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名满天下的横店,如今因演员薪资降至13.5元一小时而引发热议;电影票房对头部演员的严重依赖,也让中腰部演员举步维艰。这场行业寒冬,似乎让“光鲜亮丽”的演艺圈掀开了它脆弱的遮羞布。
“失业”两个字,不仅存在于传统行业,如今也席卷了被大众视为“高薪金字塔顶端”的娱乐圈。
曾经名满天下的横店,如今因演员薪资降至13.5元一小时而引发热议;电影票房对头部演员的严重依赖,也让中腰部演员举步维艰。这场行业寒冬,似乎让“光鲜亮丽”的演艺圈掀开了它脆弱的遮羞布。
2020年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分水岭。新冠疫情如巨浪冲击了电影市场,影院关门、剧组停摆、项目搁浅。相关政策逐渐对不规范操作的片酬、剧集等作出严格限制,范姓女星事件更是一记重锤。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行业陷入“失血”状态。
到2022年,尽管疫情有所缓解,但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资本退潮仍旧让影视业难以喘息。剧集数量骤减、内容追求高质量但预算压缩,大量中腰部甚至小演员被迅速淘汰。
即便像《开端》这样让白敬亭和赵今麦被推向新高度的作品,也难掩电视剧整体制作周期缩短、片酬减半的困境。
演员之间的“马太效应”开始凸显:顶流头部演员继续依赖其流量优势瓜分有限资源,腰部演员逐渐被挤出赛道,而底部演员则直接面临失业危机。横店这片“明星梦”起飞的乐土,开始人烟稀少,难见以往的熙熙攘攘。
横店的窘境是失业潮的一个缩影。群演日薪15元降至13.5元,并要被工会抽取10%。一位演过《知否》中配角的演员甚至要靠直播带货维生,参演过《金枝欲孽》的演员敖嘉年被爆送起外卖。
一位小有名气的导演透露,现在的剧组为了降低风险,几乎不愿再启用新人和腰部演员。头部演员自带流量、粉丝号召力,能够为影视项目增加安全感。甚至有不少导演表示,选演员的首要标准不再是演技,而是“是否有吸金能力”。
头部演员的资源集中化趋势也并非毫无代价。剧组预算的缩减直接影响了片酬,导致昔日动辄千万的薪资如今“腰斩”,从日入208万到每天连轴转拍摄十几个小时,这些昔日的“高薪象征”同样不能高枕无忧。
反观腰部演员和小演员,他们要么在横店待价而沽,要么进入网剧和短剧市场以求转型。这些低成本、高收益的内容虽然帮助一些演员“活下去”,但依然无法改变演艺圈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
事件引发热议的同时,网友也纷纷表达了看法:“群演的工资都少得可怜,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普通人了。”还有人对行业的整体困境提出了质疑:“影视圈整顿是好事,但也不能变成只剩几个大腕儿的自娱自乐吧?”
有网友将横店演员的困境与香港TVB演员的现状对比。TVB演员敖嘉年、麦长青因无戏可拍而转行送外卖,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而内地的群演和腰部演员在网红带货的浪潮中另辟蹊径,成为短视频平台的另类明星。两相对比,影视行业的生存压力在东西两地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残酷。
演员的失业潮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整个影视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阵痛。一方面,行业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但与之匹配的资金投入却在减少;另一方面,头部演员的垄断效应加剧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虽然这场寒冬让无数演员和从业者陷入窘境,但也迫使行业开始去芜存菁。影视作品的精品化趋势正在形成,更多依赖内容本身的好剧逐渐成为主流,而不是简单的“流量导向”。
影视行业的“失业潮”虽然揭示了行业生态的失衡,但也给从业者们带来了更多反思:演技是否能成为硬通货?作品的质量是否真的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
寒冬终会过去,春天也终会到来,但能熬过这场寒冬的演员,才是属于未来的赢家。毕竟,娱乐圈里从来都不缺机会,只是机会从未平均分配过。
来源:榴莲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