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的活动在邵武举办。接到通知后,我就立刻在网上订票,没想到居然没有通往邵武的高铁。转而寻找通往邵武的其他方式。无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都显示无法直接抵达邵武,只有从南平下车。这样,我对邵武就又多了一份关注,开始检索关于邵武的信息。然后发现,邵武曾经是南平的交通
距离除夕还有20多天
很多人已经盘算着
为过年做准备
央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
也在1月5日举行首次彩排
蛇年春晚将聚光灯投向
奉献拼搏的普通人
邀请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
走到台前
成为春晚舞台的主角
“绿皮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
“麦子阿姨”秦士芳
“外卖诗人”王计兵等受邀
到现场观看彩排
外卖员诗人王计兵
是近年爆火的现象级素人作家
他骑行15万公里穿梭于城市街巷间
利用送外卖的间隙创作6000多首诗
等红灯、等取餐的间隙
他都不放弃创作
“有的时候在路上写诗
我可能会选择一个地方停止送单
然后安静下来把这首诗给改一下
我想把握住灵感出现的时机”
在王计兵的诗里
飞奔的外卖员“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父亲是“五彩画布上一滴墨”
爱情是“母亲偏瘫如北坡,唯有父亲日夜照料”
而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
王计兵还作为民间代表,出访美国
加入中国作协、登上央视网络春晚
两年出了三本诗集
被央媒等数百家媒体重磅报道和推荐
人们称其为“外卖诗人”
“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
赞其作品为“真正劳动者的诗歌”
本期分享王计兵最新创作的一组诗文
是去年12月底参加第三届邵武诗会活动的采风作品
邵武组章
王计兵
福音堂
因为有神的标志
在入口处
我久久站立
想成为最后进入的人
如果人生
真的必须领受
神的救赎
我愿意是最后的那一个
我对人间的热爱
抵消了对神的向往
很多人,和我一样
好在福音堂
只讲述一位跨越种族
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诊室模拟现场
我挽起衣袖
尽管我对自己的健康
有足够的信心
龙斗村沙雕
一粒一粒沙子
用一座一座山的高度
呈现人生百态
遇见沙雕
会明白一盘散沙
是对沙子最大的误解
这些沙子和村口
刀口均匀的萝卜丝
一分一合形成呼应
在龙斗,所有的事物
各自存在于自己的意志
我们把桌子从帐篷里抬出来
在沙子和萝卜之间
我们选择了,拒绝阴影
用山取暖
一位衣衫单薄的老人
独自扛下两捆柴
并且拒绝别人帮助
八十三岁
老人让我们猜她的年龄
带着喜悦和自豪
面对我们裹紧的羽绒服
她说不冷
山,允许竹子倾斜
也允许折断
允许草木枯萎或腐烂
允许所有的事物
仍然是山林的一部分
从熙春山下来
我才明白
老人想告诉我们的是
一位靠山取暖的人
必会拥有自己的树林和柴草
沧浪书屋
除了纸张
万物是寂静的
灯光均匀地把辉煌
分配给每个人
也把影子分配给湖水
夜色撩人,虚实各半
倒影很轻
为什么总是低沉于水下
去邵武
福建太大了
在地图上,尽管比例尺
把我也变得巨大
仍不能一下子指出
自己所在的位置
从南平站一路走来
车窗外,远山转身
近山跑得飞快
一个个山洞吹着
长短不一的口哨
我对那些低于公路的山
更加敬畏
林雪茶语茶社品茶
在产茶之乡
我更喜欢那些
胡乱堆在一边的茶叶
简单,随意,亲近
就像我们把自己
各自丢在凳子上
一些有着华美包装的成品茶
让人有距离感
带着客套和不真诚
不适合这里
红飘带
这座彩虹桥
灯光低于我们
我们走在飘带之上
道路的曲折迂回
抵消了行走的长度
这契合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都走了很多的弯路
谁的人生不是一条飘带
有的飘成了饰品
有的飘成了旗帜
你看那些山路
那些溪水
哪一条不是挥舞的飘带
洒脱,自由,热烈
夜空下
仰望的目光多了
星星就会不断出来
我建议,全城闭灯
让我们抬起头来
