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决战》已经公映三十多年了,尽管这三十多年里,电影技术和拍摄水平显著提高,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战争电影,但《大决战》依旧是国产电影天花板,没有之一。
《大决战》已经公映三十多年了,尽管这三十多年里,电影技术和拍摄水平显著提高,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战争电影,但《大决战》依旧是国产电影天花板,没有之一。
大决战片头
之所以说它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决战》电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参拍队伍,不仅集结了各大军区的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更拜访了当时还在世的聂荣臻元帅,为《大决战》拍摄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这是日后战争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加上战争场面的宏大,日后很多战争片,都直接拿来使用,可以说,《大决战》的“大”是真的“大”。
大场面,经常被拿来用
当然,如果仅仅因为大场面而立足,这几年也有不少大场面的电影,但为何还是无法达到《大决战》的高度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细节的把控。
《大决战》电影的细节有多细呢?光一个“冰河开动”的经典镜头,就在黄河边苦候了两年,更别说其他了。
光一个“冰河开动”的经典镜头,就在黄河边苦候了两年
事实上,《大决战》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尤其是对毛主席等人生活方面的刻画。
很多战争片里,都在描述毛主席等人的运筹帷幄,殚精竭虑,这没问题,但却忽略了毛主席等人在生活上的细节,更有甚者,一些人饰演毛主席的时候,都以帝王的腔调去演绎,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毕竟身边人都说,毛主席平常都是平易近人的,很幽默的,但他们塑造的过于威严,让人亲近不起来。
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
而在《大决战》里,出现了不少毛主席生活的方面,比如毛主席有起床气,射击脱靶以及如孩童一样在铁轨上玩等等,让大家看到了毛主席不一样的一面。
众所周知,毛主席这辈子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而电影里,毛主席开心地和一群小孩子在河里游泳,而这,也是毛主席放松的方式之一!
孩子们
游泳
也可以宣布会议休息一天,自己在河边架起吊床,躺在荫凉的草地上看文件。
邓前委和徐帅
躺在荫凉的草地上看文件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睡眠方面很是问题,经常熬夜工作,然后白天睡觉,毛主席也经常说过,他个人生活只有三件大事:睡觉、喝茶、吃饭,把睡觉放在第一位,平常人睡得好好的被叫醒,起床气肯定少不了,更别说重视睡眠的毛主席了。
不是大事,警卫员不会去打扰毛主席
警卫员也手足无措
晚睡晚起,自然有各种起床气
事实上,毛主席天天夜里点灯熬油,为了前线彻夜不眠
这才是真正的毛主席,会有起床气,会有脾气,是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决战》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镜头,就是毛主席打靶,毛主席军事思想冠绝全军,但他的枪法,实在不怎样,五发子弹,居然打了个零环......
射击中
零环选手
当然,历史上毛主席的枪法也的确如此,毛主席唯一一次上战场是大柏地,一开始是拿着一把驳壳枪上去,结果打着打着,发现还不如石头顺手和管用,干脆换成石头了,这枪法可想而知。
战士们都笑了
尽管五发打了零环,但毛主席不服输,不肯撤靶子,说自己还有五发子弹呢!当然,毛主席这次打靶心思不在上面,而是一边思考,一边比赛的。
还有五发子弹,但不能枪口对着别人呦
虽说还有五发子弹,但转身说话的时候还枪口对着对自己人,这子弹可还上膛呢!
