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李玉刚为母校题字,行书俊逸洒脱,功力媲美书法家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20 15:23 7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头条深一度#

前言:在反串艺人中,李玉刚一直是个传奇,出身贫寒却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寒门贵子”的阶级跃层。

李玉刚不仅歌唱得好,他写的毛笔字,甚至还被拓印在了母校的校训石上。

1997年,对于李玉刚而言算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年因为家里穷,无法供养两个大学生上学,李玉刚只好将上大学的机会给了姐姐,自己放弃考上的大学。

李玉刚拿着父母给的两百块钱,第一次离开老家只身前往长春,那时候的李玉刚还不满20岁。

被迫出来打工,一没学历二没技能的李玉刚,刚到长春时常常饿肚子。

而他身上的钱,不足以支撑他租房和吃饭的费用,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那段时间李玉刚睡过桥洞,夜宿过地下道,后来让他找到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那就是医院走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混上医院的座椅,还得是不被医院保安撵出来的时候......

两百块钱很快就花完了,李玉刚还没有找到工作,他几乎找遍了所有的地方,最后都被拒绝了。

在情绪极度失落的情况下,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的李玉刚,甚至想到了自杀。

或者是天不该绝,李玉刚被流落街头的乞丐救了,仿佛是重获新生,李玉刚就和救命恩人乞丐一起去乞讨。

但李玉刚觉得他没办法跪在地上,向人磕头祈求那些碎银,他决定“卖艺”赚钱。

李玉刚从小喜欢唱歌,一个人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面子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东西。

李玉刚靠做流浪歌手,维持了一段时间生计,那时候李玉刚乞讨的地方,距离一家饭店很近,而这家饭店相当于现在的网红店。

饭店老板见到李玉刚这么会唱,于是就找李玉刚到店里做驻唱歌手,没想到这成了李玉刚第二次改命的机会。

从在街边做流浪歌手到定点的驻唱,让李玉刚的生活慢慢规律起来。

饭店的演出时间一般都是晚上,李玉刚为了能多赚点钱,白天还找了一份兼职,就是在音像店做理货员。

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工作,但对于李玉刚日后的事业来说,却都是细微末节的辅助。

音像店可以为李玉刚提供免费的学习时间,在这里大量的光碟可以试听不仅不要钱,李玉刚还能赚到钱。

在音像店学到的东西,在在饭店驻唱时得以实践,慢慢地李玉刚就开始摸索出,自己的演出风格。

一曲成名

1998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歌唱家祖海倾情演绎的一首《为了谁》,感动无数观众,这首歌至今仍被传唱。

当年李玉刚所在的饭店,也想蹭热度,将这首歌曲放在店里,作为必点曲目。

李玉刚作为这首歌的合唱男演员,在一起合唱演出过程中,和李玉刚一起唱《为了谁》的女歌手临时放鸽子。

李玉刚本可以改歌曲,但为了满足观众和老板的要求,李玉刚便第一次尝试反串女声的唱法。

一个人唱两个声部,没想到那次的尝试,让李玉刚小小火了一把。

那时候还没有人尝试过反串唱法,李玉刚的举动让饭店生意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2006年的李玉刚,已经通过在民间积累的舞台经验,对于歌曲演绎和反串,都有了比较深厚的理解。

因此他选用《贵妃醉酒》这出非常有名的戏曲,在2006年来到了《星光大道》。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李玉刚那一年火成了什么样子,估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从2006年开始,李玉刚几乎是“平步青云”,一下从民间跳升至高堂。

向李玉刚发出邀约的越来越多,李玉刚所站的舞台也越来越大,李玉刚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北京开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

用了三年时间,就把个人演唱会开到了悉尼,而且还是悉尼歌剧院。

而在李玉刚之前,仅有宋祖英站到过悉尼歌剧院的舞台!

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李玉刚凭什么能一步登天?

如果大家了解李玉刚,成名前流浪在民间的那近十年,大概就了解他凭什么了......

和“梅派”的梁子

几场演唱会接连演出结束后,李玉刚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刚好遇见你》、《玉见之美》等作品频出。

李玉刚特殊的嗓音和妆造,以及独特的唱法,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在那之后也出了不少模仿者,但是几乎没有能超越李玉刚的!

而李玉刚,也成为了央视春晚等各大晚会的常客,李玉刚这次彻底实现了逆袭。

人红是非多,因为站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

李玉刚的成名是借着国粹的光,他最经典的杨贵妃的妆造,也是参照京剧杨贵妃的扮相。

但李玉刚和京剧,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他的京剧可以说是“李玉刚式”的唱法,但是李玉刚却因为一句话,得罪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后世弟子梅葆玖。

众所周知,京剧讲究传承更在意门派,他和相声不一样的是。

相声台上无老幼,但是京剧各门派之间其实内卷的很,作为晚辈更不可能随便说话。

但李玉刚当年大火,有点高兴是真的,也没在意太多,就随口说了句“代表梅派”的话,因而得罪了梅派的真弟子。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社会都在进步,就连高高在上的央媒,都在学习自媒体的营销模式,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

京剧之所以仍被束之高阁,不就是不亲民不接地气吗?

如果想让京剧能够世代相传,总是被高高在上束之高阁是不行的。

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并且演绎成为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形式,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来源:何止风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