看一看星星
人间没有绝对的事情
黑夜是星星的一种幸运
紫云溪
我以为溪水
就应该是涓涓细流
在山石和丛林间
若隐若现,清脆悦耳
而紫云溪不同
在邵武,紫云溪的宽阔
让人惊诧
我们沿着岸边走着好久
才发现一道拦水坝
溪水在这里呈现出
水的勇气
奋力跳下时
都会发出水的呐喊
明知道
接下来的,是一段泥泞
北码头
曾经是商家聚集之地
而这些水
运载来的商船,很小
作为水
总能用最恰当的方式
承载着最恰当的船
交给最恰当的码头
那些大江大海里的巨轮
进不来这片水域
这些小船,也抵不住
大江大海的浪涛
水有水的担当
船有船的使命
念头
在李纲纪念馆
一个念头突然跳出来了
我想给这些先贤
穿上现代人的衣服
一比一还原他们的塑像
就让他站在我们中间
或者说
我们围绕在他的周围。
任谁,都不能一眼
把他从人群中认出来
包括我们自己
古树林
每一棵,都在百年以上
看上去高于远山
鸟声喧嚣
也带着年代的记忆
古树林下
曾经休息过红军的队伍
在号角声中起身渡河
继续征战
当年离开的人
不知还有多少
再次回来,在树纳凉
遥望,感叹,擦拭眼泪
古码头上的青石
像历史的肋骨
火车经过山坳
不断地拉响历史的军号
这些树作为见证
存活下来
点数
负责跟车的老师
并不认识我们
每次出发前
她都用点数确认
人员有没有到齐
这让我感觉
有时我可能是6
有时可能是9
进一步确定了,我
在别人的手指下
有很多种可能
可以是合,也可以是差
夜登福音阁
夜晚灯光秀
让山顶的寺庙
远眺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途立有警示牌
有蛇出没。如果换成
有虎出没
就会风声鹤唳
此时是冬天,蛇已冬眠
经过攀爬。我们
成了空中楼阁的一部分
不发光,又像发光源
在沧浪阁聊天
聊到道路,群山
从前的荒蛮
聊到红军故地和遗址
聊到烽火,外族入侵
聊到当年的日寇
铁蹄没有蔓延到这里
总是这样
在祖国的大地上
越是荒凉之地,
越会在家国危亡之际
保留民族的种子
成为了民族复兴的沃土
邵武散记
王计兵
诗歌的活动在邵武举办。接到通知后,我就立刻在网上订票,没想到居然没有通往邵武的高铁。转而寻找通往邵武的其他方式。无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都显示无法直接抵达邵武,只有从南平下车。这样,我对邵武就又多了一份关注,开始检索关于邵武的信息。然后发现,邵武曾经是南平的交通枢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退出交通主线,这多少让人难免唏嘘与遗憾。
从南平下了高铁,搭上邵武方面安排接我们的车辆,商务车走的是公路,公路和铁路的最大不同在于山区,山区的铁路不断地穿越长短不一的隧道,像一声声长短不一的呼啸或口哨;而公路大多借助地势,根据地理优势绕开山峰,所以公路蜿蜒曲折。出于写作习惯,我想寻找一种意象来形容公路,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群山中的公路通常在山腰行驶,于是就有了很多低于路面的山,明明是山峰,却低于公路。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叫做《天路》的歌曲,可惜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不然非高歌一曲不可。为这些山,为这条路。
入住酒店之后,来自各地的老师渐渐聚在一起。晚上我们七个人相约去广场散步,走上一座非常著名的网红桥,“红飘带”,是一座天桥,从广场的一端通往广场的另一端,走上天桥,灯光就踩在了我们脚下。走着走着,我突然想到对于公路的比喻,就像这条“红飘带”。群山之中的公路和这座名叫红飘带的彩虹桥是那么的神似,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挥舞了一下,飘带蜿蜒,就形成了山间的公路。我们在桥上走着,似乎走了很远,实际上,由于飘带的曲折迂回,离出发地也直线很近。只是越走越高,灯光在我们的下方,仰起头来,就可以看见天空的星星,倒也相得益彰。想不起多久没有看到过天空的星星了,人间的事,从来都没有绝对,就像黑夜是星星的一种幸运。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应该在一个夜晚,关闭所有的灯火,五分钟,给喜欢夜空的人仰起头来,看一看密布天空的星辰,看一看光的启示。
