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前作《封神1》曾凭借精彩剧情和费翔饰演的纣王令人印象深刻,我也趁着第二部上映第一时间前往观影。
大年初一,电影《封神2》如期上映。
《封神2》
其前作《封神1》曾凭借精彩剧情和费翔饰演的纣王令人印象深刻,我也趁着第二部上映第一时间前往观影。
先不剧透,借这波热度,咱们来聊聊《封神演义》这部小说。
《封神演义》的故事并不复杂:纣王写淫诗调戏女娲,女娲派九尾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三大妖精祸害他,商朝因此大乱。
纣王和妲己
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辅佐西周,联合各路豪杰对抗商纣,展开了一场人神交织的斗法。最终武王伐纣成功,纣王身死,商朝覆灭。
乍看,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老套故事,但结局却令人费解。
暴虐的纣王、助纣为虐的妖魔鬼怪都被封神,而最大的正派姜子牙却没能封神。
这不仅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连历史上的大家也深感困惑。
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就曾想点评《封神演义》,当时金圣叹点评《水浒》、脂砚斋点评《红楼》、毛宗岗点评《三国》都已出名,而《封神演义》还未被深度点评。
王闿运
王闿运研读后却被气得不轻,他觉得纣王如此混蛋,书中神仙还去帮他,最后反派还封了神,简直是侮辱儒家,他认定是反道学的李贽所写,实在恶毒。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评价《封神演义》,认为它 :“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虚造幻想,又不如《水浒》故事之架空,方之《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 ,意思是这是一部思想落后、逻辑混乱的小说,难成第五大名著。
但在我看来,鲁迅的理解不如王闿运。
封神榜上大多是助纣为虐的反派,纣王还被封天喜星管姻缘,这和鲁迅所说的 “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 不符。
《封神》的世界观里,上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圣,如女娲娘娘、元始天尊,他们与天地同寿,能力超凡,能算天命、定乾坤。
女娲娘娘等圣
第二层是仙,像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他们不受天庭约束,自由自在,但要渡劫才有机会成圣。
十二金仙
第三层是神,也就是封神榜上的神,他们要受天庭约束,做天庭分配的工作,干不好还会被姜子牙的打神鞭惩罚,是天庭的 “社畜”,失去成仙成圣的机会。
姜子牙
所以,被封神在《封神》世界里并非好事,姜子牙追求的是仙位。
他下山时元始天尊说他仙道难成,只能受人间之福,可封神后元始天尊又说他完成封神任务后能再修身成真仙。
《封神》的逻辑结构其实并不乱,明线是商周交替,暗线是神仙斗法和姜子牙的奋斗史。
王闿运和鲁迅没看懂,是因为他们从儒家或批判儒家的角度看待《封神》。
儒家认为 “学而优则仕”,当官(封神)是对人的奖赏,神的地位高于仙。
但《封神》的价值观是道家的,追求清静无为,认为自由自在、专心修道才有机会成圣,神是干琐事的。
所以封神榜实则是将有功者、幸运者分入仙道,逍遥自在;有过者或运气不好的分入神道,辛苦做事。
有人会问,众仙不管事,把权力交给前反对派,不怕他们搞乱天界秩序吗?
其实《封神演义》全书都在探讨天命问题。
纣王等人认为天命就是王命,必须服从。
但反商集团认为天命是更高的存在,纣王不顺应天命,他们造反就是顺应天命。
商朝的闻太师维护纣王,他觉得即便商朝再坏,也有纲常秩序,周人闹事就是败坏纲常。
但纣王的纲常是恶的秩序,他无恶不作,滥杀忠臣、重用奸臣、沉迷美色、不顾人伦。
那让这样的人主宰一切,他的命令就是天命吗?中国历史上诸多改朝换代都在挑战这一观点,陈胜吴广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黄巾起义称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历朝开国都称前朝失天命、本朝得天命。
在《封神演义》中,作者明确表示帝王不一定代表天命,天命应约束帝王行为。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死后被封神做最苦的活,这就是他应得的下场。
他被束缚在神位上,累死累活,没前途,干不好还会被惩罚,这就是对他恶行的一种惩罚,也体现了小说对 “天命” 和 “正义” 的独特诠释。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