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冬临以”怕老婆“的幽默形象闻名,成为了连续登台春晚20次的“春晚钉子户”。他的作品让我们笑得“人仰马翻”。每到过年,我们都盼望着春晚节目单中郭冬临的节目内容,他的光头也成为了我们对于过年的记忆。
郭冬临以”怕老婆“的幽默形象闻名,成为了连续登台春晚20次的“春晚钉子户”。他的作品让我们笑得“人仰马翻”。每到过年,我们都盼望着春晚节目单中郭冬临的节目内容,他的光头也成为了我们对于过年的记忆。
然而,我们心中的那个“春晚钉子户”郭子,竟因为小品《取钱》中的“一句话”,在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各大广告商的解约、电视台的节目退单让他变成了“失业”人员,甚至还因此被起诉,要求赔偿1个亿。
郭冬临说了什么,导致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他的现状如何?
2017年的北京卫视春晚舞台上,郭冬临出演了一个名为《取钱》的小品。本是一如既往的喜剧风格,剧情聚焦于当时备受关注的电信诈骗问题。
故事讲述一位老太太接到一通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用紧张而急迫的语气威胁她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否则银行卡将被冻结。老人慌了神,跑到银行求助,恰好碰到了郭冬临饰演的热心路人。
郭冬临的角色极力劝说老人冷静,试图让她明白这是一个骗局。然而,剧情推进的关键点却不在这里。当骗子的声音再次从电话中响起,一句带着河南口音的台词,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
河南方言的出现,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为什么骗子的口音是河南的?”、“难道河南人都要背上这样的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地域歧视的讨论迅速发酵,小品从一场春节的欢乐节目,变成了舆论的焦点。
紧接着,一位河南籍律师正式向法院起诉,要求郭冬临为这句台词向每位河南人赔偿1元。而当时河南的人口约为1亿,这意味着郭冬临被索赔的总额高达1亿元。虽然法律最终没有支持这项诉求,但事件的风波却没有因此平息。
公众情绪的高涨直接推高了事件的影响力。从微博热搜到新闻评论,从网络舆论到现实的声讨,郭冬临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当河南口音的“骗子”形象成为公众争议的中心时,所有的矛头几乎都指向了郭冬临本人。网络上,各种指责层出不穷,“地域歧视”四个字像一块沉重的标签,牢牢贴在了他的名字旁边。
曾经抢着找他代言的广告商,如今一个个悄无声息地解约,仿佛这段合作从未存在过。那些舞台上的邀约也渐渐减少,原本熙熙攘攘的电话突然冷清了许多。郭冬临不再是春晚的常客,甚至连地方卫视都对他的出演持保留态度。
郭冬临生于安徽的一个曲艺世家,父母都是曲艺演员,在那个靠才艺谋生的年代,这本该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就在郭冬临还不懂得“贫困”这个词的含义时,父亲失业了。
母亲的曲艺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家五口的开销。为了填补这个缺口,父亲只得放下“曲艺人”的身份,选择去做苦力。然而,从未做过体力活的父亲,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体力,常常被同行嘲笑。
但父亲的努力并没有让生活好转多少。五岁的郭冬临不得不跟随母亲四处演出,变成了一个年纪尚小却懂得用“嘴皮子”谋生的孩子。那时候,他站在台上的样子虽然稚嫩,但已然有了些许能逗乐观众的灵气。
在贫困和磨难中,郭冬临的天赋悄然萌芽。母亲表演时,他总会跟在一旁模仿,生动又滑稽,甚至比一些真正的演员还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尽管父母一开始并不希望他走这条曲艺的路,但郭冬临并不想被生活的泥沼束缚。
凭着这份执念,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紧接着,1993年,一个名为《市场速写》的小品,把年轻的郭冬临送上了春晚舞台。他在那个节目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甚至连观众的掌声都显得平淡。
但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开端,为他日后铺垫了一条充满欢笑的喜剧之路。
两年后,郭冬临带着小品《有事您说话》重返春晚。这一次,他以一个怕老婆却爱吹牛的小人物形象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郭子”这个角色不仅成了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成了那个年代的文化记忆。
郭冬临,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成为了这顿年夜饭的“常驻大厨”。从《男子汉大丈夫》到《我和爸爸换角色》,再到《旧曲新歌》,他的作品总是紧贴普通人的生活。
柴米油盐间的小争吵,邻里街坊间的家长里短,在他的演绎下,带着一种朴实的幽默,让观众既能大笑,又能心生共鸣。
那时候,每年春晚的节目单一公布,观众们总会期待地问:“郭冬临今年又演什么?”他的光头成了标志,他的角色成了观众对过年记忆的一部分。
尽管与他搭档的女演员经常更换,但每一个搭档都能与他在舞台上擦出火花,甚至连一些普通的桥段,在他的表演下都变得生动有趣。
因为“河南口音”和“地域歧视”标签的影响,郭冬临曾经的辉煌与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了。
广告代言纷纷解约,演出机会骤然减少,他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两年时间里,他几乎销声匿迹。
处于逆境中的郭冬临调转方向,看准了短视频平台。正当短视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时,郭冬临决定抓住这一机会,重新开始。没有了春晚的大舞台,没有了聚光灯的耀眼,他换了一个方式,用接地气的短视频,重新与观众建立联系。
他的视频风格延续了他一贯的喜剧特色,从模拟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日常,到描绘超市奇葩事件的小段子,郭冬临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犀利的细节捕捉,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起初,他自己琢磨剧本,组建团队,从选材、拍摄到剪辑,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他的视频带着一种质朴的真诚,内容中有趣的桥段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总能引发共鸣。
短时间内,他的粉丝量飙升,甚至一度超越了一些当红网红,成了短视频领域的黑马,评论区充满了观众的鼓励和欣赏,这让沉寂已久的郭冬临重新找到了自信。
同时,他开始尝试直播带货,这是他未曾涉足的新领域。在直播间,郭冬临的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卖货主播,更像是一个用产品讲笑话的“邻家大叔”
从春晚舞台到短视频的屏幕,从逗笑全国观众到面对直播间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郭冬临用新的方式走出了低谷。
如今58岁的郭冬临,依然是光头的模样,脸上带着让人熟悉的笑容。他的短视频和直播间里,依旧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围观,而屏幕之外,他的生活却显得格外安静。未婚未育的他,住在北京一处并不奢华的住所中,简单、低调。
他一方面在网络上用幽默维系着与观众的联系,另一方面却在生活中守着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孤独。
他曾在采访中淡然地表示,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遗憾。但当镜头转向他独自生活的画面时,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常总让人忍不住多想。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喝茶、一个人翻阅那些陈年的报纸。
参考信息:
百度百科——郭冬临
来源:海员小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