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豆蔻年华》,这些校园青春电影,你看过哪一部?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23 17:56 1

摘要:如果你是70后,你是否看过下面三部校园青春电影?如果你看过,你还记得最令人难忘的片段吗?还记得曾经心动的感觉吗?

文/黄桃子

如果你是70后,你是否看过下面三部校园青春电影?如果你看过,你还记得最令人难忘的片段吗?还记得曾经心动的感觉吗?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青春万岁》曾经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影片开头杨蔷云朗诵的这首诗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

这部电影于1983年上映,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由第一代女导演黄蜀芹执导,任冶湘、张闽、梁彦等主演。

这部电影是根据王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女七中高三年级的一群不同思想性格、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展现我国解放初期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影片塑造了杨蔷云、郑波、李春、苏宁、袁新枝、呼玛丽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们因不同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形成性格迥异的人。

郑波出生在贫穷家庭,解放前在学校就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入了党,是个小革命分子。解放后,她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新时代任务,及时调整自我,积极投入地学习文化知识。

郑波最令人欣赏的一点是能理性地看待问题,会及时反思,立即改进。她刻苦学习,不忘完成校党委交给她的任务,帮助问题学生呼玛丽,让孤独凄苦的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学霸李春很自我,总想着要比大家强,嘲讽其他同学,取笑身材肥胖的同学。但她同样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拥有同学的友情。

个人觉得,李春这个人物很有个性,思想独特,有点骄傲,很可爱。

最令人捧腹的人是吴长福,只要有她在,气氛就特别轻松搞笑。

她模仿俄罗斯舞,既夸张又形象,憨憨的样子着实令人愉快。凡是有她在的地方,就有笑声,不愧为气氛大师。

最让人难忘的是像火一样热情洋溢的杨蔷云。她心直口快,敢想敢说,真诚坦率,内心充满诗情画意。

她在滑冰场给张世群讲的那个“雪姑娘”的故事非常动人。

苏宁出生于富商家庭,小时候遭受国民党军阀姐夫的侮辱,非常消沉。杨蔷云热烈地鼓励苏宁,不断督促她追求进步,帮助她摆脱腐朽家庭的桎梏。就连苏宁的哥哥苏君,一个颓废青年,跟杨蔷云接触交谈几次之后,都被她的真性情深深打动,决计南下工作,换一种新的生活。

蔷云与张世群的友情 也是令人羡慕的。

张世群跟杨蔷云有相同的地方,坦率,真诚,热烈得像一团火,两人互相吸引,互相欣赏,在有限的交往中建立了宝贵的友谊。

张世群那段关于“滑冰有一种整体的快乐”的论调非常有意思:选到一双合适的滑冰鞋,快乐;看到冰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快乐;听着滑冰场播放的悠扬的音乐,快乐;遇到了很想见的朋友,请朋友喝喜欢的饮料,快乐;这些快乐加上滑冰本身的快乐,构成了滑冰整体的快乐。

这部电影中有好几位知名演员,如扮演杨蔷云的任冶湘,扮演郑波的张闽,扮演郑波战友的田林是当红小生郭凯敏,扮演苏君的是马晓伟。这些演员不但颜值在线,而且演技在线,他们仿佛就是角色本身,让你不觉得他们在“演”。

影片中还有三位小演员,提起他们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他们是扮演袁新枝的邬君梅,当时只有十七岁;扮演赵尘的蔡国庆,也是十几岁;扮演吴长福的张海燕,十七岁,后来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傻大姐。

我套用张世群的话来概括这部电影:知道小说《青春万岁》被拍成电影,一乐;观看影片时感受到一代人青春的激情,二乐;从片中发现熟悉的演员,认出未来的明星,三乐;跟着片头一起朗诵“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四乐;这些快乐加上观看电影本身的快乐,构成了观赏这部影片整体的快乐。

1989年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豆蔻年华》是七零后难忘的回忆。影片对高考、人生、爱有较为深入的呈现,引发人们思考。

当时观看这部电影,有两个场景特别富有震撼力。

第一个是失学青年盖平走在铁轨上的背影,镜头逐渐推移,他的身影渐渐变小,被拱形隧道门包围,不知他的人生之路通向何方。

第二个场景是那段女生宿舍夜晚的服装表演,闪烁的灯光、劲爆的音乐、烛光映衬下的衣裙和年轻生动的面孔,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

影片中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是班主任夏雨。外貌像个高中生的老师夏雨,一副孩子气,却深谙为师之道。

夏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亲切温和,会开玩笑,又能用寥寥数语击中要害。

影片中他那堂语文课,引导学生在关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爱父母,爱同学。他提的两个问题简直直击心扉:

“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吗?”

