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追妻火葬场”?《国色芳华》刘畅的“深情”不过是自我感动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1-20 07:42 1

摘要:剧中,刘畅两次救下牡丹,又坚决不肯和离,甚至强行想要与她“生米煮成熟饭”,种种行为表面看起来都像是“深情”,但当我们把这些情节放在更大的故事框架中解读,就会发现,刘畅的种种表现,其实并不是因为爱,而是他自尊心作祟、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我的偏执罢了。

《国色芳华》这部剧自开播以来便引发了热烈讨论,尤其是刘畅和牡丹这对“先婚后爱”的CP,成为了无数观众追剧的动力。

剧中,刘畅两次救下牡丹,又坚决不肯和离,甚至强行想要与她“生米煮成熟饭”,种种行为表面看起来都像是“深情”,但当我们把这些情节放在更大的故事框架中解读,就会发现,刘畅的种种表现,其实并不是因为爱,而是他自尊心作祟、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我的偏执罢了。

“迟来的深情比草贱”是许多观众对刘畅的评价。

剧中,刘畅在结婚初期对牡丹百般冷漠,不仅在大婚当天醉酒迟到,还在洞房花烛夜羞辱她;却在牡丹和离后,又开始展现出“情深似海”的模样,甚至在长安重逢时,陷入了所谓的“心猿意马”。

刘畅的父母对牡丹的压迫让他产生愧疚,而牡丹的坚韧让他“眼前一亮”,于是,他开始追求这份“得不到的美好”。然而,这种“后知后觉的爱”真的成立吗?

回到最初的剧情,我们会发现,刘畅的转变并非因为爱情,而是他的“自我中心”在作祟。

第一次救牡丹时,是管家为了县主推下了玉露,牡丹情急之下要跳河去救人,刘畅冲上去抱住了她。这一抱,看似英雄救美,实际上只是本能反应。

而第二次救牡丹,是在牡丹被县主的势力逼迫时,刘畅出手相助,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他对县主的厌恶,以及对牡丹的“顺从性”的利用。

刘畅的行为,更多的是在满足他内心的自我救赎,而非对牡丹的深情。

刘畅和牡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交易。

刘家需要何家的嫁妆来维持体面,而何家则需要通过联姻来稳住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畅注定是婚姻的牺牲品,但他却将这一切的不满都发泄在牡丹身上。

刘畅不接纳牡丹,不是因为她不好,而是因为这场婚姻让他无法在内心维持“清高”的人设。

对刘畅来说,牡丹的存在是刘家贪婪的证据。当他面对牡丹时,他看到的不是一个独立的女性,而是一个被权力和金钱裹挟的“附属品”。

正因如此,刘畅在婚后对牡丹百般羞辱,甚至不惜用强的方式去控制她。

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极强的自尊心和对自由的渴望。他无法反抗父母的安排,却又想通过掌控牡丹,来寻求一种虚假的胜利。

刘畅的纠结不仅体现在对牡丹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他对县主的情感变化中。作为刘畅的初恋,县主一度是他心中的“白月光”。

然而,当他们重逢后,县主的种种行为让刘畅的幻想破灭。从“以人为凳”的高傲,到活活打死兔子的狠辣,县主的强势与权谋让刘畅意识到,这段感情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纯真。

与此同时,牡丹的温顺与隐忍却成了刘畅眼中的“优点”。他觉得牡丹好拿捏,能够给他带来一种掌控感,而县主的强势则让他感到压迫。

这种对比让刘畅更加不愿和离,因为他知道,与县主的婚姻注定会让他失去最后的自由,而牡丹则是他可以控制、可以利用的对象。

在刘畅的世界里,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他厌恶父母的控制,却又无法真正反抗;他渴望权力,却又不愿意为之付出代价。于是,他将所有的不满转移到身边的女性身上,无论是牡丹还是县主,都是他实现自我满足的工具。

这种行为在刘畅与县主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县主为刘畅付出了许多,甚至不惜与家族决裂,但刘畅却始终无法真正接纳她,因为县主的强势让他觉得自己的“清高”受到了践踏。

而当县主成为了可以带来权力的存在时,他又开始疏远她,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无权无势”的牡丹。

刘畅的“深情”,其实是一场自我感动。他不仅用这种感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还用它来掩盖自己的懦弱与无能。他不敢真正爱一个人,因为爱意味着平等,而平等却是他最害怕面对的东西。

《国色芳华》中,刘畅的角色让人又爱又恨。他的懦弱和自私让人无法接受,但他的复杂性又让这个角色充满了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像刘畅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不懂得尊重伴侣,却总是要求对方为自己付出;他们害怕失去控制,却又渴望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爱是尊重,是欣赏对方的独立与自由,而不是将对方当成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如果刘畅能够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也许他和牡丹的结局会完全不同。

回顾整部剧,刘畅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自恋。他爱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自由,自己的“清高”。无论是县主还是牡丹,都只是他用来满足自我需求的对象。这样的“爱”,注定无法长久。

那么,对于刘畅的这种“深情”,你怎么看呢?你觉得他真的爱过牡丹吗?还是说,他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伪装?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一起讨论!

来源:天涯一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