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会在不停举办,刘德华已完全解冻,火车票正在被疯抢,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又一年的春节即将降临神州大地。在每一个循环的开端,全太阳系收看人数最高的综艺《春节联欢晚会》将再一次为我们敲开新春的大门。虽然吐槽春晚、玩梗春晚已经成为了春晚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年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年会在不停举办,刘德华已完全解冻,火车票正在被疯抢,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又一年的春节即将降临神州大地。在每一个循环的开端,全太阳系收看人数最高的综艺《春节联欢晚会》将再一次为我们敲开新春的大门。虽然吐槽春晚、玩梗春晚已经成为了春晚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年说“年味淡了,春晚不好看了”,但不看心里还怪难受的,怕又赶不上春节假期的各种“热闹”。
春晚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近年来确实有复兴的趋势:歌曲、舞蹈年年有出圈、各地户外分会场融入了地方特色一派繁华景象,凝聚了群众智慧的各种梗图也让春节多了不少乐子……唯独只有语言类节目“斯人独憔悴”,沦落到“最如坐针毡”的环节。
虽然娱乐的方式变得多元,我们还是习惯在央视主持人字正腔圆的祝福声中迎来新春
春晚,作为诞生过最多全民喜剧艺术名场面的舞台,为什么不好笑了?
在以前的春晚喜剧舞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是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初代黄金喜剧搭档,以探索者的姿态把“小品”这一原本属于话剧舞台的形式改造成了给无数观众带来欢乐的晚会喜剧。《主角与配角》中一句“朱时茂你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成为了难以超越的华章。
是赵丽蓉扮演的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老太太,用诙谐和讽刺的方式一头扎进光怪陆离的都市后现代生活,不仅让“宫廷玉液酒”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中国人专属暗号,还不小心让rap说唱在30年前的1995年就登上了春晚舞台。
是赵本山和他的搭档范伟、宋丹丹、高秀敏把春晚语言类节目推上了巅峰,“马甲”从此不再是一件衣服,“忽悠”不再是一句方言,那个穿着藏青色中山装戴着标志性帽子,背着手直勾勾看着你的大叔,总会在年三十晚上的10:30在全国人民的欢呼声中登场,让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在电视机前放声欢笑。
赵本山经典形象
当然还有永远单押的黄宏,经典名句“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至今仍不过时,娇滴滴萝莉音的机器人女友蔡明,“浓缩就是精华”的潘长江……在春晚经典时代的“神仙打架中”,中国的晚会喜剧走上了巅峰。
“锣鼓喧天笑满堂,当时只道是寻常”,儿时的80、90后觉得这就是春晚,这就是过年,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那个全国上下笑点统一,笑成一片的年代,是再也回不去了。
有人给近几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总结了几大“尬点”:
首先,喜剧阵容从专业的喜剧明星变成了“名人大杂烩”,各路实力派演员、偶像明星,甚至是主持人、歌手都上来凑个热闹。乌泱泱一群人,啥剧本也hold不住这流水的明星。没办法,这年头演员有知名度、有流量,自带关注,而歌手在春晚上可以唱歌,演员除了在台下圆桌边吃零食鼓掌,也得上台找点事情做做。
其次,如今的春晚小品相声,少了当年对于身边事身边人直截了当的描写和讽刺,噼里啪啦十几分钟,听着有点吵,都是些虚热闹——岳云鹏领着观众唱歌,小品不断重复着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奇葩误会。春晚的不少经典喜剧,之所以现场效果炸裂,演后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夸张的表现和高超的讽刺,效果拉满同时也巧妙地弘扬了正气。
比如,陈佩斯朱时茂的《羊肉串》讲的是食品卫生和假冒伪劣问题,赵丽蓉的《如此包装》讲的是传统文化的低俗娱乐化,《打工奇遇》讲的是餐饮中的消费主义和物价虚高,《卖拐》讽刺了江湖骗子,《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瞧这两爹》这些经典相声作品也都紧扣职场争功、虚假营销、亲子教育等话题。观众并不会感觉到“被说教”,节目也成功“弘扬了正能量”。
赵丽蓉、巩汉林经典小品《打工奇遇》
最后,就是被诟病最多的强行煽情和强行大团圆。这种套路甚至由于太过程式化,其本身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笑点——当小品中的人物因为各种误会最后矛盾总爆发难以收场的时候,总会天降一个意外的真相;于是,所有人定住,煽情的背景音乐响起,开始感动上价值,最后当然是和和美美一起过年,第四堵墙打破,所有演员手牵手对观众热情高呼:“我们一起包!饺!咂!”
