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媒介时代网络文艺发展的一种新样态,从最初的“土味尬演”到目前的“频繁出海”,不仅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国内观众的心理需求,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中国文艺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发力点。然而,网络微短剧在飞速生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反思网络微短剧中的
“自恋”表达
王亚芹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媒介时代网络文艺发展的一种新样态,从最初的“土味尬演”到目前的“频繁出海”,不仅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国内观众的心理需求,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中国文艺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发力点。然而,网络微短剧在飞速生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有些网络微短剧不断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将权威秩序祛魅、解构理想价值,甚至充斥着一些“自恋”式的表达。这些“自恋”式的表达,类似于西方古典神话的话语体系中的“那喀索斯情结”,放大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消极情绪,影响了网络微短剧的整体立意和艺术风貌。
首先,目前的网络微短剧在叙事题材方面是丰富而多元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同寻常的自我幻想与群体性认同。作为继网络文学之后当前最主要的“爽文化”载体之一,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内容涉及都市日常、古装偶像、悬疑脑洞、武侠江湖、仙侠穿越等各个层面,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例如,《触摸漫天星辰》《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情深浅浅两依依》《第100天爱上你》《后来的我们》(又名《如果眼泪记得你》)《亲吻月亮》等女频微短剧的目标受众主要是都市女性,题材多为都市言情、“甜宠”日常、豪门婚姻、复仇“虐恋”等。在某些微短剧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的剧情中,男女主的超高颜值、非功利性的纯粹感情、不断反转的剧情、“恶毒女配”等常常成为“标配”,它们将近乎同质化的故事情节在不同的个体之间重复演绎,主打“天马行空的幻想+情感代入的满足”。如果说,一些女频类微短剧可以将年轻女性用户对于感情的需求值“拉满”,那么,许多男频类微短剧则侧重于满足一些受众对于事业成功、财富自由、“走向人生巅峰”的幻想。从《北境战神》《打工人的最强身份》《朝九晚五小保安》《都市财王》等短剧名称来看,就能看出某些受众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倘若再配上“天尊”“神龙”“战王”等各种隐藏的顶级身份以及“逆天反转”的大结局,很难不让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压力山大”的观众在短暂的代入感中直呼“上头”。
其次,目前有些网络微短剧在为观众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的过程中,体现了杂乱无章的自我认同和“平滑审美”。不少网络微短剧习惯用“爽言爽语”的“互联网嘴替”方式,将那些难以琢磨、飘忽不定的心理和潜意识问题,通过浅显直白的语言直接呈现出来。但即使网络微短剧为我们架构了一个虚空的完美世界,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也应当是确定不移的,对人性和人的情绪的展现应当是真实的。但对于很多观众而言,紧张的现实生活已经耗费了太多日常精力,在文艺作品中体验一把心理预期以得满足的“爽”感非常重要。这时,创作者往往依赖简化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以求实现这种效果,这也正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指出的,“一切都变得平滑而透明”。同时,网络微短剧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微博、弹幕、论坛等新媒介手段及时将观众的意见和观点反馈给制作方,使他们根据市场和观众要求适时做出及时调整。由此,不少网络微短剧变成了一场制作方、演员、观众、评论家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剧本杀”。相比于传统影视剧情节合理、制作精良等外在的评判标准,网络微短剧追求的是对于观众个体心理感受和情绪诉求的回应与满足。在这种看似和谐顺畅的多元互动背后,常常掩盖着对资本、流量的妥协与退让,这也是网络微短剧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警惕的。
再者,相比于传统影视剧而言,网络微短剧常常在对复杂剧情的祛魅中彰显“他者消失”的悬浮价值观。数字时代的网民们不同于传统大众,他们内心渴求一种更自主的、崭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明显的“自我赋权”倾向。但另一方面,“泛化的祛魅”也成为自恋的代名词,甚至成为某些人否定传统、懈怠“躺平”的借口。正是在后者的意义上,网络微短剧的剧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自恋式祛魅的复杂性。有的微短剧在批判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的同时,又矛盾地隐藏着迎合消费文化的因素。有的微短剧对于情感和价值的判断,既坚持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又模棱两可、自相矛盾。有的微短剧在批判“恋爱脑”和“傻白甜”、塑造“独立女性”和“大女主”的同时,对女性的真实困境、女性角色的成长缺乏呈现。这些微短剧呈现的往往是一种“失去重量、缺乏根基”的生活,其中的角色似乎更像一种悬浮的虚幻性存在。应当承认,微短剧的“造梦”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短暂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与焦虑的出口,在跳脱的网络竖屏空间中,观众的“自我镜像”被照亮了。但是当这种悬浮的镜像成为观众与现实沟通的桥梁时,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该如何回到地面?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样的力量更好地面对现实、处理自己的人生?
毋庸置疑,网络微短剧以其精短化的形式、戏剧化的叙事、情绪化的表达等特征“火爆出圈”,成为国产影视剧发展的一条新赛道。然而,“飞速生长”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泥沙俱下”的问题。面对网络微短剧中呈现出的工具理性和自我镜像式的“自恋情感”的泛滥,那些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意义的东西以及网络公共精神都受到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价值和社会秩序形成了挑战。因此,未来网络微短剧要获得持续平稳、健康积极的发展,必须正视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坚持客观地认识“自我”,放眼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探索更深刻的艺术表达,进而形成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网络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
转自 | 中国艺术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