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女作家张金凤跨界力作《飞翔的麦子》获华东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14 13:10 4

摘要:扎根土地,书写乡村是青岛作家张金凤一直以来的创作主题,此前她曾创作出版《空碗朝天》《踏雪归乡》《汉字有张人类的脸》等文学专著八部,并获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奖等多个奖项,20多篇散文成

人物名片

身份:胶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愿意把笔下的许多文字变成影像作品,我一定还会做类似的跨界。”

扎根土地,书写乡村是青岛作家张金凤一直以来的创作主题,此前她曾创作出版《空碗朝天》《踏雪归乡》《汉字有张人类的脸》等文学专著八部,并获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奖等多个奖项,20多篇散文成为中高考考题。但是作家绝不仅仅是“坐家”,张金凤再度出发,以微电影的方式制作了《飞翔的麦子》,并一举拿下了2024华东地区暨全国部分省市微视频(微电影)作品大赛最佳故事片一等奖。

微电影《飞翔的麦子》剧照。

华东地区暨全国部分省市微视频(微电影)作品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九届,2024年的赛事经各地初评,从3000余部作品当中推选出720余部作品进入决赛。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张金凤的微电影《飞翔的麦子》脱颖而出,最终斩获本次大赛最佳故事片一等奖。但不为人知的是,这是张金凤初涉微电影领域的处女作,由她本人担任出品人、编剧、导演、主演,于2024年6月1日在胶州市洋河镇开机,并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了后期制作。

《飞翔的麦子》是一部反刍农耕文明,向土地和粮食致敬的微电影。电影通过女孩麦穗由童年到中年的成长,描述了传统农业到机械农业发展变化过程中,两代农民的思想变化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也描述了新一代人对传统生活的传承和改进。

影片塑造了“娘”和“麦穗”两个形象,“娘”是传统农村劳动妇女,在时代变革中既坚守初心也懂得跟随潮流积极变通。“麦穗”则代表年轻人的奋斗轨迹,由对土地的背叛到后来的热爱、积极改变和理念传承。

从醉心于乡土文学的写作,到微电影的创作,在张金凤看来,是自己对农耕文明的另一种表达,“作品通过‘麦子渴望飞翔’的意象,概括了乡村年轻人渴望摆脱落后,追求广阔生活空间的现状。通过女孩麦穗少年和青年时代与母亲为代表的长辈的冲突,展现时代发展对传统农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张金凤表示,《飞翔的麦子》以影像承载了自己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传递人与土地关系的思考,“影片在温暖文艺的画面和台词中,给人以灵魂洗涤和深度思考,通过故事讲述,呼唤人们对土地的感恩情怀,对大地上的劳动者以尊敬的情感。”

谈及微电影的创作缘起,张金凤以如诗般的语言讲述着她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爱,“是我的虔诚之心,我对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对农民深厚的情感,以及我对于喂养我们的庄稼、粮食的深厚情感。”

张金凤坦言:“人类从大地上获取营养,获取粮食,农耕岁月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现在似乎因为生活富足对粮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不够,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祖祖辈辈曾经怎样生活过,怎样在田地里与庄稼一起成长奋斗过。《飞翔的麦子》就是我的致敬之书,向养育我们的土地和粮食致敬,向大地上辛苦劳动的人们致敬,向曾经的农耕岁月致敬。”

从专注于笔尖书写的作家,到组建剧组拍摄微电影,对于张金凤而言,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跨界”,“此次拍摄微电影,在别人看来,我是集出品人、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全能型影视人,实际上是我必须干尽量多的活,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我的摄制梦想,最终我挑战完成了许多个第一次。”张金凤透露,自己此前并没有拍摄经验,却一直用心“偷师”,“2012年,我有一个乡土散文被电视台拍摄成电视散文《怀念棂子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在剧组跟拍,这就是我后来拍摄微电影的萌芽和准备。从此之后,我对于岁月题材和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有极深的情感。但是隔行如隔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特别想拍麦收,为此我准备了10年。每到麦收时节,我都有冲动把它们从记忆和文字变成一种视觉影像。我请教了很多摄影师、导演、编剧以及剪辑师,我的几个摄影摄像的好朋友也一直想挖掘一些文化元素进行创作,于是就有了这次既显得仓促又‘蓄谋已久’的麦收拍摄。”张金凤表示。

与埋头案几的文学创作不同,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多方面的联动。拍摄过程中,张金凤及其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节气。“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割麦的时间很短,天时不等人。所以,我们跟摄影师演员都像行军打仗一样,抓住拍摄时机争分夺秒地进行拍摄。”张金凤告诉记者,为了拍摄时间上往前赶一些,原来选定在芒种节气开机,因为看到各处收割麦子的进展迅速,担心一旦拍摄延迟就会难以完成任务,就将时间提前了几天。拍摄地则是一个相对于安静的偏僻角落,确保不受现代文明对画面的影响和干扰。“在这样的偏僻之处,还需要一片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麦地,为此我在上一年的秋天就去乡间租了两亩地来种麦子。”张金凤表示。精益求精、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让她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张金凤四处搜集各式农具和服装,为此她多次“光顾”旧货市场售卖旧物件、旧衣服的摊位,从中挑选符合拍摄要求的“道具”。

当然,拍摄中还有更为专业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张金凤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朋友圈。采访中,张金凤特别感谢了行业专家、身边好友的大力支持,“我摄影界的好朋友以及媒体朋友都给予我大力支持,胶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炳慧、副主席薛家霜亲自到现场参与拍摄,胶州市融媒体中心派来了摄影师赵文浩支援我,他们的帮助给了我拍摄的信心。胶州籍的著名导演孙浩洋多次进行场外指导,并协助指导剪辑。演员阵容是春风岸文化沙龙的成员,这是一支强大的队伍,一声招呼,大家各自准备服装、道具奔赴拍摄场地,无论是担任主演还是群众演员,都把戏份演足。我们虽然都是绝对的业余,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触,却都演得非常到位。”

“以前感觉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单凭汉字去无中生有构造出很多东西,它太虚了,凭空想象中可以坐拥江山,快意恩仇。而电影是实的,每一个画面都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对比写作与影视拍摄,张金凤坦言,感觉写作还是更容易一些,只需要一个人端坐书桌前就能呼风唤雨,似乎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而进行微电影拍摄才感觉到做影视实在是不容易,它是实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都要去用光线、物像、人物等去传递和表达,拍摄的难度比写作的难度要大。在拍摄过程中,常常羡慕此前写作时候的自己。通过这一次的拍摄,张金凤对不同的艺术生产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每一个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们是可以产生通感的。我喜欢影视,尽管对我来说,拍一部微电影比写十个故事都难,我还是愿意把我笔下的许多文字变成影像作品。我一定还会做类似的跨界,其实我已经在做了,做各种各样的跨界,但始终是在做着文化的事。也许下一步,会把《飞翔的麦子》做出舞台剧进行展示。”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