这种套路的总结最早源于一些头部自媒体博主的“春晚预测”,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后,“包饺子”已经成为一个新词,用来指代那些刻意的“强行大团圆”和“强行主旋律”。
是中国的语言类节目,或者说适合在舞台表演的短喜剧走向没落或者陷入低潮了吗?当然不是!相反的是,近几年“民间语言类”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你就看遍地开花、创作力极其旺盛的喜剧综艺和线下线上火爆异常的脱口秀产业吧。
2024年,《喜人奇妙夜》《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这两个代表了小品和脱口秀(咱也可以理解为“相声”)赛道的综艺频频出圈,诞生了一连串经典段子和名场面,累计17次登顶网综霸屏榜。《喜剧之王单口季》位列2024年在更喜剧综艺有效播放第一。喜剧电影、喜剧话剧和小品、传统相声和脱口秀的一大批资深笑星和新人在这些节目中打通了壁垒,一批当打之年,创作力旺盛的喜剧中坚力量通过节目和切片在视频平台的二次传播被大众所熟知。
2024喜剧综艺全面开花,在脱口秀和小品领域都有不少出圈的段子和作品
一边是越来越热,成熟的好作品很多,一边是越来越凉,层层选拔的作品却很难留住观众。有人说这还不简单,笑星是现成的,作品是现成的,人气和知名度也烘托到位了,你直接把喜综上的段子,比如《进化论》《九九八十一难》《小品的世界》,还有脱口秀的好评段落再“优化整合”一下往春晚上这么一搬,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肯定有人会说出万年不变的理由:审核,审核,还是审核!就像郭德纲粉丝一直解释的老郭上不了春晚的理由:尺度,尺度,还是尺度!眉头一皱,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排除一些众所周知的要素,有些原因是我们不太愿意直面,但其实客观存在的。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笑点,我的笑点,大家不一样。想当年,大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日常想看点笑话和段子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看报纸中缝或者杂志专门的那一页,我们接收的媒介也很统一。而今天,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和垂直,高度原子化的社会里,你不得不承认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甚至不同年轻人之间笑点的差距可能比地球到火星还要远。
比如去年春晚的一个相声《导演的“心事”》,用七彩的“里人格”模拟内心复杂的活动和天人交战,有的人看完评价“不明所以”,而有的人却大呼“惊艳”“精神状态极佳”,认为这是当年春晚最好的一个语言类节目。
再比如广受好评的喜综小品《少爷和我》还有今年的《总裁请就诊》,要捧腹大笑的前提是你对网络文学当中的“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套路烂熟于心,否则就会错过大多数笑点。
小品《少爷和我》造就了一对新的国民“小品CP”
在今天这个时代,同样的笑点意味着相似的经历和身份,相似的兴趣爱好,甚至是相同的性别和利益共同体,这也是脱口秀艺术来到大众领域后频频“踩雷”的原因。
我们爱看脱口秀,很大程度上是脱口秀的节奏、笑点设置和“爆点”,都是为当代都市里生活的受到高等教育的白领打工人设置的,而喜剧综艺也是为类似的群体打造的。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受众限定让他们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安全感”和“边界”,就像期末考试划范围一样,至少能确保怎么写很大概率是可以出效果的,从而避免冷场的尴尬。
说到“冷场的尴尬”,不得不提中国本土脱口秀史上最“黑暗”的8分钟:那是2023年的央视春晚,脱口秀作为蒸蒸日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年轻人喜剧”被与时俱进地请上了春晚——赵晓卉、邱瑞、何广智、徐志胜四位人气脱口秀演员坐在了台下的一张圆桌边,以撒贝宁互动介绍的方式,一人来了一场“迷你脱口秀”。