周总理来了
毛主席的演讲是幽默风趣的,指挥下属,也全靠讲道理,但好说歹说都讲不通的时候,也很受委屈,也需要有人哄。
我不回去,我要骂人
周总理表示,骂人回屋里,也是一样
抗战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继续延续到解放战争,有空的时候,毛主席也要亲自参与生产,比如推碾子,一边推碾子,一边聊事情。
拿笤帚扫那两下简直传神
岸英要结婚,毛主席作为父亲,送出的礼物是自己的唯一的一件呢子大衣,并且做出了使用安排,白天儿子穿,晚上给儿媳妇当被子盖,冬天对付对付就过去了。
白天归儿子
晚上给儿媳盖
冬天就可以对付多付过去了
至于女儿,年年只送一支红铅笔。
去年也是如此
除了行军打仗,其他领导们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
前面说了,毛主席宣布停会休息一天,自己在河边看书,其他人呢?自然是搞体育运动了,且是贺龙元帅组织的。
贺龙元帅来喊人打球赛
这次比赛,堪比天团阵容,参与的有朱老总、聂帅、叶帅、贺龙元帅、邓前委等等,与他们比赛的则是警卫团三连。
难办啰
毛主席一听,要和警卫团三连打比赛,连忙说自己这个后台不好当的,“得罪”三连,怎么好哦!
贺老总来组人了
还是贺老总来拉人,朱老总和周总理在屋子,贺老总连忙喊他们休息,周总理一听,这哪里是休息,分明是拉壮丁。
最终喊周总理当裁判
周总理当裁判
叶帅来的迟,朱老总急的立马让他换衣服上场
周总理发球
电影里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毛主席等人像孩子一样,走在铁轨上,真想参与进去啊!
走在铁轨上像一群孩子
时不时,陈毅元帅还诗兴大发。
诗兴大发
邓前委还会吹口琴,大家跳舞,他伴奏。
吹口琴
大家跳舞
能歌善舞是基本艺能
而在文工团的快板声中,大家挖战壕更加热情。
文工团
至于挖的战壕,简直就是一个地下王国,各个壕沟四通八达,且以全国各地的名字来给壕沟命名,壕沟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厨房和诊所,甚至还有俱乐部。
俱乐部
俱乐部里看表演
有时候战士们还会研究新的武器,比如“没良心炮”,这口径,连陈毅元帅都直呼口径着实吓人。
没良心炮
陈毅元帅直呼,这口径,世界上都没有
淮海战役的胜利,被誉为是群众们用小推车推出来,以前我们都是听过,各种民工帮助部队运输物资,但在电影里,对于群众们的支前,有了更加清晰的描绘。
比如帮部队修工事,连嫁妆箱子都抬出来。
抬着嫁妆箱子帮部队修工事
比如支前,很多群众,都是倾家荡产为前线,仅仅一个淮河战役,就有543万人自发援前。
群众自发援前
但援前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民党不断轰炸和炮击,不少人都牺牲在援前的路上了,很多人都是戴着孝继续给部队拉车。
戴着孝继续给部队拉车
冰天雪地里,运输大船难以前行,大家都充当纤夫,使劲拉着往前。
充当纤夫,使劲拉着往前
关注我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写吃的作者,写过不少关于吃的历史文章,对于《大决战》的吃戏,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而整个《大决战》系列里,关于吃的描写数不胜数,上至毛主席,下至普通战士,尤其是“猪肉炖粉条”这一段,战士们都牺牲了,未能吃上,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遗憾。
这一段,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猪肉炖粉条
猪肉炖粉条是东北四大炖的第一炖,地位相当高也相当接地气。
当然条件如此艰苦,这个硬菜可不是每天都有,甚至少只能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而这次,却让配水池的攻坚营吃,开特例的原因,就是告诉大家,这次攻坚战,却是非常艰难,事实上也是如此,攻坚战后,几乎全员牺牲了。
说完这个意难平,我们在看看其他的细节。
