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后续篇章,它承载着延续国漫辉煌的使命,本应是一场东方神话的再度狂欢,然而上映后的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分化,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哪吒之魔童闹海》:特效盛宴下的创作迷局,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预告在屏幕上炸响,那熟悉的热血旋律与震撼特效,让无数观众对这部国产动画续作充满期待。
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后续篇章,它承载着延续国漫辉煌的使命,本应是一场东方神话的再度狂欢,然而上映后的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分化,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特效角度来看,影片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蒸汽朋克风的机械巨兽、仙魔混战的绚烂粒子特效、霓虹闪烁的赛博龙宫以及水墨渲染的幻境空间,每一帧都彰显着国产动画在技术上的飞跃,已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些特效并非毫无意义的堆砌,在短暂的瞬间,它们确实能将观众带入那个奇幻的神话世界,感受着仙魔对抗的震撼。
但,当特效的新鲜感褪去,影片的问题便逐渐浮出水面。叙事节奏的混乱,让这场“闹海”变得有些失控。密集的动作戏与爆炸式转场,使得文戏空间被严重压缩。
人物动机变得模糊不清,情感转折生硬得让人难以接受。主角与反派的冲突不再是前作中那种细腻情感铺垫下的爆发,而是简单粗暴的“一言不合就开打”,观众很难真正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
在喜剧元素的运用上,本片也未能把握好尺度。导演试图用密集笑点讨好观众,却大多停留在低幼的肢体搞笑与过时网络烂梗上,不仅未能引发真正的欢笑,反而显得尴尬。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女性角色在影片中被严重工具化。
母亲成为“无私奉献”的刻板符号,新增女性配角要么是花瓶,要么是剧情的牺牲品,与前作中李夫人的饱满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是一种倒退。
最让人失望的,或许是影片主题的表达。前作“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呐喊曾触动无数人的心弦,而续作试图探讨“规则由谁而定”“个体与制度的对抗”等深刻命题,却因表达方式的混乱而流于表面。反派黑化逻辑简单,正派觉醒靠机械降神,主题严肃性被消解为空洞口号,观众在片尾的群像戏中也难以产生共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存在一些不良元素。像踩裙子、做藕粉抠脚、擤鼻涕、猪放屁、随地大小便等低俗桥段,甚至还有喝尿、喝呕吐物这类令人不适的情节,导演似乎陷入了“屎尿屁等于喜剧”的误区,却忘了影片还有许多小观众。更让同人女性群体难以接受的是,影片为了票房打擦边球炒CP、卖腐,让只想看正经国漫的观众大失所望。
《哪吒之魔童闹海》就像一座外表华丽却内里空荡的龙宫,技术上的成就无法掩盖创作内核的缺失。它反映出当下国产动画行业“重特效轻文本”的倾向,当“大场面”成为遮羞布,公式化创作成为标准,国漫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期待国漫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打磨、角色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深度挖掘,别让神话只剩空洞的皮囊。毕竟,我们渴望看到的,是一部部真正能触动心灵的国漫佳作。
来源:火焱漫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