早餐,中巴车搭载着我们去活动场所。透过车窗,看见了一条宽阔的河流,当地的老师告诉我,这条河流叫做紫云溪,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富屯溪。因为紫云溪听上去更加的浪漫美好,所以人们更愿意叫紫云溪。两条打鱼的小船在水面上,让溪水增添了更多的诗意。我诧异于这么宽阔的水面怎么会叫做溪水,印象中只有涓涓细流在山林石缝之间流淌才更能称之为溪。当地的老师说,因为这条溪水的下游有一条人为的堤坝,才形成了这个宽阔的水面。大自然就是神奇,这些水在这里停顿下来,也只是短暂的停留,接下来仍然会翻过堤坝,继续向下游流淌。水的总量并没有改变,却额外多出了一片供人安养生息的地方。
邵武的古迹很多,通常走在一条小巷之中,并没有特别的提示,却有着满满的岁月感。青砖铺成的街巷,比起柏油马路,多了一些岁月的柔软度。想到曾经有那么多人一代一代地走过,现在我们又在走着,比起这些历史悠久的青砖,人类反而显得如此渺小。我们创造青砖,又逊于青砖;我们创造了历史,又小于历史。
结束了当天的活动,天色已经暗下来,带着憧憬,我们 7 个人再次急不可耐地沿着紫云溪徒步而行,抵达了那条人为的堤坝。溪水翻过堤坝时,发出很大的声响。尽管接下来的一段,要在泥泞和石头的缝隙里寻找去向,也因此更契合溪的定义。3公里处,抵达紫云湖,一片更加宽阔的古码头,曾经商贾云集。说是码头,其实这里水位并不深,只能运行一些轻便的小船。水是人间最神奇的存在,最小的是水,最大的也是水,水可以千变万化。有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里,紫云湖的水用最了平和的姿态。那些大风大浪里的巨轮,抵达不了这里,这些小舟禁不住大风大浪捶打,可见存在必有意义。夜空和灯光映衬下的紫云湖,一半的水面平如镜面,另一半则微波荡漾。荡漾的一面由于上游的溪流不断再次汇聚,平静的一面则是由于水的不断聚集,增加了湖的深度和宽度,也就形成了波澜不惊。最大的惊喜应该是我们遇到了沧浪书房。书房里有很多阅读的人,却安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书应该是天下最能抚慰人心的存在,可以按下世间所有的喧嚣。多美啊,当人们安安静静地读书,灯光辉煌着他们,也辉煌着这个夜晚,并将倒影投射在紫云湖。倒影很轻,却又沉于水下。
福音堂,因为门前竖立着十字架和一个外国人的雕塑,我以为是一个宗教所在。所以我站在门前,迟迟没有入内,如果人生真的需要经过神的救赎,我也愿意是最后走进神堂的那一个。很多人和我一样,站在门前,迟迟没有进去。直到讲解员的声音响起,我们才知道这里是一位医生的纪念馆。一位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这里创办了诊所,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救死扶伤。啊,人性是没有界限的。展馆里详细地介绍了这位医生的生平和他的事迹。在模拟的诊室里,我挽了挽衣袖,尽管我对自己的健康有足够的信心,但在爱面前,我愿意做一个被实验者。和在李纲纪念馆的感觉又大为不同。李纲,作为我们民族的先贤,自然也给予了我们最纯粹的民族情结和情怀。关于民族英雄的雕塑,大多都会塑造得特别高大,李纲纪念馆里的雕塑也不例外。我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希望给我们历史的民族英雄穿上现代人的服饰,和我们一样拥有着同样的身高,当他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很难把他从我们中间分辨出来。这样想时让我更加热血沸腾。
龙斗村口有一条小溪,溪水浑浊,并泛着泥沙。这不是溪水本身的原因,是几只鸭子在这条溪流里戏水。对于我们的围观,依然展着翅膀,追逐溪流里突然出现了小鱼,它们快乐又恣意。这些鸭子毛羽鲜亮,或黑或白或灰,都比较纯粹。人间万物,各负使命,有的负责努力,有的负责精彩。不知是谁突然说了一句,这些鸭子哪一种好吃?在这个节点上,亮出屠刀倒也让人大吃一惊,接着又想,是了,我们是人,只有人,才会在这个节点突然生出这样念头,生命的尽头是味蕾。
龙斗村的村口,进村第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晾晒着很多均匀的萝卜丝。这些萝卜丝有的黄色,有的橙色,有的红色,在阳光下鸭子一样呈现出亮目的光泽,让人不免口舌生津,想起嘴嚼萝卜的清脆。我本以为会遇到更多的萝卜片、萝卜块以及各种各样的萝卜制品,显然我想多了。
