至连哪吒自己,都被“两人共用一个身体”的设计,占去原本不多的戏份。也许电影改名为《哪吒与敖丙》更合适。

到此,那些关于身份认同、命运抗争、家人之爱的思考,都被酷炫的特效和冗长的支线淹没。哪吒的成长故事,在第一集中是一曲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这里变成了一首杂乱无章的口水歌。

除了母亲对哪吒的殷殷叮嘱,哪吒在玉虚宫小便,以及过关打怪前的几段顺口溜,让我们偶尔看到了第一部精神的灵光闪现,此外再也没有更多亮点了。至于所谓的“魔童闹海”,更像一个噱头。

尤其是玉虚宫十二金仙会议那段,特别留出时间让哪吒和两个哥哥第一次见面,本来可以让哪吒从两个哥哥那里感受到家人的亲情,观众也想知道分别的这段时间里,两个哥哥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是怎样看待父母和弟弟的。结果倒好,直接让敖丙附身哪吒糊弄过去。须知,整部电影,敖丙和龙王爸爸的相处时间和对话,比哪吒和所有家人加在一起都多得多。

明明片名叫《哪吒2》,观众更想看到的是主人公哪吒的故事。当然,由于精益求精的视效打造,影片还是收获了超高票房和口碑。

这得益于《哪吒2》数量庞大的特效镜头——第一部全片镜头超1800个,而《哪吒2》光特效镜头就超过1900个,全片镜头超过2400个。哪怕是人物群像,《哪吒2》也要求不能复制粘贴,不管是土拨鼠,还是万妖,绝对找不到两只形态一摸一样的。

我欢迎技术进步,也鼓励精良制作,然而还是不得不提到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普遍困境:在追求视觉奇观的同时,忽视了故事的内核;在拓展世界观的过程中,迷失了创作的主题。第一部已经蜕变成长的哪吒,和敖丙消除误会结成深厚的友谊,当误听父母死去的消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还是和最好的兄弟翻脸。别说成长了,给人一种智商大幅度倒退的感觉。

真正的动画佳作,理应让特效服务于故事,让配角衬托主角,让主题照亮人物。哪吒的故事本可以成为中国动画的一座丰碑,但本片侧重于视觉奇观,同时编导想讲的故事太多太多,比如申公豹的背景故事引出他的弟弟申小豹,一个申小豹还不够,又衍生出申公豹的爸爸。这一家子意犹未尽,还有敖丙龙族那一大家子……把庞杂的故事线放在炫目的特效中,就变成了一场华丽的迷失。

我等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叛叙事,却意外陷入了支线远远大于主线的杂乱叙事中。这部续作似乎希望延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却在视觉奇观的糖衣下,暴露出商业动画电影难以跳脱的流量困境。这种思想深度的自我阉割,暴露出商业动画在艺术表达与市场考量间的偏心偏向。

电影放出了彩蛋,未来还会有,期待看到的是哪吒的成长,而不是一场主客不分的视觉大片。请把主角还给哪吒,让哪吒的故事回到它该有的样子。

延伸阅读:哪吒形象的内在成长

从被误解到自我认知。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从一开始就被误解。传统文化中,哪吒被视为反叛和不羁的象征,而电影则通过现代视角,赋予了他更深层次的内涵。开篇,哪吒被视为“魔童”,人们认为他是灾难的源头,这种标签使得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背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随着故事的发展,哪吒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非注定。他的反抗不仅是对外界误解的回应,更是对自我的追寻。

在经历了多次冲突与挑战后,哪吒终于明白,真正的勇气是面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而非单纯的叛逆。在这一过程中,哪吒从一个被动的“魔童”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自我的少年,这种自我认知的觉醒是他成长的重要标志。自我认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哪吒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他既希望能够摆脱“魔童”的身份,又渴望获得认可与爱。影片通过一系列紧张而富有情感的戏份,展现了哪吒在困惑与痛苦中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

最终,他选择了接受自己的身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哪吒的成长,也引发观众对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深思。

哪吒的叛逆与自我救赎。哪吒的叛逆并不是简单的反叛行为,而是他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在面对外界的敌意时,他选择以战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种叛逆情绪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反映了哪吒内心的痛苦,也展示了他强烈的个性。

然而,这种叛逆并未使他获得内心的宁静,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与迷茫。随着情节的发展,哪吒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自我救赎不仅是战胜外敌,更在于和解内心。他的反叛行为让他与亲友的关系变得紧张,这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在与李靖和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哪吒学会了倾听和理解,这标志着他从一个孤独的战士逐渐转变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体。

在面对最终的敌人时,他并没有选择以暴制暴,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这种选择不仅展现了哪吒的成长,也深刻揭示了责任的重要性。影片通过这一转变,传达了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伦理选择,强调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

哪吒的成长历程深刻反映了个体在面对自我认知与社会责任时的复杂性。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魔童”的传奇,更是对人性成长与伦理选择的深刻探讨。通过这一角色的塑造,影片不仅赋予传统神话新的生命,也引发了观众对自我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来源:坤家的ak猫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