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一开年,多部影视剧掀起网络热浪。古装剧《国色芳华》涉女性话题引热议;主打悬疑类型的迷雾剧场又有新动作,《漂白》开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成为最期待的春节档电影之一,预售已率先破亿……这些身带“热”属性的影视剧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
2025年一开年,多部影视剧掀起网络热浪。古装剧《国色芳华》涉女性话题引热议;主打悬疑类型的迷雾剧场又有新动作,《漂白》开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成为最期待的春节档电影之一,预售已率先破亿……这些身带“热”属性的影视剧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而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在各大平台相继发布的2025年共计300多部待播剧集中,文学改编是最大亮点。
这些开年剧,都由小说改编
1月17日,爱奇艺迷雾剧场最新力作《漂白》正式开播。这部由郭京飞、王千源、赵今麦领衔主演的犯罪悬疑剧,改编自陈枰的同名小说,被称作中国版的“沉默的羔羊”。
迷雾剧场是爱奇艺2020年推出的悬疑类型剧场,在该剧场播出的《隐秘的角落》《八角亭谜雾》等剧曾一度成为现象级作品。刚刚开播的《漂白》讲述的是一个犯罪故事。它的故事起源于2002年的一场分尸案,刑警队长彭兆林在追捕过程中,与嫌疑犯邓立钢等人展开了一场跨越十年的较量。在这场正邪较量中,彭兆林和曾为受害者的甄珍携手追凶,逐步揭开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真相。
在原著作者陈枰的笔下,主人公刑警队长彭兆林的形象鲜明而立体,他在追查分尸案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重重困难,还要与自己的内心挣扎作斗争。陈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让读者在紧张刺激的情节推进中,感受到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不仅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为影视化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色芳华》是近段时间被讨论最多的影视剧。在豆瓣网,近20万人为其打出7.8的高分,成为近期热播剧中口碑最佳的作品之一。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网文作家意千重的小说,是网文里常见的“爽文”,女主在文中一路过关斩将,“爽点”不断,而剧版则加强了女性的觉醒、友情与独立自强等内容。因剧情和剧中人物经历多有改动,这在剧粉和书粉中引发广泛讨论。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武侠片宗师徐克的又一部作品,它改编自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一生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影视剧,改编总数量已超百次。其中,电视剧60多次,电影近40次。从豆瓣评分看,他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几部小说口碑最好,同时也更受影视人偏爱,改编次数排名前列。从1958年开始,《射雕英雄传》一共推出过5部电影和7部不同版本的电视剧。此次再上荧幕,不知魔改之王徐老怪能将其改编成什么模样,值得期待。
多部茅奖获奖作品被选中
这两年,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引起广泛关注。《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精品剧集获得热烈反响。
在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的16部优秀电视剧中,有9部改编自文学作品;在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上获奖的8部优秀电视剧中,有6部改编自文学作品。
而在2025年,文学改编依然是影视创作的主流。央视近日推出“2025大剧看总台”电视剧片单,其中不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身影。
譬如《北上》,改编自徐则臣创作的同名小说。该部小说在2023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原著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跨越了一个世纪,讲述了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故事始于1901年,意大利旅行家保罗·迪马克来到中国,试图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失踪的弟弟。他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途中召集了包括挑夫、船老大、义和团成员等底层社会人士,共同经历了一场学术考察、身份与命运反思以及寻根之旅。最终,当他们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保罗因意外离世。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随着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故事中的后代们开始拼凑起他们祖先的历史,形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叙事长卷。
《千里江山图》改编自上海作家孙甘露的同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原著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于历史画卷中展现信仰之光、人性之美。
《风禾尽起张居正》改编自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熊召政长篇小说《张居正》。为了写好《张居正》,熊召政做了近十年的积累,潜心阅读、研究明史,实地考察,多次上北京、下南京、赴扬州、跑荆州,整理了大量的笔记。有些章节不满意,则尽数毁去,从头再来。
《生万物》改编自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赵德发创作的“农民三部曲”之一《缱绻与决绝》;《高兴》改编自贾平凹同名小说;《独身女人》改编自亦舒的经典小说;《主角》改编自陈彦的同名小说;《梦之海》《球状闪电》改编自刘慈欣同名作品;《凡人修仙传》改编自网络作家忘语的同名小说……
此外,余华、温瑞安、南派三叔、马伯庸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也被各大平台列入影视改编计划。2025年的荧屏,充满文学之魂。
影视剧为何热衷文学改编
回溯影视史,文学改编是影视创作的常见创作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文学一直是影视改编的“富矿”。
1958年,北京电视台拍摄了中国首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部片子就源自《新观察》杂志上的同名短篇小说。《人生》《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批青史留名的影片,都改编自文学含量极高的小说。张艺谋曾说:“那些年是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世界的。”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多年后,山东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能为影视剧提供什么?《狙击手》《满江红》《坚如磐石》原著、编剧陈宇观察到影视行业原生内容缺失的问题,表示挖掘优秀故事迫在眉睫。
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文学作品影视化之后的火爆,表明文学依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与审美滋养。电视剧《繁花》《我的阿勒泰》等成为爆款,也证明好的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根本。”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郝静静认为,“文学从不乏瑰丽的想象、传奇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经典文学作品是影视艺术的‘原动力’和‘素材库’,并为其提供‘现成’的叙事场域和精神框架。”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近年来,电影界重提文学性,这一方面是对过去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电影过度重视情节、场面、动作的矫枉过正,另一方面也表明无论是观众还是行业都对电影艺术深度和创作深度有了更新追求。
文学作品为影视剧发展注入坚实的人文底色,改编剧集的热映也反哺文学。据《中国出版传媒商务周报》显示,在《繁花》剧集上线后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就带动了原著将近30万册的销售。而《我的阿勒泰》热播后,其原著作品《我的阿勒泰》总销量已过百万。
文学是人类想象力的独特表达,随着多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立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精品好剧出炉。文学与影视联袂携手,值得期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磊综合报道
来源:工业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