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其位,谋其政。王喜柱坐在村长的位子上,自然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村里,他是村民眼中的大脑袋,但是出了东寨村,他与睡公园、躺长椅的流浪汉无异。
在《驻站》中,王喜柱是一村之长。和严世蕃扛着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样,东寨村九百一十八人的前途和命运都压在王喜柱的肩上。
在其位,谋其政。王喜柱坐在村长的位子上,自然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村里,他是村民眼中的大脑袋,但是出了东寨村,他与睡公园、躺长椅的流浪汉无异。
在全民跑步奔小康的路上,东寨村起跑即落后。作为全村的扛把子,王喜柱扮演着致富带头人的角色,担负着全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任。
不过,王喜柱的致富手段有限,他惯用的方法就是跑乡里、要帮扶。每一次到乡里,他总是找到乡长,又是哭穷、又是卖惨,一番演员附体似的表演过后,总能博得同情、赚足眼泪,最后从乡里获得三瓜两枣的资金。
磨破嘴、跑断腿——这就是王喜柱全部的致富经。不过,这套打法在王喜柱的口中有个专有名词——要政策。这一次,为了增加要政策的成功率,他专门带上常胜一同去找乡长。
到乡里之前,常胜捋清了思路、做足了功课,然而,王喜柱却根本不给机会让他发挥,每当他提到红郎品牌,王喜柱立马就岔开话题。老王习惯性地祭出了哭穷卖惨的战术思路,一场奥斯卡级别的演出过后,乡长十分感动,然后就拒绝了他。
要政策失败之后,王喜柱与常胜发生了争执。常警官鄙视王村长当伸手党的行为,王村长嘲讽常警官不懂乡村的官场哲学。
两人争执不下,村长拂袖而去。
对于王喜柱的做法,常胜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王喜柱离去后,心里窝火的常胜对着王冬雨疯狂吐槽,他说只要老王不努力,脱贫致富就没戏。
常胜的话音刚落,王冬雨就迫不及待地给父亲辩解,她是这样说的,“你以为他没努力过吗?他带着村里人种过香料,还种过郁金香花,还有那个什么文玩核桃,结果呢?种什么、赔什么,把村里钱都快赔光了,后来他觉得对不起村里人,就盯着乡里要政策、要扶持,觉得至少这样安全。”
原来,王喜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在王喜柱上任之初,他也曾踌躇满志、大展身手。他带着全村的人搞过香料、养花育苗,项目上马了不少,但收效却始终寥寥。
王喜柱一无技术、二无资源,想法很多、办法太少,无论是种植香料,还是文玩核桃,从来都没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这样的致富路,注定是行不通的。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王喜柱无数次地遇上了成功的母亲,却从来没有成功过。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王喜柱被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包围,从此开始了卖惨哭穷的要政策。
王喜柱隔三差五地就向乡里跑,只希望乡里能够给点苍蝇蚊子肉充饥。最初,乡长总会被他的惨状感动,给东寨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是,脱贫攻坚与现实生活看似不同,实则异曲同工。救急不救穷是最基本的原则,东寨村长期依赖上级政策倾斜,久而久之就患上了严重的心理依赖。
东寨村没有造血能力,单纯依靠乡里输血,脱贫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在王喜柱再次找到乡长后,不出意料地吃了闭门羹。
本来,带领村民致富是王喜柱的分内之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张跃进老爷子与常胜成了忘年交后,他却恳求着常胜接过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驻守四等小站,守护一方安宁,这是常胜的本职工作。作为村里的老革命、老干部,张跃进为什么一定要拉下老脸,把致富的任务交到了常胜的手中呢?
答案很简单,张跃进十分清楚,以王喜柱的能力,永远都无法带领全村人开启新征程、走进新时代。因此,致富的重任,常胜当仁不让。
王冬雨曾经说过,以前,王喜柱总是打着老爷子的名义去乡里要政策,向上级讨饭吃。
可以想象的是,以老爷子的担当和能量,在常胜驻站之前,王喜柱曾经不止一次地拉着张跃进赔笑脸、要政策。
老爷子是个有想法、有见地的人,无数次要政策的经历,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王喜柱一无能力、二无魄力,既没有破局的思路,又没有担当的勇气,在他的领导下,东寨村的脱贫就像是黄昏的地平线——这么近、那么远。
老爷子知道王喜柱丢了信心、没了闯劲,所以只能将致富的接力棒传到了常胜的手中。
排水修路、推销特产,在常胜的身上,张跃进看到了闯出一片天地、共同奔向富裕的可能,因此,他这才会央求常胜、带领村民致富。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东寨村的贫穷落后,王喜柱才是罪魁祸首。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