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长柏大义灭亲真的只是为祖母讨回公道吗?真相残酷又现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1-14 10:43 1

摘要:世人都说盛长柏大义灭亲,为祖母讨回公道,将生母王氏罚去宥阳十年,将姨母康王氏送入慎戒司。可谁又曾想过,这位沉默寡言的盛家长子,做出这般决断时,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那个时代的官场,一个小小的把柄就能让一个家族万劫不复,一个微小的污点就能让一个前程似锦的官员跌落谷

《知否》长柏大义灭亲真的只是为祖母讨回公道吗?真相残酷又现实

世人都说盛长柏大义灭亲,为祖母讨回公道,将生母王氏罚去宥阳十年,将姨母康王氏送入慎戒司。可谁又曾想过,这位沉默寡言的盛家长子,做出这般决断时,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那个时代的官场,一个小小的把柄就能让一个家族万劫不复,一个微小的污点就能让一个前程似锦的官员跌落谷底。盛长柏这个看似极端的选择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无奈与深谋远虑?而那个时代的官宦子弟,又是如何在名利场中为家族谋求一条生路的?

一、盛长柏的性格塑造:

世人皆说盛长柏沉默寡言,可谁又知这沉默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话说在盛长柏四岁那年,盛家来了一位严厉的老先生。这位先生姓杨,是京城有名的教书先生,最擅长教导官家子弟。那时的盛长柏,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可就在启蒙的第一天,这位杨先生就给了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只因盛长柏在听课时说了一句无心的话,杨先生立刻板着脸,让他抄写"慎言"二字整整一百遍。从那天起,盛长柏便养成了先思后言的习惯。

杨先生常对盛紘说:"此子天资聪颖,但最难得的是懂得藏锋。"这话传到了王氏耳中,王氏便更加严格地要求长子。每逢宴请宾客,王氏都会提前告诫盛长柏:"言多必失,静默致远。"

在盛家,盛长柏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盛紘常说:"我盛家三代单传,到了长柏这一辈才开枝散叶。长柏身为长子,担子自然要重些。"

为了培养盛长柏的责任意识,盛紘特意让他从八岁起就开始参与家中账目的查验。每月月底,管家要向盛长柏汇报庄子上的收支,盛长柏要是发现一点差错,立即就要指出来。

十二岁那年,盛家的一处庄子遭了水灾。盛紘带着盛长柏亲自去查看。路上,盛长柏看到许多灾民在路边乞讨,便主动建议父亲开仓放粮。这一举动不仅救助了灾民,还为盛家在当地赢得了好名声。从那时起,盛紘就把家族的慈善事业也交给了盛长柏去打理。

说到盛长柏对家族的情感,倒有一桩鲜为人知的旧事。盛家老宅里有一棵百年古槐,是盛家的精神象征。有一年春天,这棵古槐突然开始枯萎。十五岁的盛长柏得知后,立即找来了城里最好的园丁,日日守在树下,亲自照看。整整一个月,他寸步不离,终于使这棵古槐重获新生。

盛老太太常说:"长柏这孩子,打小就懂事。"确实如此,在盛家上下,谁不知道盛长柏最是念家族恩情的?每逢祭祖大典,他总是第一个到祠堂准备,最后一个离开。就连家中的老仆们都说,大少爷虽然不爱说话,可对长辈和下人都是一样的和气。

听闻盛长柏十七岁准备科考时,曾在书房里连续苦读七天七夜。他的师父后来说:"此子非但聪慧,更难得的是能吃苦。"这话传到京城后,不少官宦人家都对这个盛家长子颇为好奇。

二、假辞官真谋划:

世人都在传盛长柏为母辞官一事,可谁知这位年轻的官员,竟在这件事上玩了一招"假痴不癫"?

话说盛长柏归家那日,正值京城飘雪。他一进府门,就向众人宣布要辞官。这消息一出,王家老太太顿时慌了神。要知道,盛长柏可是新科进士,又是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前程在京城也是少有。王老太太原本打算拿盛长柏的前程要挟盛家,没想到盛长柏竟先发制人,直接说要辞官。

当时盛府上下都慌了神,唯独他的妻子海氏神色如常。原来在盛长柏回京之前,海氏就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他,将府中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明。海氏在信中还特意提到,王老太太已经开始打盛长柏前程的主意。

这个消息让盛长柏想起了一桩往事。当年他在翰林院时,曾见过一位前辈因为家中长辈犯事,主动请辞。结果朝廷不但没有接受他的辞呈,反而因为他重孝道而对他另眼相看。这位前辈后来还官运亨通,做到了六部侍郎。

