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常德少年周奕唯与母亲收到央视春晚邀请函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年多来的周末和寒暑假,他与兼职做环卫工的母亲一起,每天早晨穿着橙色马甲,一前一后地清扫路面,有人问他,他说:“劳动很光荣,帮妈妈扫大街一点儿不丢人。”
一则常德少年周奕唯与母亲收到央视春晚邀请函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年多来的周末和寒暑假,他与兼职做环卫工的母亲一起,每天早晨穿着橙色马甲,一前一后地清扫路面,有人问他,他说:“劳动很光荣,帮妈妈扫大街一点儿不丢人。”
热情的读者纷纷点赞:“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为父母分忧,真棒”“靠自己的劳动,做什么都不丢人”“人生的路,贵在真实,同时又充满阳光与温情”……
在点赞的背后,人们更多地在思索:从常德少年周奕唯帮妈妈扫大街不怕丢人这件事上,我们能否找到青少年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
走出课堂,拥抱社会实践。
当下,孩子们的假期通常被各类培训课程填满,多以学科知识和才艺培训为主。不可否认,这些培训在丰富孩子技能和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实践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以周奕唯参与环卫劳动为例,通过亲身体验,他深切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深刻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种情感认知是无法从书本和课堂中获得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城市环境贡献力量,他收获了强烈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精神层面的成长,将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塑造其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石。
寒暑假是开展社会实践的绝佳时机,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可以组织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关爱孤寡老人、协助社区环境整治;参与公益活动,如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课外书等物资;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当地文化传承或民生问题等。要让孩子们走出“温室”,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锻炼自己,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双眼观察社会,成长为既具备知识技能,又拥有健全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我们也呼吁,全社会重视孩子的寒假社会实践,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像周奕唯一样,积极参与到假期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拥抱未来。
二
保持孝心,铸就家国情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庄子说:“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虽然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眼界都不同,但在孝道方面,却惊人一致。
史载,三国时期的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他,陆绩却回答,是想将橘子带回家给母亲吃。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韩伯俞泣杖的故事更让人催人泪下。韩伯俞,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非常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受罚,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打他,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问其原因,韩伯俞说:从前母亲打他时,觉得很痛,晓得母亲身体康健;今天打他,不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悲伤而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很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对父母真诚炙热的情感。事实上,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一个人有了孝心,不断地推演和扩展,对他人、集体、事业、上级、国家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顺行事,这就是移孝作忠。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扩展,是一项本于使命的推及,“爱于亲者忠于国”,就铸成了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孝顺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们那份对父母的关爱与尊重,却是始终如一的。常德少年周奕唯的孝心,不仅仅体现在他陪母亲扫大街上,更在于他那颗时刻为母亲着想的心。在这位少年的心中,扫大街是他与母亲共同的使命,是他为母亲分担压力、带来快乐的重要方式。有了这颗孝心,他对这个世界就涂抹了浓重的爱的底色,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就奠定了坚强的基石。
三
热爱劳动,培养生存意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古至今,劳动就是丰衣足食的代名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从《诗经》的“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矣”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到夏衍的《包身工》,都形象地说明了劳动始终是创造生活的源泉。与勤奋劳动相对立的懒惰则受到了口诛笔伐的抨击。罗兰说,懒惰是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益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常德少年周奕唯克服了这个年龄段被家人捧着宠着的惯例,自觉地与母亲分忧。他不但帮母亲一起扫大街,还经常给父母做饭和做家务,在劳动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艰难。他也培养了自己成为一个劳动熟练工的技巧,就像他在课堂上解一道方程式,成为解题高手一样,他也经历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甚至要经历一些磨难和挫折,但“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他勇敢地闯过去了。这个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气,都是他成长的助推器。诚如著名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对劳动者的描述:“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常德少年周奕唯在扫大街的过程中,一定收获了与路遥同样的感悟,他的生存意识,也在顽强地生长着。
四
打破偏见,涵养时代新风。
“帮妈妈扫大街一点儿不丢人”,常德少年周奕唯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
在传统观念中,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标签,导致人们对这类职业存在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不公平,也限制了人们对职业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社会是一个大机器,每一种职业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是分工的不同。人们还记得刘少奇主席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所说的那番话:“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确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古话道出了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在社会分工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你有你的红绿蓝紫,我有我的缤纷色彩”,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生动的气象,每一份努力都值得尊重。环卫工人,他们起早贪黑,为城市的清洁默默奉献,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城市的第一缕晨曦是他们迎来的。设想,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城市将垃圾遍地,恶臭难闻。因此,环卫工人像其他在社会上吃香的行业的人士一样,值得尊重和敬仰。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种职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周奕唯的态度,正是对职业平等观的最好诠释。
当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偏见,他们盲目追求高薪,将高薪视为职业成功的唯一标准,认为某些职业不稳定,没有前途或过于简单、低级,认为进入这些领域就是丢人、没面子,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全社会需要从教育和舆论引导入手纠偏。“决定一个人光芒的,并非其职业选择,而是那份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平等观念,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同时,舆论也应该加强对职业平等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一方面来说,常德少年周奕唯以他朴实无华的话语,喊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为涵养岗位无贵贱之分的时代新风绽放了自己的花蕾。
常德少年周奕唯的故事确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眼下中小学生都放寒假了,愿风华正茂的学子都以周奕唯为榜样,不迷恋游戏厅,不纠结补习班,到大街上去,到社区去,到农贸市场去,到敬老院去……那里有与课堂上迥然不同的定律,有与书本上交相辉映的范文。我想,这应该是学子们期末后最有收获的“补课”,也应该是学子们成长中最有价值的打开方式,大家觉得呢?
作者/龚鹏飞
编辑/尹玮 朱炎皇 校读/谈梁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来源:爱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