同样在东北,林帅、罗帅和李亚楼吃饭,桌子上都没有这些东北菜,为啥?因为林帅是湖北人、罗帅是湖南人,而刘亚丽则是福建人,各种炖的东北菜,显然不适合他们。
桌子上都是各种炒菜,罗帅吃饭前,还喝了一口汤
也是四菜一汤的标准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罗帅吃饭前,让警卫员小王去拿点辣子来,很显然,这个辣子就是为自己和刘亚楼准备的,至于林帅?则吃了清淡的青菜。
警卫员拿的辣子
林帅的青菜
这一点也符合历史,林帅在抗战时期不小心中枪,被送往苏联治疗,留下了严重的植物神经紊乱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肠胃消化,稍微刺激性的食物吃多了就会拉肚子,甚至油多了也不行,只能吃一点清淡的。
此后,林帅只能吃一点水煮的食物,比如水煮青菜,鸡蛋则可以少吃一点。
长期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最终在老中医建议下,吃黄豆。
吃黄豆
在《大决战》里,林帅吃黄豆的场景无处不在,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抓一把炒黄豆吃。
得知廖耀湘兵团被抓住,林帅兴奋的直接扔下手上的黄豆
除了林帅,毛主席这边描绘也不少,李公来西柏坡找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毛主席特地招待了他,镜头扫过去,桌子上摆着五盘菜,一盘炒鸡蛋、一盘红烧肉、一盘霉豆腐、两盘炒辣椒。
一盘炒鸡蛋、一盘红烧肉、一盘霉豆腐、两盘炒辣椒
毛主席作为湖南人,自然对辣味特别喜欢,不仅喜欢吃辣,而且很会吃辣,在毛主席的餐桌上,辣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关于吃辣椒,还有一段趣事。
1930年时候,毛主席在江西,此时条件艰苦,毛主席和大家一样,吃的都是清水煮青菜,盐和油都没有,更别说辣椒了。
警卫员心疼毛主席,就挨家挨户找辣椒,还真找到了一串辣椒,就拿来做菜给毛主席。
饭间,毛主席看到一盘红辣椒,很是惊讶,连忙问从哪里来的,得知是从老乡那拿的,毛主席推开盘子,且批评了警卫员一顿,然后让他赶紧送钱给老乡。
而在长征的时候,警卫员指导毛主席爱辣椒,就多分了20个辣椒给他,但毛主席表示,自己和战士们一样,坚决不肯搞特殊化。
至于霉豆腐,也是毛主席最爱吃的菜,建国后,毛主席四菜一汤标准里,有两个一成不变的菜,一是干焙辣椒,第二个就是霉豆腐。
所以在《大决战》里,毛主席吃饭,自然少不了辣椒和霉豆腐这两道菜了。
和周总理商议北平和平解放的事,餐桌上有辣椒、土豆丝炒辣椒、炒羊肉以及香干
除了描绘我军指战员,对于国军方面描绘也不少,首先就是蒋介石。
西餐早餐
蒋介石牙口不太行,吃硬东西就牙疼,因而早上就喜欢吃松软可口的黄埔蛋。
而蒋介石是奉化人,喜欢吃一系奉化当地的腌黄瓜和咸鱼,然而宋美龄这辈子非常重视养生,不会吃这些腌味,为了照顾宋美龄,蒋介石还学习如何使用西餐餐具,但他却不太爱吃西餐,但两人要一起吃饭啊,最终餐桌上,一个人吃中餐,一个人吃西餐。
中餐宴请
至于没有宋美龄的场合,自然都是中餐了,比如去沈阳督战,宴请将领们是清一色的大圆桌酒席风。
只要没有宋美龄,一律中餐
大锅饭
至于国军呢?只能吃大锅饭了,将领和国军,是不会坐在一起吃饭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廖耀湘的红酒,留洋的他,自然保留了这个习惯。
巡视
廖耀湘的红酒
另外,电影里还有一场傅作义和女儿傅冬菊戏,傅作义回来后,女儿正做着莜面卷,那么有人说了,傅作义虽然是山西,但他是运城人,而莜面卷却是晋北的,并不是运城美食,为啥傅作义爱吃呢?
这是源于傅作义长期待在绥远,因而养成了这个吃莜面的习惯。
当然,《大决战》里的细节有很多,每一帧都是经典。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部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精彩绝伦的文戏以及气势恢宏的武戏之外,更多的还是对各种历史细节的尊重。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