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到2025春晚,10年来“情味”跟如今这“年味”一样越来越淡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01 09:50 2

摘要:除了幽默诙谐的方式为让人开怀。更是社会生活一面镜子,把时代变迁和人们心理状态、精神风貌融入其中。每一年春晚小品确确实实都在文化传承、情感共鸣和艺术创新方面费尽了心思。

从2015到2025春晚,春晚10年看下来,“情味”跟如今这“年味”一样淡到快找不见就算了,小品竟也越来越尬……

春晚是全世界华人共同期待的大年三十夜文化盛宴,没错!

而春晚小品,无疑当是这场盛宴中最具烟火气和人气的绝世佳肴——没错吧?

除了幽默诙谐的方式为让人开怀。更是社会生活一面镜子,把时代变迁和人们心理状态、精神风貌融入其中。每一年春晚小品确确实实都在文化传承、情感共鸣和艺术创新方面费尽了心思。

今年大半夜守下来,唉,一声叹息!

把它拖出来与2015年春晚作个全方位、最直观比对,就能轻而易举发现里头的一些东西。

1、风格+表现主题

2015年春晚小品

2015年春晚小品风格和主题上各有千秋,既有幽默搞笑的作品,也有温情脉脉的故事,既有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有对家庭亲情的歌颂。且其主题多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关系展开

比如沈腾、马丽、杜晓宇表演的《投其所好》。女科长马晶晶为了巴结领导,让擅长打乒乓的科员郝建迎合领导爱好而在上班时间练习乒乓球——小品从小处着眼,却炸了个“不正之风”反腐主题。身在职场,谁身边还没几个这样的人了?没几桩让人不得不屈身俯就的憋屈事儿了?

还有蔡明、潘长江的《车站奇遇》,以春运为背景,把过年期间无数奔波在“回家路”上的普遍人所遭受的、所经历的、所感悟的困难与温暖瞬间,再现得酸涩又甜暖。亲情、友情跃久入目,生活百态尽在眼前。

这些小品在当年春晚收视数据中,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这说明什么?

在2015年社会形状、大众心理状态下,这些传统幽默+社会热点结合模式的小品,是妥帖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所以,才有无数观众的“会心嫣然”。

2025年春晚小品

2025年春晚小品舞台,主要是想突出传统与现代交融。

小品在保留最基本传统“幽默”精髓基础上,把现代元素与年轻文化巧妙“植入”—植入得相当“尴尬”。可能是想展现风格多元化吧?用力过猛了。

从主题看,这些小品确实想要深度扎根于现实生活,想要通过聚焦普通百姓日常琐碎与情感起伏,从而引发广泛情感共鸣……

沈腾、马丽等演绎的《象棋村甲》以乡村象棋故事展现普通人对生活热爱与执着,预告时候看着还挺有意思,又接地气,相当期待来着——结果呢?审查没通过,临时撤了没上。

闫佩伦、阎鹤祥等带来《借伞》,想要主打蛇年梗,以“白娘子”故事为蓝本,展现出生活烟火气——问题是,这穿插吧,就像小学生发出的指令,让不成熟的AI,生成了个不成熟的小作文,尴尬得让人脚趾头不由自主抠地,差点抠个大平层出来。

2、阵容+表演形式

2015年春晚小品

演员以喜剧演员为主力军,沈腾、马丽、蔡明、潘长江等都是观众熟知喜剧明星,他们凭借多年积累观众缘和精湛演技,撑起了小品笑点——呵,就算暂不提小品质量,反正他们几个一露脸,那张脸本身,就自带喜感,让人莫名想笑。

表演形式确实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小品形式,通过演员台词、动作和表情来推动情节发展、制造笑点。有人评说它“虽然经典,但在形式创新上稍显不足”!

但是,有没有可能:正是这个“创新不足”,才让人看着格外亲近和可乐?

2025年春晚小品

演员阵容的豪华是绝对版本——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匹配堪称完美。

岳云鹏、孙越这对相声界黄金搭档跨界加盟——来头是挺大!好大的来头!

可是,好笑吗?你笑了吗?

不论是高雅式笑点,还是低俗式笑点,挠到你痒痒处了吗?(哦,回忆了下,当时我趴窗外上去看偷放烟花的人放烟花了。自从有了春晚以来,小品属于“天王老子也阻止不了我要看!”这是首次,头次,唯一一次,咬牙坚持,却实在看不下去了……)

但愿,2026年春晚,千万别再有第二次!不,有生之年,都别再有第二次。春晚呐,承载了多少人的期待,别一次次让人失望。

其他的嘛,老而弥坚的表演者,不论台本有多差强人意——凭借丰富表演经验和扎实喜剧功底,倒也能保障下小品质量;还有一些年轻演员的注入,多少看个新鲜。

有人高度评价说“大胆突破传统”——还是那一句,用力过猛了。让人爱看、隔多少年翻出来再看还是笑点满满、会心满满(比如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的小品,都有个最核心的逻辑:台本杠杠儿的!再加上演员通过台词、动作和表情推动情节发展、制造笑点,开成的“戴维斯双击”式笑点(戴维斯双击效应是指有关市场预期与上市公司价格波动之间的双倍数效应。)

3、共同点:观众评价两极化

2015年春晚小品与2025年春晚小品高度重合的一个共同点:观众评价,两极化!

2015年春晚小品

观众反馈居然两极分哦——我没想到,但大数据知道。

87%以上的观众认为,够幽默,够风趣,够吸引!认为小品既有幽默搞笑的,也有温情脉脉,还有讽刺社会现象的,歌颂家庭亲情的——很适合过年氛围。一家人老老少少盼来团聚,围坐一起,说说笑笑看节目,体验感和氛围感拉满。

当然,也有极小众的一部分观众,全盘否认,认为它们创新不够,太老套。

2025年春晚小品

2025年春晚小品在创新和现实意义方面还能看,比如《借伞》的白娘子故事+传统文化元素的嫁接式创新——创意是好创意,实际效果确实差强人意了些,生硬有余,流畅太欠。从另一个角度说,它跟“小品”这种类目好像也不搭?直接归到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式表演类,也许能收割好大一波好评?

《花架子》也获得了观众较高评价,为嘛?因为它有生活基础。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种“拍马屁”的劲儿常态化发生哈,被这么极夸张、极醒目的放到春晚上,当然能搏个印象分啦。

其他的嘛,比如《金龟婿》,演员实力硬,能扛住。可是这结尾——就像高中生的模板作文,结尾一定要“硬升华”一下,不然评卷老师不给分。我家年轻人形容这种原本还能看的小品正专注看,结果是“笑容凝结在脸上”。

中央春晚,看小品想看什么?看得不只是“好笑”——要找好笑,小视频铺天盖地全是“搞笑”“笑到肚子疼”“笑不活了”类,何必巴巴守着等着看春晚是吧?

我们这些普遍人对一年一度如此盛大春晚小品的期待,除了“好笑”,更多的是希望能为百姓“鼓与呼”对吧?能把普通人生活中的“痛点”、社会现象中的“灰点”痛快淋漓揭开来,引发强烈的情感对撞、沉浸式情感共鸣对吧?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2025春晚整体用力过猛,科技感爆棚,“情味”跟如今这“年味”一样,淡到快要找不见!小品是整台晚会的“嗨”点,自然而然也是差不多的观感了。

来源:平凉家长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