盛长柏这一招以退为进,立即打乱了王家的部署。王家原本以为握住了盛长柏的软肋,可谁知盛长柏竟是先声夺人,直接把这个软肋给捏碎了。

这时候最着急的反而成了王氏。她哪里肯看着自己的儿子断送前程?当即就去找王老太太理论。王氏平日在娘家人面前一向温顺,这回却是破天荒地和母亲吵了起来。

盛紘也坐不住了。他虽然敬重岳母,但更看重长子的前程。这一来二去,王家的如意算盘就被打乱了。原本想要私了此事的王老太太,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

更妙的是,盛长柏这一手"辞官",还给了王家一个台阶下。王老太太见势不妙,只好出面说:"既然外孙这般孝顺,我这个做外祖母的,也不能太过计较。"

这话一出,局面顿时打开。盛紘和王氏有了台阶下,王老太太也保住了颜面。表面上看,是盛长柏在为母请罪,实则是逼着各方重新站队。

当年在翰林院里,大家都说盛长柏是个"书呆子"。可谁能想到,这个"书呆子"竟能在危急关头,使出如此一招?他这一招"假辞官",不但化解了家族危机,还为日后处置此事埋下了伏笔。

后来有人问起此事,盛长柏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孝心人皆有之。"这话听着简单,可细想之下,却是意味深长。他这一招"假辞官",既保全了孝道,又维护了家族利益,更为后面处置康王氏一事打下了基础。

古人常说:"官场如戏,一步错,步步错。"盛长柏这一招看似冒险,实则是步步为营。他用一个"辞"字,就将各方势力重新洗牌,为后面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三、朝堂政治的隐忧:

世人只道官场如战场,可谁知这战场之上,一言一语都能要人性命?盛长柏在盛府上演"辞官"这一出戏时,朝堂之上早已暗流涌动。

那年京城里传出一桩奇事。有位叫范大人的官员,原本官运亨通,眼看就要升任六部尚书。谁知就在殿试前夕,一封密奏递到了天子面前。这密奏说范大人十年前曾对祖母不敬,还为此气死了老人家。这事一出,范大人顿时官位不保,差点还被革职查办。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京城里还有一位梁大人,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可就因为有人告发他的兄长与商人勾结,连带着他也被贬官外放。这梁大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对手早就买通了他兄长身边的管家,专门等着他升官的关键时刻发难。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叫张阁老的人物。这张阁老年轻时曾是当朝宰相的门生,后来因为得罪了言官,被人翻出二十年前的一桩家务事。说他年轻时曾与庶母争夺家产,还将庶母赶出家门。这事虽然是二十年前的旧事,可偏偏被人写成了一本《张氏家谱》,四处流传。最后张阁老不得不告老还乡,从此退出朝堂。

再说当朝的言官,那可真是个个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犀利。一位叫孙大人的言官,就因为抓住了礼部侍郎家中婢女的一句闲话,就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奏折,说这位侍郎家风不正,德行有亏。这奏折一上,那位侍郎直接被贬为七品县令。

盛长柏在翰林院时就亲眼见过这些事。有一次,他的同窗王进士告诉他一个秘密:在京城,光是专门打探官员家务事的"探子"就有数百人之多。这些人专门盯着即将升迁的官员,一有风吹草动就报给对手。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朝中还流传着一句话:"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只因那些看似低微的仆役、管家,往往都和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官员身败名裂。

还有一件事,在当时的京城传得沸沸扬扬。有位刘大人,官至三品,眼看就要进入内阁。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表妹夫告发他十五年前曾经对岳母不敬。这事原本算不得什么大事,可偏偏被人添油加醋,写成了一本《刘氏家丑录》,整整记载了二十多件"不孝"之事。

这些故事在京城官场中广为流传,每一个为官之人都要引以为戒。官场之上,不光要防着明枪,更要防着暗箭。一个不小心,祖宗三代的家务事都能被人翻出来做文章。

有句话说得好:"宦海沉浮,一步为险。"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盛长柏如何能不谨慎行事?他那看似绝情的举动,背后却是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

四、处置康王氏的深意:

世人都说盛长柏处置康王氏太过绝情,可谁又知道这其中的玄机?这位年轻的官场新秀,在这件事上可是打了一手好算盘。

话说那日,康王氏被押往慎戒司的时候,京城里传出了一件趣事。原来慎戒司里关着一位前朝的命妇,因为谋害婆母,已经在里面住了整整二十年。这位命妇的娘家原本权势滔天,可就因为这一桩案子,整个家族都跟着倒了大霉。

