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射雕电影扑街了?因为它们根本不懂《射雕英雄传》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2 01:15 2

摘要: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们再看票房,《射雕》已经掉落到第五名,被《熊出没》超过了。他的票房数据连《哪吒》的零头都不到了。

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们再看票房,《射雕》已经掉落到第五名,被《熊出没》超过了。他的票房数据连《哪吒》的零头都不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电影不行,哥哥的粉丝们再怎么吹也没有用。

我们需要想明白的是,为什么这部明星导演、明星演员、明星IP的大制作电影结果那么惨?

其实只要有点脑子的,就知道是什么原因。

甚至于我不去看这部电影,我都知道是什么原因。

对的,我压根没有看射雕。

一定有人又要骂我了:“你连电影都不看就来写影评,脸皮怎么那么厚呢?”

哎,骂得一点儿都没错,我脸皮就是那么厚。

看了电影写影评算什么本事?不看电影写影评才是本事。

不看电影还能骂他,并且骂到位,这才是本事。

要了解《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这部电影,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呢?哎,当然是金庸先生的原著。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最初于1957年至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

1957年到1959年的香港是什么情况?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导致联合国对华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严重受损。

于是50年代香港从转口贸易港向轻工业制造中心转移。

1957年,香港已有超过 1,200家纺织厂,占全港工业产值的 30%以上,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

这个情况,我们大陆人一看就清楚。

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也经历过这种轻工业转移。

在做低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时候,我们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就像看天神下凡一样。

欧美就不要说了,连日韩都是人上人。

当年的香港也是一样的。

香港人更有一层焦虑,就是当年统治他们的是港英政府。

所以香港人都要思考,自己究竟是一个中国人,还是要做港英政府治下的英国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诞生了。

这部小说为什么能红遍整个香港,甚至延伸到整个华人社区?

你以为真的是因为武侠童话吗?

不仅仅是因为武侠童话,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写出了华人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焦虑。

“我是中国人啊!我是中华人啊!可是中华民族太弱小了,太弱后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做中国人?我做英国人不好吗?”

这是谁的想法?

对,这是杨康的想法,完颜康的想法。

南宋孱弱,赵构还杀害了岳飞,我从小在金国长大,为什么我不能是个金人?你们为什么要逼我做汉人?

这并不是虚构出来的思想,这是当年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射雕为什么伟大?

因为当年的杨康竟然是个反派,真正的主角竟然是郭靖!

虽然南宋孱弱,虽然赵构杀害了岳飞,虽然我从小在蒙古长大,虽然成吉思汗器重我,虽然我是蒙古王子的好兄弟,虽然我有机会成为蒙古驸马,但我依然是一个汉人。

我永远是一个汉人,我为了自己的民族,可以在襄阳抗击蒙古铁骑!

什么叫侠之大者?

这才是侠之大者。

这才是射雕英雄传的真正内核。

当年的香港电影为什么称王称霸,成为华人世界的顶流?

因为它高举的就是中华文化大旗。

香港虽然是英国的租借地,但香港人不是。

他们坚信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他们就是郭靖,他们唾弃杨康。

郭靖为什么必然和黄蓉在一起,而不能选择华筝?

不是因为黄蓉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黄蓉是汉人,黄蓉和郭靖的政治立场一致。

杨康为什么不能和穆念慈在一起?

不是他不喜欢穆念慈,而是因为穆念慈是汉人,而杨康是个金人,作为金人的完颜康必然看不起汉人。

有人会说什么汉蒙矛盾、汉金矛盾,早就不存在了,那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融合。

今天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放在南宋时期,那就是中外矛盾。

放在50年代的香港,那就是中英矛盾。

这是一个隐喻,是小说常用的修辞手法。

这才是《射雕英雄传》小说的核心价值观。

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看今天的香港,还有郭靖当年的气质吗?

香港曱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恨不得自己不是英国人。

他们和郭靖还有半毛钱关系吗?

没有了,他们就是杨康,标准的完颜康。

他们为了做一个金人,可以陷害自己的兄弟郭靖,可以杀害自己的民族英雄江南七怪,可以抛弃自己的爱人穆念慈,可以铲除自己的竞争对手欧阳克。

这些所作所为,不正是那些流亡英国的润人曱甴做出来的吗?

今天的香港主流意识形态,还能是郭靖吗?

我们心里都清楚,唱国歌的时候怎么样,面对国旗的时候怎么样,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们虽然不说,但我们都一清二楚。

就在这的背景下,你找徐克来导演,演一场侠之大者,他能把这个侠大在哪里说明白吗?

他不能,他本就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体系下的导演,他眼里压根没有文化焦虑,他不明白中国人对南宋、对岳飞的感情。

而且,说白了,他也怕得罪那些完颜康们。

所以电影里干脆把杨康的剧情都删了,把杨康这个角色都删了。

最后还让郭靖救了成吉思汗一手。

我的天,这还能是那个守卫襄阳的郭大侠吗?

这还能是那个侠之大者吗?

真正的侠之大者,应当说:“我与大汗情同父子,但我是汉人,大汗是蒙古人,在战场上就是死敌。我为大宋子民计,誓杀大汗!”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为国为民。

拍电影,能把自己的标题反过来拍,也是没谁了。

我知道很多粉丝在给这部电影洗地。

他们也不是真的喜欢电影,他们只是喜欢他们哥哥罢了。

有用吗?哥哥再好,电影主题拍烂了,你们能洗出花来?

我并不反对他们喜欢哥哥,我也不反对他们把金庸的家国大义拍成儿女情长,但你既然这样拍了,就不要怪我们不爱看。

看看隔壁哪吒吧,明明是一部仙侠作品,还要紧贴时事,深刻揭露了所谓名门正教的虚伪面目。

最后暴打boss的场面,不是令观众大呼过瘾么?

这不是比什么救成吉思汗通气多了?

武侠也好,仙侠也好,成人的童话都是真实世界的映射。

观众想在现实生活里看见什么,就想要从电影里看到什么。

编剧导演没有文化,写出来的故事与现实脱节,然后还要怪观众不懂电影,不懂他们的艺术品味……

这不是很彻底的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吗?

观众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你们要孝敬观众,要迎合观众。

而不是反过来,让观众迎合你们。

都什么年代了,还想要教育观众吗?

观众的文化曾经比你们高多了,观众里有多少985、211的高材生?有多少教授学者?

你们拍电影的有几个?掰掰你们的手指头好好算一算吧!

还有那些哥哥的粉丝们,好好想一想吧,谁才是你哥哥的衣食父母?

你愿意孝敬哥哥是你的事,但是你家哥哥要孝敬谁?

想想明白了再来说话。

无知和幼稚不是错误,无知幼稚还自以为是,还不肯学习,那就是活该作死了。

来源:章律YOY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