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谁说拿锄头的手拿不了针头?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11 14:17 1

摘要: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曾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脱产,却身兼数职,既是农民,又是医生,他们就是赤脚医生。这些被推荐,经过一定时期培训,掌握了初级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卫生人员,成为了那个时代农村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曾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脱产,却身兼数职,既是农民,又是医生,他们就是赤脚医生。这些被推荐,经过一定时期培训,掌握了初级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卫生人员,成为了那个时代农村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

1968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赤脚医生事迹被报道后,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称赞。这一称赞,如同春风化雨,让“赤脚医生”这个称号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符号。他们走村串户,为农民看病治病,用简陋的医疗设备和有限的医疗知识,守护着农村百姓的健康。直到1985年,随着农村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赤脚医生才改称为乡村医生,但他们的贡献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电影《春苗》,就是那个特定时代下,对赤脚医生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宣传。这部电影名噪一时,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它为宣传中国百万赤脚医生,搞好农村卫生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影片中的女主角——赤脚医生田春苗,更是成为了广大赤脚医生的代名词,她的形象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医疗工作者。

田春苗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王桂珍。她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女,成长为代表中国农村赤脚医生走向日内瓦国际会议讲坛的杰出人物,她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电影《春苗》,就是以她的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南方农村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偏远小村,这个村子离镇上有二十多里的水路,交通十分不便。解放前,村子里的人根本没有见过医生,生病只能依靠当地的土方、偏方来解决,解决不了就只能在家里顺其自然。那种“医生是要大轿抬,药是要金银换”的年代,让村民们对医疗充满了渴望和无奈。

解放后,镇上建起了卫生院,但离村子还是比较远。这时,村里有个医生贾月仙,在家门口挂了一面写着“医”字的旗帜,开始为村民看病。然而,由于她的医疗水平有限,甚至被一些村民质疑为骗钱的巫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赤脚医生田春苗的出现,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村民们心中的阴霾。

影片开始,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工农兵塑像厂标缓缓出现,绿色稻田衬出片名《春苗》,让人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年代。演职员表中,导演谢晋的大名赫然在目,他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主演李秀明,后来的金鸡百花奖得主,她的一双大眼睛明亮而单纯,将田春苗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女演员张瑜虽然只是演了一位配角,但她的表演也同样出色。

农民在田间劳动,一片江南风光映入眼帘。因为影片的原型为上海郊县的赤脚医生王桂珍,所以故事背景设定为南方农村,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画外一声童音“春苗阿姨”,镜头转向女主演李秀明,她的亮相让人眼前一亮。屏幕上,一个小男孩匆匆跑来,他的妹妹发高烧,妈妈阿芳嫂不再相信村里的只给孩子吃香灰的巫医贾月仙,而是请不懂医学的妇女队长田春苗帮忙出主意。

影片的情节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没有拖泥带水。急诊室内,阿芳嫂抱着女儿急着团团转,孩子呼吸微弱,命悬一线。这时,时钟的特写镜头出现,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生命的脆弱。另一间房内,杜院长与钱医生仍在探讨“养身疗法”,这种对比和冲突,更加凸显了赤脚医生田春苗的勇敢和担当。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极其落后,村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电影《春苗》就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病童被紧急送到公社卫生院,钱医生先给自己调了调手表,又抬手整理了一下发型,然后才慢条斯理地把听诊器伸向病童。一听诊,坏事了!钱医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怎么不早送来啊!”,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春苗站在一旁,焦急地说:“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钱医生却默不作声,只是在病历本上草草地写上“送县医院”后,就往外推病人,然后转身就想溜走。阿芳嫂追出门,恳求钱医生:“孩子小,拖不起啊。”钱医生却平静地说:“我们这里没有药,还是县医院……”话未说完,孩子的心脏就永远停止了跳动。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痛不已,也更加坚定了春苗要改变农村医疗现状的决心。

春苗是妇女队长,她的成分不会差,更重要的是,她和群众的关系非常好。她给水昌伯缝腰带,给阿奶挑水,总是乐于助人。然而,并不是所有村民的意见都是一致的。也有群众怀疑,怕她不行。但春苗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不仅行,而且行得非常出色。

当春苗来到公社卫生院后,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杜院长和钱医生安排她去当杂工,根本不给她学习医疗技能的机会,也禁止其他医生教她。他们总是以各种理由贬低春苗,说她那双拿锄头的手根本拿不了针头。

下面这段对话非常生动地展示了这场矛盾:

钱大夫不屑地说:“你看看田春苗那双手,也能拿针头?”他摇了摇头,“拿锄头的手不能拿针头!”到医院看腰病的水昌伯却坚定地站在春苗这一边。他说:“春苗,我们送你来,就是让你来拿针头!”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春苗的信任和期待。杜院长却以掌握科学的权威姿态相威胁:“医学是科学,拿针头和拿锄头毕竟是两回事。出了事故谁负责?”他试图用这样的言辞来吓倒春苗。

但水昌伯却毫不退缩。他说:“谁对我们贫下中农负责,我们最清楚!你再‘科学’,俺们也不信高高在上的人能真心为俺们治病!”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杜院长的质疑和不满。春苗也毫不示弱。她说:“难道有谁天生就会拿针头?我们这双手能推翻三座大山、能改天换地,也一定能拿好针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在医院里,春苗被安排干杂务,不能拿针头。好心的护士和新来的方医生看不过去,偷偷教她扎针。但钱医生却总是干扰他们,说春苗粗瓷碗雕不出细花来,她那双手能拿针吗?春苗一气之下,决定回乡自学医术。她每天学习到深夜,不断摸索和实践。

就这样,春苗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逐渐掌握了医疗技能。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赤脚医生,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治病。她的出现,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那些曾经贬低她的人刮目相看。春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农民也能学会技术,也能成为医生,也能为改变农村医疗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的培训和学习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对于像春苗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通常需要几年才能掌握的医疗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注定了他们的医疗水平会是相对低下的,非专业化的。春苗在公社卫生院的学习经历更是充满了曲折。

春苗的学习之路虽然艰难,但她从未放弃。她深知,只有掌握了医疗技能,才能真正为乡亲们服务。于是,她每天夜里都点着油灯,埋头苦读医书,反复练习扎针、配药。她的手上长满了老茧,眼睛也熬得通红,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终于,春苗学成归来了。她带着一身的本领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乡亲们的身边。在工地上,她为村民们烧了草药汤,预防疾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她的这一举动,让乡亲们都对她刮目相看。

救死扶伤

有一天,小龙病了,各方医疗力量展开了较量。奶奶心急如焚,赶紧请了村里的“神医”贾月仙来看病。贾月仙装模作样地一番诊断后,说小龙是中了邪,开出5块钱的药。春苗闻讯赶来,看了看贾月仙的药,一眼就认出那是小苏打,忍不住指责贾月仙是骗人。贾月仙却反唇相讥,讽刺春苗除了红药水、紫药水什么都没有。

春苗没有理会贾月仙的讽刺,她仔细地为小龙诊断,发现是肺炎。她赶紧打电话找方医生,可是钱医生却骗杜院长说方医生不在,让春苗看。春苗开了药方,去医院配药。水昌伯自告奋勇地去医院拿药,可是钱医生却说春苗没有处方权,不能配药。

小龙的病情越来越重,春苗心急如焚。她夜里冒着大雨,提着马灯上山采药。山路崎岖难行,雨又下得那么大,但她却毫无畏惧。奶奶担心她的安危,想要去找贾月仙,可是春苗却坚决不让。

终于,方医生赶到了。在春苗的精心治疗下,小龙终于脱险了。春苗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就治好了小龙的肺炎。乡亲们都对她赞不绝口,说她真是神医再世。

除了治疗小龙的病,春苗还打听到一个土方子,专治腰腿病。水昌伯一直受着腰腿病的折磨,春苗决定采用这个土方子为他治病。可是,这个土方子需要用到一种有毒的草药,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春苗为了验证这个土方子的有效性,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试药。她先在自己身上试用了几次,确定没有问题后,才给水昌伯使用。在春苗的精心治疗下,水昌伯的病终于治好了。乡亲们都对春苗感激不尽,说她真是他们的救星。

成功的人物塑造

《春苗》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要归功于田春苗这个人物的塑造。在当年新拍片中,像她这类来自农村或知青的造反派形象并不在少数:《山花》中的大队干部高山花,《雁鸣湖畔》中的知识青年蓝海鹰,《山里红梅》中的青年干部红梅,《红雨》中当上了赤脚医生的小社员红雨……然而,为什么田春苗独独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答案很简单:田春苗这个形象的确立,靠的是真实。尽管这一形象有着方海珍、吴清华、李铁梅等英雄人物的通病——无私无欲,时时想着毛主席的教导,碰到困难就忆苦思甜……但是,她有其独特性。

春苗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的地位、遭际和性格。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有着一颗热爱乡亲、勇于担当的心。她在学习医术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阻挠和歧视,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也能学会医术,也能为乡亲们治病。她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让她在众多英雄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形象。

而那些唱着学大寨高调、整天用大话空话教育干部群众、紧绷着阶级斗争之弦的山花、红梅、红雨,却显得苍白而虚假。他们缺乏春苗那种真实、质朴的品质,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感动。因此,田春苗这个形象才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