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的外曾祖母曾懿,一张罕见的留影,她一个大才女,著名的中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21 23:08 1

摘要:照片拍摄于 19 世纪末的成都,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端坐其中,目光坚毅又透着温婉。她,便是琼瑶的外曾祖母 —— 曾懿。身为一代才女与著名中医,曾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她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精彩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

照片拍摄于 19 世纪末的成都,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端坐其中,目光坚毅又透着温婉。她,便是琼瑶的外曾祖母 —— 曾懿。身为一代才女与著名中医,曾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她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精彩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

曾懿,1852 年出生于四川华阳一个官绅家庭 。父亲曾璋恒为进士,官至吉安知府,后入曾国藩幕府;母亲左锡嘉是江苏常州的才女、著名画家 。这样的家庭,书香氛围浓郁。

自 5 岁起,曾懿便开启启蒙之路,父母教她识字、作画,稍长后,又传授诗词歌赋,并让她尽情畅游家中藏书。在父母悉心教导下,曾懿打下坚实治学基础,培养出广泛兴趣 。

1862 年,年仅 10 岁的曾懿遭遇家庭巨变,父亲在九江军次病逝。母亲左锡嘉艰难扶柩携子女返回四川,定居成都。为维持生计,左锡嘉先靠针织女红,后以售卖书画为生。即便生活困苦,她也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在母亲的督促下,曾懿勤奋苦学,不仅熟读经史、擅长诗词,绘画技艺也越发精湛,还精通针黹、烹饪之术。因常伴母亲左右,接触笔墨,她对书画、金石之学也有所涉猎 。待及笄之年,曾懿凭借诗、书、画 “三绝”,在蜀都声名远扬 。

咸同之乱期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瘟疫也在此时大规模爆发。这场瘟疫如同凶猛的恶魔,席卷各地,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曾懿常随母亲往返于华阳与成都,一路上,她目睹许多百姓在病痛中苦苦挣扎,却因庸医误治而离世,心中满是悲悯。

不幸的是,曾懿也被瘟疫盯上,先后四次感染 “温症”。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面对疫病,医生们往往束手无策,曾懿的病情日益严重,生命垂危 。

在与病魔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曾懿深刻体会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让更多人免受疾病折磨。家中丰富的医书成为她的宝贵资源,她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从汉唐时期的经典医著,到清末的医学论述,她逐一研读,认真摘录精辟论述与严谨方剂,深入钻研医学理论 。

在众多医学家中,曾懿尤其推崇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三焦辨证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方法,这些都让曾懿深受启发,也为她日后的从医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

经过长时间的苦学与钻研,曾懿终于成为一名良医。她辨证仔细,见解独到。在治疗瘟病时,多数医生只关注瘟病伤津问题,而曾懿却考虑得更为全面,将病后伤阳(气)也纳入考量 。她指出,瘟病愈后,若患者出现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等症状,便是阳气虚的表现,此时可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 。

在运用成方时,曾懿不拘泥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其应用范围。以《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该方原本用于治疗 “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但曾懿发现,它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也有疗效。她的丈夫曾患酒湿黄疸,发病时右肋痛且肢冷,服用辛温药物后症状反而加重,后来服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才得以痊愈 。

曾懿还善于借鉴西医知识,主张将中西医结合。当时,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持反对态度,而曾懿却能广收博采,为己所用 。她常告诫病人要 “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强调要加强 “运动使血脉流通” 等 。在小儿防疫方面,她多次提倡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等疾病,这种先进的理念在当时十分难得 。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54 岁的曾懿将多年心得著成《医学篇》 。该书分上下册,共 8 卷。上册包含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以及温病传入中焦、下焦的治法;下册涉及杂病、妇科、小儿科、外科 。书中仔细辨析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将《瘟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书的各方摘录成帖,还附上生平经历的古今验方,按伤寒、瘟病、杂症等分类,方便学者学习。

《医学篇》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医者们对其十分重视。1933 年,苏州国医书社将其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六部分,合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印刷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

此外,曾懿还著有《女学篇》,提出女学教育的三项主张,倡导女子接受教育,关注国家兴亡;《中馈录》则集中介绍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和保藏方法,具有家政学性质 。这些著作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曾懿的才学与智慧 。

来源:史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