再说康王氏入了慎戒司,王家第一个坐不住的反而是康王氏的弟弟王三郎。这王三郎在兵部当差,平日里仗着姐姐是康家主母,没少在同僚面前显摆。谁知姐姐一进慎戒司,他立马就被上司找去谈话,说是"家风有损,暂且休沐"。

更有意思的是,康王氏的夫家康家,原本在京城也是名门望族。可自打康王氏入了慎戒司,康家的大门就门可罗雀了。往日里那些趋炎附势的亲朋,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上晦气。

这还不算完,康王氏的两个儿子原本在国子监读书,这事一出,国子监的同窗们都躲着他们走。这两个少年郎哪里受得了这个,只好请假回家闭门不出。

盛长柏这一手,可谓是打得康家措手不及。康家原本还想着靠王家的势力周旋,没想到盛长柏直接把案子送到了慎戒司。这慎戒司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那是专门关押犯了重罪的命妇的地方。一旦进去,就说明案情已经板上钉钉,再也翻不了身。

有趣的是,当时京城里还有一位赵夫人,也是因为谋害婆母被送进了慎戒司。这赵夫人的娘家兄弟在吏部当差,平日里不可一世。可自打妹妹进了慎戒司,这位兄弟就再也不敢在同僚面前抬头了。

京城里还流传着一句话:"宁可得罪阎王爷,不可得罪慎戒司。"为什么这么说?只因慎戒司里的犯人,不光是自己受罪,连带着全家都要跟着蒙羞。那些在慎戒司里的命妇,每天都要跪在地上诵经忏悔,风吹日晒,苦不堪言。

盛长柏这一手,可谓是打蛇打七寸。康王氏一进慎戒司,康家和王家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家族的声誉,可比什么都重要。康王氏这一进去,就等于给康家和王家都戴上了一顶"不义"的帽子。

而这还不是最妙的地方。盛长柏把康王氏送进慎戒司,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实际上却给了王家一个台阶下。王家若是真要追究,反倒显得理亏。毕竟,谋害婆母这样的大罪,就算是亲姐妹,也容不得半点姑息。

五、长远布局的精妙之处:

世人都说盛长柏此番做法太过无情,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年轻的官员竟在这件事上布下了一盘大棋?

话说那年春天,京城里来了一位老臣,名叫赵大人。这赵大人官拜户部尚书,在朝中颇有威望。一日,赵大人在御花园里遇到盛长柏,专门把他叫到跟前说:"你这孩子,倒是深得为官之道。"

原来赵大人年轻时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他的继母与生母不睦,后来竟想害死其生母。赵大人得知此事后,立即将继母送去庵堂,此事轰动一时。可就是这件事,反而让赵大人在朝中得了个"大义"的美名,后来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再说盛长柏将康王氏送入慎戒司这件事,在京城官场传开后,倒是有不少大臣暗中点头。当时朝中有个陈大人,就在御前说了这么一句:"盛家这个小子,倒是懂得轻重。"

这话是什么意思?原来这位陈大人年轻时也曾遇到过家族丑闻,可他当时因为顾念亲情,没有及时处置,结果这件事后来被政敌抓住把柄,害得他仕途受阻整整十年。

更有意思的是,盛长柏这一手,居然还给盛紘的仕途铺了路。那年秋天,朝廷要选派一批官员外放,盛紘本来并不在名单上。可就因为这件事,朝中大臣觉得盛家教子有方,居然把盛紘也推荐了上去。

京城里还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叫李大人的官员,因为包庇族中犯事的亲戚,结果被言官参奏,不光丢了官职,连祖传的家业都保不住了。这事在官场上传为笑柄,大家都说这李大人太过重情,不懂得审时度势。

盛长柏这一手,看似是在处置康王氏,实则是在给盛家立规矩。那些想要攀附盛家的人,看到盛家连自己人都能说办就办,哪里还敢存什么歪心思?

还有一件事,就更显出盛长柏的深谋远虑了。他将康王氏送进慎戒司后,特意在城中散布消息,说这是盛老太太的意思。这一来,就堵住了那些想要说三道四的人的嘴。毕竟,盛老太太可是受害者,她要严惩凶手,有谁敢说个不字?

京城里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盛长柏这一番操作,等于是向朝中显示,盛家是个重规矩的人家。这对盛家子弟将来入仕大有好处。果然,没过几年,盛家的几个小辈考科举时,主考官就曾说过:"这是盛家的孩子,想必品行端正。"

后来盛长柏在朝中平步青云,一路升到了三品大员。有人问他是靠什么本事,他就说了这么一句:"立身以正,处事以公。"这八个字,说得轻巧,可要做到何其难也。

来源:随风@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