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和韩寒为什么不写书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17 16:02 2

摘要:多年前,韩寒创办了一本名为《独唱团》的杂志,其封面设计充满文艺气息,内容质量也非常高,邀请到的撰稿人中不乏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最近,观看了几场韩寒的访谈,他现在是既谦逊又内敛。

与往昔那位言辞犀利的年轻人相比,他现在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多年前,韩寒创办了一本名为《独唱团》的杂志,其封面设计充满文艺气息,内容质量也非常高,邀请到的撰稿人中不乏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该杂志支付给作者的最高稿酬达到了千字千元,即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依然是相当慷慨的待遇。

《独唱团》还设立了一个非常先进的抄袭举报机制:一旦证实某篇文章确实存在抄袭行为,则举报者可以获得奖金作为奖励。

这份奖金有多丰厚呢?

以至于杂志社特意强调,不允许任何人通过自抄后再以不同名义自我举报来骗取这份奖金。

当初,《独唱团》以16元的亲民价格面世,计划每两月一期。

其内容精良、厚度适中,更难得的是,完全没有广告植入。

这样看来,16元的定价不仅合理,甚至略带实惠之感。

读者得以享受优质的文章盛宴,作者也能获得应得的稿酬,而韩寒则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实现了三方面的共赢。

这份美好的愿景仅维持了一期。

原本第二期已印刷完毕,数量超过百万册,但最终却未能逃脱被化为纸浆的命运。

这一变故,直接导致了数百万的损失,相当于一家大型出版公司全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人们不禁要问,韩寒为何不再继续写作了呢?

韩寒作为偶像型作家,其形象和影响力可与偶像歌手相比。

许多偶像因缺乏深厚实力而难以长久立足。

刘德华虽被公认为有真才实学的艺人,但仍因其在电影领域的不稳定性而被媒体调侃。

多数偶像最终依靠话题维持热度,而韩寒则以杂文创作赢得知名度。

他继续撰写杂文的成本似乎大于收益,仅满足老一批忠实读者的需求。

对于韩寒而言,支持他在电影事业上的年轻观众群体更为关键。

在小说创作方面,韩寒是自学成才的纯文学探索者,他的《一座城池》意识流写法颇具前瞻性,但纯文学界并未全然接纳他。

在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他在电影领域找到了新的生机,得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韩寒的文笔并不算顶尖,他的强项是利用独特的语言感觉和略带叛逆的个性来制造喜剧效果。

他挑战传统文学观念,更适合写励志类文章。

随着身份变化,韩寒意识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表达不满了。

失去了锋芒的韩寒,写杂文变得不再那么合适且缺乏深度;尝试小说创作?

但他不擅长构思复杂的情节,只能借鉴香港电影的故事框架进行改编。

除了赛车之外,拍电影似乎是最适合他的职业选择之一。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里,追求财富成为普遍现象。

理解韩寒作为公众意见领袖背后的故事同样重要。

他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支持者们将他视为代言人的心态。

但这群支持者能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

遇到真正的困难时,他们是否愿意声援或采取行动?

显然,双方都没有承担这份责任的必要。

韩寒的小说似乎成了无法轻易改编的独特类型,无论是动画、漫画,还是影视剧、游戏,都难以将其精髓完美呈现。

他在网络文学的订阅收入上也并不乐观,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实体出版。

放眼当下国内文坛,能持续笔耕不辍的小说家还有几位?

郭敬明是否还在继续他的小说创作?

刘慈欣近年来又推出了哪些新作?

江南与张嘉佳是否有新的力作问世?

至于那些传统老作家们,他们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品面世呢?

而其他活跃在文坛上的,大多是网络文学作者的身影,传统出版的辉煌时代似乎已成过去,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

韩寒的电影生涯可谓是风光无限。

《飞驰人生2》以4亿的投资,最终票房高达34.5亿,净利润达到7亿。

作为第一出品方的亭东影业,投资占比约30%,净利润超过2亿。

而韩寒持有亭东影业56%的股份,这意味着他个人从中获得了1.2亿的利润。

《乘风破浪》也是由亭东影业参与投资的作品之一,总投资1.6亿,票房收入10.46亿,利润为2.16亿。

亭东影业占有一半份额,即利润达到了1.08亿。。

过去十年间,韩寒共监制、导演或参与了17部影片的制作。

在这之中,仅有《四海》亏损了6000万,其余16部作品均带来了1至7亿不等的盈利。

平均下来,每年通过电影事业至少能赚到2亿人民币。

即便是中国版税收入最高的作家余华,其年收入也不过千万级别。

《后会无期》《乘风破浪》以及《飞驰人生》这样的高票房大片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专注于自己的项目外,韩寒还经营着一家名为“亭东影业”的公司,不仅负责自己作品的拍摄,还会对其他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例如近年来大受欢迎的《扬名立万》。

对于现在的韩寒来说,投身于影视行业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更加可观。

或许就连鲁迅先生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也可能会选择成为一名编剧而非小说家。

那些被赋予风骨标签的文人和以锐利笔触闻名的知识份子,他们的存在似乎依赖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例如韩寒和王朔这样的作家,过去能够通过小说和博客自由表达,挑战各种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的疫情,这些声音逐渐消失,变得沉默寡言。

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写作,而是连发声都变得谨慎起来。

假如像《光荣日》这样的作品在今天尝试出版,恐怕难以实现。

不仅是文学界,连公众人物也面临着言论的挑战。

俞敏洪就因为直言不讳而差点遭受惩罚,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

多年前,蔡澜曾发表过一句颇具争议的话:“羊肉不膻女人不骚都是毛病”,

如果放在今天,这句话可能会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来源:凡尔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