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于中国保送北大的天才少女,带着一路开挂的学业前往美国留学,最终嫁给大她25岁的美国人。
文|春和
编辑|黄毅来了
生于中国保送北大的天才少女,带着一路开挂的学业前往美国留学,最终嫁给大她25岁的美国人。
这么一看,大概不少人质疑,她到底图什么?
但她这样的选择,却也是让不少人羡慕的存在。
说起田晓菲这个名字,也许不少网友并不熟悉,而说起诗人“海子”,相信会有不少人如雷贯耳。
海子和田晓菲是同好,也是校友。
海子在追求自由和浪漫的文学梦中卧轨,也让田晓菲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哈尔滨,她的父母都是文字工作者。
4岁那年,因为父母要到天津文联工作,她也跟着家人搬到了天津居住。
也是在这一年,她的文学天赋被萌芽,在文联大院里熏陶下,她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被《天津日报》发表。
田晓菲小时候
因从认字就开始大量阅读,她的思想比同龄的孩子要深邃一些,也更加擅长用诗歌来表达内心所想。
她的敏捷才思也让她和写下过《功与罪》《战争启示录》的原天津作协副主席柳溪,和她成为了忘年好友。
柳溪
而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又成为了学校老师不得不瞩目的存在。
她比同龄孩子的思想深邃太多,优美又极具韵味的诗句,她张口就来。
在同龄孩子的思想还在与上课搏斗的时候,她已经在心中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她想成为文学方向的研究专家,这个梦想也支撑着她每次考试都能在学校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多次发表诗作,在学校表现过人的她,被北京大学发掘。
通过考试后,北京大学方面发现她的文学水平已经完全可以达到直升北大的程度,便将她破格录取。
这一年,她13岁。
入校后的北大90周年校庆前夕,她写下了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13岁考上莘莘学子期望的北京大学,发表作品入选教材让她一战成名。
而这些“天才”光环,对她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在北大,田晓菲学习的是英美文学专业。
在这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校园里,她遇见了法律系的校友海子。
海子那一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到如今依旧十分著名。
作为对文学有着十分热爱的她,将海子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这样的学术殿堂和自己的偶像可以正面交流,她也有过感觉自己已经非常满足的时刻。
这段岁月里,她出版了《一个少女成才的足迹:田晓菲日记选》《爱之歌》等书籍。
但她没想到的是,被自己视为偶像的海子会在25岁抛下了文学梦卧轨自杀。
这样的打击让她好长一段时间对自己文学梦的追求,产生了动摇。
人生路漫漫,总有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她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在18岁即将在北大毕业的年月里,开始准备前往美国留学。
大学期间,她学习的就是英美文学,走出国门继续钻研这门学科,于她而言十分重要。
两年后,她20岁,已经顺利从美国加州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
她却并没有就此满足,反而通过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前往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哈佛求学期间,她将国内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不少热爱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和从业者点亮了一盏灯。
她的爱情也在她的求学过程中,悄然降临。
只是她的这个对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
异国知音优秀的田晓菲从来都不缺乏追求者,但她想谈的是灵魂伴侣般的恋爱。
两人除了要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还要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些都是她看重的。
她想要一个伯牙绝弦般的知音,也想要一个可以指引她给她力量的人。
一位从小喜欢诗歌的斯蒂芬,就这样与她在贝尔摩市立图书馆相遇。
她4岁写诗,斯蒂芬第一次接触中国诗歌,两人相谈甚欢。
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宇文秋水”,而斯蒂芬则随之取了个中文笔名“宇文所安”。
斯蒂芬当时已经获得了耶鲁大学东亚系的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执教。
后来转到哈佛大学的东亚系执教,而好巧不巧田晓菲就是东亚系的学生。
在认识田晓菲后,斯蒂芬将不少优秀的唐诗宋词翻译成了英文,为英美文学增加了别样的色彩。
不过,两人在校期间还是十分注意分寸,直到她毕业两人才走到了一起。
斯蒂芬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对于儿子自小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这一点童年时光和田晓菲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父母认真培养的孩子。
追求梦想的职业道路上,两人在图书馆遇见,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的浪漫邂逅让彼此内心认定了对方。
只是,这看似美好的爱情,却并不被世人所看好。
两人年龄相差了25岁,一个20岁出头,一个50岁出头。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说,田晓菲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可以找到条件更好的男人,而不是找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年人。
但是爱情不讲道理,斯蒂芬虽然50岁出头,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与田晓菲却十分心灵契合。
彼此都是单身,从道德上来说,无可指摘。
田晓菲的父母对这段感情并不看好,却也耐不住女儿对斯蒂芬的认可。
两人在相识之后,彼此并没有沉迷恋爱。
田晓菲在27岁时,成为了最年轻的哈佛大学的博士。
因在校期间表现不错,她被聘请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和斯蒂芬成为了同事。
在与斯蒂芬交往期间,她也没有停下写书的脚步。
而斯蒂芬则将更多时间将中国的诗歌文学翻译成英文出版。
这样一对恋人在一起,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美好生活。
田晓菲的父母也从最初的不同意到后来态度转变。
1999年,28岁的她与53岁的斯蒂芬结婚。
到如今已经26年过去,54岁的她在哈佛也已经成为了一位知名教授。
而她78岁的丈夫斯蒂芬也依旧在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着对中国文学的钻研。
爱情有时可以不必在乎年龄和国际,彼此的相爱和共鸣是更重要的,你觉得呢?
部分资料
田晓菲、宇文所安百科
鲁豫对话田晓菲 | “早慧才女”非所望,终盼人生“老更成”
纪录片《苏东坡》第三期
来源:黄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