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石钟琴正与同学们一起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那时的她,舞蹈技巧精湛,容貌姣好,跳起芭蕾舞,身姿优雅得让人难以移开眼睛。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让石钟琴一夜成名。
与事业的顺风顺水不同,石钟琴的个人感情却十分坎坷,她与丈夫张元民的爱情经过了10年的漫长等待。
石钟琴与张元民的爱情经历了什么波折?
1965年,石钟琴正与同学们一起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那时的她,舞蹈技巧精湛,容貌姣好,跳起芭蕾舞,身姿优雅得让人难以移开眼睛。
但在那个年代,一个演员能否成为主角,首先考虑的不是舞台表现,而是出身背景。
石钟琴来自资产阶级家庭,属于当时所谓的“根不正,苗不红”,因此即便她在舞蹈上天赋异禀,也只能在舞台上跑龙套,跳一些群众场面。
比如舞蹈《红缨枪》中的角色,虽然动作简洁,身份平凡,但她依然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每一个动作。
石钟琴她的舞蹈虽然没有机会成为主角,但她并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限制而气馁。与她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大多数来自革命家庭,背景成了她们最大的资本,而石钟琴,却只能在舞台的角落里。
那个时期,文艺界确实刮起了一股“革命年代”的风潮。
芭蕾舞,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文化洗礼。这个舞蹈形式的“革命化”过程,正是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融合,变得越来越具有政治色彩。
北京舞蹈学校率先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尝试给上海的舞蹈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上海的艺术创作随之掀起了改编革命题材舞蹈剧的热潮。
上海舞蹈学校的创作团队决定将经典的革命剧目《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形式,进一步推动芭蕾舞的革命化进程。
这个改编版的《白毛女》不仅对原有剧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还加入了许多富有创新的元素,最具特色的就是“白毛女的四变”。
剧中的女主角杨白劳的女儿——白毛女,她的头发会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从黑色变为灰色,再变成白色。通过这样一组舞蹈形象的转变,编导们希望能够更生动地呈现出人物在政治与社会压力下的坚韧与抗争。
石钟琴恰好被选中参与了这“四变”中的一变。
她的角色,虽然在整部芭蕾舞剧中仅有短短一分钟的时间。但这一分钟,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黑发到灰发,再到白发,带给观众的是,一个人物从希望到绝望的视觉表达。
在这短短的舞蹈时刻里,石钟琴用她精湛的舞蹈技巧,把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动作简洁却充满了力量,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肢体的转动,仿佛都在诉说着白毛女内心的挣扎与变迁。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变,通过舞蹈艺术得到了最直接的展现。
芭蕾舞电影的推广芭蕾版《白毛女》在排演完成后,迎来了各界的关注。
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了这部芭蕾版《白毛女》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观后与上海舞蹈团的人员交流时,笑称:“上海可爱,勇于创造。”
周总理的话语中,蕴含着对舞蹈创作者们创新精神的肯定,同时也强调了在革命文艺创作中,必须保持创新与改革的勇气。
石钟琴作为其中的表演者之一,自然也收获了这份赞扬的影响。
与此同时,陈毅副总理也对芭蕾版《白毛女》给予了高度评价。陈毅副总理指出,舞剧中的“四变”以及芭蕾舞中的伴唱等创新元素十分具有创造性。
他提到:“如果再加以完善,芭蕾舞版《白毛女》将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扬名。”
这两个高层领导的肯定,为芭蕾版《白毛女》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同时也为其中的演出者,包括石钟琴,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因为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石钟琴的演艺生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她开始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不仅仅是在国内的舞台上,更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中。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这是一次将舞台表演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尝试。
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电影,它延续了舞台剧的创意和形式,还加入了电影特有的镜头语言。石钟琴作为电影中的主角之一,她的名字与“白毛女”这个角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电影《白毛女》在完成拍摄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映。石钟琴饰演的白毛女,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出色的舞蹈表现,迅速深入人心,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每一场放映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电影的影响力也在一场场放映中不断扩展。
对于许多人来说,石钟琴和她所饰演的“白毛女”几乎已经成为了同一体,观众们看到的是她,听到的是她的舞蹈与情感表达,而石钟琴也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每当人们谈论起《白毛女》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便是她那一身白色芭蕾舞裙,头发由黑变白的转变,以及那充满革命精神和坚韧气质的表演。
对于许多观众而言,石钟琴就是“白毛女”,“白毛女”也成为了她的代名词。
1972年,石钟琴随上海芭蕾舞团赴日本东京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
当时,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随着中日建交的实现,双方的文化交流也逐渐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芭蕾舞团的这次演出,便成为了这一历史性事件中的一部分。舞团带着《白毛女》这一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芭蕾舞剧前往日本,代表着中国艺术的风采以及文化的自信。
石钟琴和她的同伴们以精湛的舞蹈和真挚的表演,打破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将《白毛女》带给了日本观众。虽然剧中展示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表现的是中国农民的斗争与坚韧。
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正在逐步回暖,而文化交流成了促进两国友谊的有效手段。《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在日本赢得了极大的关注。
芭蕾舞团赴日演出大获成功,也为石钟琴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次“芭蕾外交”的经历,让她成为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名字和形象,随着《白毛女》在日本的成功演出,开始为更多的国际观众所熟知。
1978年,石钟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这一年,石钟琴与丈夫张元民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张晶磊。
十年爱情张元民与石钟琴的爱情历程可谓是坎坷。
两人相识于1965年,当时上海芭蕾舞团有着严格的规定,男女演员在年满30岁之前不得结婚。因此,尽管两人相互喜爱,但他们还是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
十年里,他们的感情一直稳固不变。尽管有过许多婚姻禁忌和世俗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
1975年,他们终于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他们的婚礼极其简单,双方家长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
此后,石钟琴依旧坚持自己的艺术事业,投入到每一次排练和演出中,丈夫张元民为她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石钟琴逐渐步入中年,她的名字已在国内舞蹈界传遍。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继续在舞蹈的道路上探索,培养和影响着新一代的舞蹈演员。
如今,已经80岁的石钟琴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艺术和教学的舞台上。岁月的流转并没有削弱她的热情,反而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热爱。
当被问及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时,石钟琴简洁地回答:“自己所好,教教学生,这样。”她的回答简单却深刻,正如她的人生和舞蹈一样,表面上看似简朴,实则充满了力量。
她从不追求繁华浮夸,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专注与执着,将自己所学的、所热爱的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AnnieBa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