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围观李小冉与刘晓庆争议?聊聊综艺背后的深层思考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1-30 03:32 2

摘要: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综艺本应是我们放松身心、获取快乐的港湾。每当闲暇时光,打开电视或手机,手指在综艺列表间滑动,满心期待能找到一档真正能触动心灵、带来欢笑的节目。可现实却常常令人失望,那种看了之后能让人回味良久的优质综艺,似乎越来越难找了。

#春节不停更挑战#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综艺本应是我们放松身心、获取快乐的港湾。每当闲暇时光,打开电视或手机,手指在综艺列表间滑动,满心期待能找到一档真正能触动心灵、带来欢笑的节目。可现实却常常令人失望,那种看了之后能让人回味良久的优质综艺,似乎越来越难找了。

就拿最近影视圈的动态来说,一部备受瞩目的大制作影视剧,前期凭借豪华的演员阵容和精美的预告,成功点燃了观众的期待值。大家都盼着能沉浸在精彩的剧情里,感受别样的故事魅力。然而播出后,拖沓的剧情和各种逻辑硬伤,瞬间让观众的热情跌入谷底,网上吐槽声一片。

与此同时,春晚节目也没能逃过大众的审视。部分节目因缺乏新意,难以契合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和多元的需求,引发了诸多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综艺领域也没能独善其身。

以爱奇艺热播的《一路繁花》为例,节目设定嘉宾们开启一场跨越多地的旅行。当看到蔡明、刘晓庆、李小冉、倪萍等演艺圈前辈,搭配时代少年团 - 贺峻霖等青春偶像的嘉宾阵容时,观众们兴奋不已。本以为能跟随他们的脚步,领略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聆听前辈们分享人生智慧,感受不同年龄段思想碰撞的火花。

节目中有一期,嘉宾们来到了云南的古镇,古朴的街道、错落的民居,本是感受当地人文风情的绝佳场景。可在实际拍摄中,镜头更多聚焦在刘晓庆和李小冉在挑选纪念品时,因审美不同产生的小争执,两人一来一回的言语,被节目组特意放大渲染。蔡明在一旁的调侃点评,也成了引发网络讨论的热门片段。而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本可以成为节目深度挖掘的内容,却仅仅在镜头里一闪而过。

在之后的草原之行中,大家围坐篝火旁,本应是畅谈人生、分享感悟的温馨时刻,却又因一些琐碎的小事引发了嘉宾间的小摩擦,成了节目博取流量的话题点。从世俗的盈利角度看,《一路繁花》凭借这些话题争议确实博取了大量流量,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在短期内实现了可观的商业收益,制作方或许认为这是一档成功的节目。

同样,像《再见爱人》把麦玲塑造成全民厌恶角色来获取流量,芒果台也曾因对待王心凌等艺人的不当操作引发争议,虽然短期内节目热度飙升,在流量数据和商业回报上看似取得了成功。

但这种成功真的可持续吗?从长远来看,这些节目过度依赖话题和娱乐元素,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与价值,逐渐偏离了综艺本该承载的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功能。就像职场中,只追求短期业绩,却忽视了品牌形象的长期建设,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当观众一次次被这类靠噱头吸引眼球的节目 “欺骗” 后,对综艺的信任度和期待值也会不断降低。长此以往,整个综艺行业将陷入恶性循环,观众对综艺的热情消磨殆尽,行业发展也将面临瓶颈。

这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老师推荐的一本书 ——《娱乐至死》。

这本书由尼尔・波兹曼所著,深刻剖析了媒介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在书中,波兹曼指出,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将面临文化灭亡的危机。

如今看来,当下的综艺市场似乎正在印证这一观点。过度依赖话题和娱乐元素,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与价值,长此以往,综艺可能会逐渐失去其本应承载的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功能,沦为纯粹的娱乐消费品 。

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娱乐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不过,在这片略显浮躁的综艺市场中,也有一些清流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快乐再出发》便是其中之一,这档节目没有刻意编写的剧本,也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

陈楚生、苏醒、张远等几位嘉宾,在旅行中展现出的真实友情和有趣互动,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他们随时随地背着乐器,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将音乐与旅行完美融合,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屏幕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也为综艺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许知远的《十三邀》,每一期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他与不同领域的嘉宾深入对话,探讨人性、艺术、社会等诸多话题,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场头脑风暴,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还有《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苏童等当代文学大咖齐聚海岛,分享创作故事和人生感悟。在宁静的海岛氛围中,余华那句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如同一股清泉,直抵人心。

如今,“综 N 代” 在综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但也陷入了严重的同质化、模式化困境。推理类综艺总是那几个老掉牙的套路,音乐类综艺的模式和嘉宾都高度重合,观察类综艺也缺乏创新,观众的热情在一次次的重复中逐渐消磨。更有甚者,一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依赖明星绯闻和隐私,完全忘记了综艺的初心,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要打破这一局面,创作者必须转换思维。

首先,要明确节目定位,深入挖掘内容的深度和内涵。

就像《种地吧》,让一群年轻人实实在在地体验农村生活,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滴汗水都见证着劳动的价值,为田园综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赛道。

其次,创新是综艺的生命线,无论是节目模式的创新,还是传播方式的革新,都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比如《2024 中国诗词大会》优化了比拼环节,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古老的诗词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进观众的生活。

再者,打造优质团队至关重要。

从台前的艺人到幕后的工作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节目的质量。只有大家各展所长,相互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爆款节目。

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筛选优质综艺,将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节目上。用我们的观看选择为综艺市场指明方向,让那些用心制作、有深度内涵的节目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个娱乐多元化的时代,综艺不应仅仅是短暂的消遣,而应成为文化传播与思想交流的重要窗口。

当下,不少艺人将上综艺视为赚快钱、赚大钱的捷径,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却忽视了自身在节目中应当创造的价值。但真正的财富与成就,往往源于对艺术的敬畏、对内容的深耕和对观众的尊重。当艺人以真诚的态度参与综艺,用专业和内涵为节目注入灵魂,创造出具有深远价值的作品时,收获的不仅是丰厚的经济回报,更是长久的口碑与赞誉。

让我们共同期待综艺行业能够彻底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行为,创作者用心打磨节目,艺人积极创造价值,实现从 “流量综艺” 到 “价值综艺” 的华丽蜕变。只有这样,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才能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升华,综艺行业也才能在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End-

来源:综艺咖王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