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晓的困境是,当演员这个身份,从工作上升到了事业的高度,甚至抵达了使命的层次,他如何与真实的生活共处。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各有命运的枷锁和使命。
谈成长谈突破都是乐观的人,肯承认这个世界上的无可奈何,则是真正的勇者。
陈晓的困境是,当演员这个身份,从工作上升到了事业的高度,甚至抵达了使命的层次,他如何与真实的生活共处。
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共处,要么选择独处。
陈晓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本质上,选择独处,没什么问题,也谈不上是非对错。问题是,他结婚了。
婚姻意味着两个人的捆绑,意味着与世俗最大接触面的接触,意味着除了个人的存在感,还需要顾及伴侣的存在。
我想起张艾嘉曾经谈自己想做导演,但自觉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不结婚,第二要是即便结了婚也不要生孩子。
结果她结了婚又生了孩子,她的精力被打散,时间更是被切割成碎片。
但凡需要发挥创造力的事情,但凡是做有关此类工作并且希望达致某个极大的目标,的确不太适合成家。
并非孤家寡人就能成就,但如果这个人确实富有某种天赋,孤独对他来讲就是最好的生存环境。
陈晓的戏一直挺火,人气也不乏,但本质来讲,这并非他的终极目标,即做一个很火的明星。
对演戏的热爱,他想保有纯粹感,保有成长的热情,用陈妍希的话来讲,陈晓越来越往一个好演员的道路上走。
那好演员的特质,当然是极端的自我。
这样的人不需要被外界理解,甚至不需要互动,他们内在可以解决自己的一切。
但当他成为伴侣,就变成了无法回应对方。
“沉默在伤人”。
陈妍希的困境是,明明没有做错,却越描越黑。
无论是很久以前的黑料,插足谁谁的恋情,在当年被否认澄清的基础上又重新开始了一波。
而最新一直被抓住不放的是与演员张书豪。
扒了一圈资料,总结就是,由于俩人之前合作的一部戏《跟你老婆去旅行》,后续无论是张书豪宣传电影,还是陈妍希探班,都被往俩人暧昧、过于亲密的方向解读。
注意是解读。
比如这张陈妍希去探班,顺便送了拉面给对方,被解读,穿着过于性感。也有网友说这不就是保暖袜么。
一波一波无法求证且实锤不足的解读,陈妍希的人设成为了玩咖。
关于婚姻的破裂也好,终止也好,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两个本身没有实质过错的人,过不下去了。
而这难道不是大多数濒临结束的婚姻的样子。
更多的时候是,你找不到那个绝对的“坏”,甚至找不到那个绝对的时间点,能确认婚姻因此从此崩溃。
如果必须刨根问底,谁错得比较多,谁错得比较久,但在没有实质过错的婚姻里,这种追问是一厢情愿的稚气
02陈晓的不回应可以解读为冷漠,也可以解读为他内在的价值观念如此,但如果我们认为陈妍希就应该配合他这样的价值观念,也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在关系里,或者说我们需要关系,是因为人有依恋,需要被抱持和回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如此。
如果你的婚姻伴侣在自我实现的路上一路狂奔,他可能散发出一种宗教使徒般的气息,在这种看似神圣的气息下,你难以不为所谓的大业让路。
而另一方面是,除了使徒般的气息,他身上也一定伴随了执拗、极端、不可一世甚至难以沟通。
你也可能突然发现,这个人有了非凡的感觉却不见得是温暖的、弹性的。
所以面对婚姻里的这种孤独,除非人的内在已经足够强大,足够可以支撑你去面对孤单、寂寞以及婚姻里的或简单或复杂的事情。
以及,如果你没有伴侣这个合作者,你是否能够与自己结盟且不质疑这段关系。
如果说陈妍希在婚姻里不够坚强,我们也可以反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坚强,或者她可不可以不那么坚强。
03相比于陈晓在婚姻里沉默,言承旭对自我认知的程度更为准确,选择主动不进入婚姻。
从霸总到霸总,言承旭本人对情感的态度远远不如剧里那么果敢。
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似乎这是一种大脑硬件的损伤,就是没有这个情感表达功能。
童年被抛弃的经历,被语言虐待的经历,让他的记忆里完全没有一个样板或者模式去认知,当面对一个爱的人,应当如何。
所以林志玲当年坠马,他发脾气大骂对方一顿,这种爱的表达,这种指责背后的关心,只是一种焦虑。
所以让他跨越焦虑和恐惧看见真实的林志玲,他做不到。
一紧张就焦虑,一焦虑就投射恐惧,这就是言承旭面对情感中的问题或者意外的解决模式。
这跟真实的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退一步来看,那个从小被遗弃和被虐待的小男孩还没有长大,虽然他现在看起来还不错,演戏很受欢迎,但那个破碎的他,还是没有整合好。所以容易触景生情,容易犹豫和胆怯。
言承旭也常常反思,他知道自己的障碍的点在哪里,只是他没有动力或者说极大的勇气想要深入下去。
也挺好,如果说这种现在的状态让他自觉安心,人不必非要逼迫自己不遗余力地与自己的创伤较劲。
所以言承旭选择不步入婚姻,对他来讲很舒适,很安全。
那么对于女性而言,对于情感的寄托和依赖可以祛魅的原因是,我们无法确认我们爱上的对象是否足够有力,是否足够有信念能够和我们一起穿越生命的难关和至暗。
如果是,值得恭喜。
如果你我最终不得不独自上路,值得褒奖。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