以这样的形式说脱口秀,多少有点“汗流浃背”了
但问题来了,脱口秀要有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的观众群体有共鸣外,也需要给演员一个宽松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入活儿”,在和台下观众的不断互动中一个个抖包袱,直到最后在一个台上台下都很有节奏的氛围中,来一个大的笑点,在全场的爆笑中,演员立刻一个结束词,飞奔下舞台。
但是,春晚的舞台太大了,台上台下没有办法有效互动,春晚的时间又太宝贵了,导演组只给了每个演员“1分钟”,演员们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接受全国七大姑八大姨的检阅,又是肉眼可见的紧张,失去了舞台潇洒风度和张弛节奏感的脱口秀演员变成了一个掐秒表尬讲笑话的,不是他们不优秀,也不是脱口秀不行,纯粹是第一次的尝试水土不服。
都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其实所有的喜剧语言类节目多少都和“冒犯”沾点边儿。但究竟是“冒犯”还是“艺术”,得看不同的个体屁股坐在哪儿。
比如2021年春晚的《每逢佳节被催婚》,导演可能觉得“催婚”这个话题还蛮切中大家生活的,为了幽默一把,让资深演员张凯丽饰演的“毒舌老妈”说了一句横批:“单身是狗”(那一年“单身狗”在年轻人中挺流行,可能创作者觉得很“潮”),结果大量年轻人觉得被极大的冒犯,小品和演员本人也遭遇了网暴。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政治正确场景,就像美国黑人之间可以互称“N”字开头的单词,但要是非黑人说出来就是犯了大忌。同理,“单身狗”“社畜”可以自嘲,要是从长辈和老板口中讲出来,当场就是一个暴跳如雷,十恶不赦。
有的时候,对一个群体的笑料就会成为对另一个群体的伤害,而这种也许是少数的“冒犯”在日常的剧场或是综艺里并不引人瞩目,而一旦到了春晚舞台就会被放大。
比如,著名小品《不差钱》爆火之后有学者指出里面赵本山对小沈阳的一句:“你不是精辟,我看你是屁精”是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赵本山《卖拐》系列火了之后,有人公开指责“大忽悠”形象是对东北人的“地域黑”。
最最抽象的是,2018年一则反映中非友好的小品《同喜同乐》,因为用了中国演员化了非洲人装造而被人指责触犯了“政治正确”——只是因为历史原因,在欧美国家白人扮成黑人演出被认为是严重的种族歧视。
小品《同喜同乐》
如果用今天网络上越来越严苛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去掉滤镜的那些经典小品也会被“上纲上线”地找茬:《羊肉串》会不会被说成“破坏民族团结”?《英雄母亲的一天》会不会被说成“抹黑英雄家属”?《小偷公司》会不会被说成“映射政府机关”?《主角与配角》会不会被说成“主旋律被娱乐化”?
我现在单独列出来你可能觉得很荒谬,但架不住春晚的观众基数太大,也太多元化了,汝之蜜糖犹如彼之砒霜,在这样一个全民娱乐全民表达的时代,语言类节目在春晚舞台呈现一种创作者战战兢兢、审核者瞻前顾后、观看者骂骂咧咧的状态也不奇怪。就像去年春晚的一曲《上春山》,三个演员穿着服装唱首歌,观众仅靠脑补就上演了一出传遍全网的“春山学”大戏。
歌曲《上春山》被网友脑补出一场“宫斗大戏”
虽然有如此多的“客观原因”,值得欣喜的是在目前发布的春晚彩排新闻和节目单上,我们看到了这几年通过喜剧综艺和脱口秀积累经验和名气的一大批演员,比如刘旸、李川、松天硕、宇文秋实、漫才兄弟等即将在今年春晚上闪亮登场了。
今年春晚的小品舞台,可以说是沈腾、马丽、大鹏这一代已经转战电影成为大咖的笑星全面“老带新”完成接力的一年:从诸神时代的一众笑星,到贾玲、张小斐和开心麻花从春晚走出、成名到大荧幕赢家的中生代,是时候迎接一个新的格局了。喜剧综艺在近两年的繁荣和人才井喷也许正是一个好的契机。
毕竟,在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里,我们永远需要欢乐和笑声。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