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人的《莫言拥趸已达成共识:“吃煤”是魔幻现实主义,但他们都回避一点》一文发布没多久,就收到刘长玉教授的私信:
本人的《莫言拥趸已达成共识:“吃煤”是魔幻现实主义,但他们都回避一点》一文发布没多久,就收到刘长玉教授的私信:
他居然不用商量的口气,就要把本人的篇文章发到他的公众号上去。这倒是其次,主要是本人在文中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身为莫言的老乡,居然不知道莫言“吃煤”,不只是出现在小说、散文中,而且莫言在访谈、演讲中多次说过,是“个人的经历”。刘教授只承认是虚构的,还大赞“虚构”得很深刻。
因此,本人“不知他肚子里卖什么药”,就婉拒了。哪知“对方私信设置限制”,回信不能送达。
于是本人截图,在本文的评论区@刘教授,把截图发给了他。
这时候才发现,刘教授评论了本文:
本人对他的夸赞自然没有感到心花怒放,就问他:真的假的,你为啥这么好脾气?
因为教授写过《莫言不该骂》的文章,评论区一边倒骂他。本人把这种情况进行了“报道”。不想引来教授的点赞——这是本人遇到最好脾气的人。本次依然如此。
接着,本人提出疑问:能告诉我,为什么特意说,“莫言并没有声称自己亲身经历过吃煤”?
教授的回答居然是: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
这不是答非所问吗?而且看了本人的文章还固执己见,那句夸赞也是言不由衷了。
本人把问题拉回来:我文章说明莫言在演讲、访谈中亲证自己吃煤块,松香味,咯嘣脆。为什么还说是"文学创作"?
你猜教授怎么着?他宁愿自己打脸,否定自己的观点,也不会说莫言一个“不”字:
我比他小,或许他饿急了吃过。
本人跟问:
别"或许",你已经说了他没吃过(煤),网友采访,村里的发小也说没吃过。你为什么不说出心里话?
网友“善良白云a5”也追问:你不是(说是)虚构吗?这又或许吃过,那句是真的?
没想到,谈话戛然而止。
后来发现,刘教授环顾左右而言它了:
在说真话与对偶像的忠诚方面,刘教授选择了忠诚。
看似好脾气的刘教授,也有自己的坚持。但本人并不欣赏,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诺奖的本质,但教授被光环炫得还没睁开眼睛。
本人开头说的那封私信,也没有得到刘教授的回复。
来源:半支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