“你们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那道作文题也令人动容和深思:我为什么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夏雨老师教学生应付卫生检查的一幕实在有趣。曹咪咪她们忘了打扫,检查人员已经到来,就在大家手忙脚乱之时,夏雨让大家把桌面上所有东西扔进纸壳箱藏到床底下,寝室瞬间变得清爽整洁。就在学生们以为获得打扫宝典时,夏雨又严肃地强调:平时要认真打扫,下不为例。

夏雨是当时我们眼中的理想型老师和班主任。

影片既呈现姚晓禾、曹咪咪等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还呈现失学青年的生活状态。

电影开片安排高中生姚晓禾与社会青年盖平相遇,就是两种人、两种生活方式的相遇相碰撞。

盖平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上高中读大学,而是过早地步入社会谋生。他做过很多职业,搞剪影就是其中之一。与姚晓禾初见,他送给她一张剪影,还真的有几分神韵。

盖平很有正义感。曹咪咪遇到流氓,他挺身而出,赶走坏蛋。后来,他远走他乡,辗转多地,最后去乡村小学做老师。

当时,盖平的这种生活方式让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心生向往。

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就是那位白衣少女。

她每天都来学校传达室,问的永远是那句话:有我的信吗?每次碰到曹咪咪她们,永远都是问:看见邮递员吗?

她文静秀气,长发飘飘,可是,谁能想到,她其实已经神经失常,陷在高考落榜的泥潭里。这个美丽的女孩没有走出高考,永远活在等待的世界里。这个被高考毁灭的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痛感。

这部电影根据喻杉同名短篇小说改编,1983年上映,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中文系205号女生宿舍五个姑娘的故事。​

片中最让人佩服的是匡亚兰。

匡亚兰的身上,既有历经生活创伤留下的烙印,又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具备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特点。

小时候,匡亚兰的母亲用家信揭发父亲,离开他们父女另嫁他人,父亲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丧生。她在养母的帮助下靠打零工勉强读完了高中。

上大学后,这个刚强的姑娘不愿成为养母的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地搬砖挣生活费。

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山的女儿》寄给编辑部,编辑要她改掉一些在当时看来属于过激的言论,她宁肯不发表也不修改。

匡亚兰是个爱憎分明的人。

她的母亲,如今已经是市长夫人。开学第一天,来送女儿辛甘上学的母亲认出了匡亚兰,后来怀着愧疚之心来见匡亚兰,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匡亚兰坚决不认她,还退回了母亲给她的钱。

那时候的大学生,多么有骨气!他们也打工挣钱,但更懂得维护金钱的干净度。

辛甘,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备受父母宠爱,养成任性的脾气。

但就是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姑娘,被化学系男生兰为的发言吸引,爱上了他。

当她了解到兰为在插队时就有了女友,兰为表示毕业后要回去,她敬佩兰为,克服失恋的痛苦,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那时候的大学生,多么有自尊!他们追求爱情,但更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那时候的大学生活,也有不和谐的一面。

班长宋歌有点小心眼,喜欢告状。评定助学金和困难补助时,宋歌搞小动作,害得匡亚兰的助学金被降级。但在得知真相后,宋歌真诚向匡亚兰道歉,在假日和其他女生一起去帮匡亚兰搬砖。

电影中那场新年晚会太有意思了。充满青春朝气的集体舞,哈姆雷特、唐吉坷德与阿Q的碰撞,师生亲切又富有思辨的讨论,让当时的我们羡慕不已,神往不止。

来源:黄桃子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