我们来到了沙雕广场。每一座沙雕大多 3 米左右高度,对于一粒一粒细小的沙组成如此高度,说是沙山也不为过。这些沙子团结一心,展示着沙子的雄壮和力量。在沙雕面前,一盘散沙绝对是对沙子的误解。回想到那些萝卜丝,是由一只一只完整的萝卜分解而成,而这些沙子却是一种聚集的力量,一分一散,给人的人生就会提供很多的思考。
供我们休憩、饮茶的桌子在帐篷里,我们把桌子从帐篷里抬出来,在这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帐篷的阴影。除了沙雕,更多的是竹子。这里的竹子一改往日的挺拔翠绿,用各种方式呈现给我们看,竹筏、竹桥以及各种造型的竹制品。竹子的世界同样神奇,一些事物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提供给你不同的感觉。就像不久前,我们坐在茶室里聊天,在茶叶之乡,我对堆在茶几一边,一张纸上那些散乱的茶叶更感兴趣,朴拙本真,无形之中拉近了我和茶叶的距离。我是不喝茶的人,那天晚上也津津有味地喝了几杯。第二天,有老师说昨晚喝了茶一夜没有睡着,而我却酣然入睡,茶叶在我身上失去了功效,但是我却记住了那些散乱茶叶的美好。就像这些竹子,各自用自己的形状发挥着最大的价值和用途。
古村落里的古树,每棵都在百年以上,两百年、三百年,最大的古树胸径已达 178cm。这些古树依然呈现着勃勃生机,不枯萎,不颓废,不倚老卖老。古树林的鸟鸣特别多,多到可以用嘈杂形容鸟鸣。我想,也许这些鸟也都是经过一代一代口传心授的鸟类,凭着记忆,它们来到这里,或者本来它们就没有离开过这里。各种各样的鸟,我都叫不出名字,突然从我的身边起飞,又突然落在我上方的枝头。它们不需要道路,在空中自由来往,现在,它们选择了这片古树林,树林就多了一种色彩。
我对这片古树林最深的感情来自于,树林中曾经驻扎着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小憩休整,我设想他们长途跋涉的样子,在草地上坐下来、躺下来、侧卧下来,联想模拟当年那些年轻的生命,联想一声号角,翻身而起,越水过河,继续战斗。不知道后来还有多少人再次回到这里,重新站在这些古树下,抚摸这些树粗糙的皮,或仰天,或低头,默默拭去脸颊的泪水。还有这古渡口上的青石,每块青石都有 60 公分长短,错落有致地布满了码头,像是那些精瘦的战士握紧钢枪时裸露的肋骨。我在一棵纪念树下,专门为游客设立的挂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王计兵。我希望我的名字可以伴随着这些英灵,可以给他们朗诵一首现代诗歌,可以告诉他们天下太平了,我们已经处于盛世。
在熙春山的山路上,我们遇见一位下山背柴的老人,每次抱起一捆柴,抵达山路的拐角处,再返回来背第二捆。我想要帮她把柴送到山下,却被老人拒绝了。她拒绝我们,脸上却洋溢着慈祥的光和笑容。她让我们猜她的年龄,不等我们开口就说出自己 83 岁,语气里满是自豪与骄傲,让我领略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幸福。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人生的幸福有诸多模样,这位背柴老人所拥有的,无疑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一种。她的幸福源自内心。看到我们一行人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冬日的山峰中还显萧瑟,她说自己很暖和。
我们继续向上攀爬,不断地有人把外套脱下来,我才明白,老人内心的幸福源于自然,源于对山的热爱。一个靠山取暖的人,在寒冷的冬天,就能够获取她人生的树林与干柴。山里遍布各式各样的竹子。只有大山才会允许竹子恣意生长,允许它们挺拔也允许竹子倾斜,弯曲。允许那些断竹夹杂在竹林里,慢慢枯萎。一路爬山,一路聊天,有人谈及山路难,谈及硝烟与战乱。八年抗战,这里是日寇未曾涉足的地方,却处处留有红军的足迹。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越是荒凉偏远之地,越会成为一个国家,保留民族文化种子的沃土,成为日后熊熊燃烧的源头。
美好的时光总是飞快,今晚是我们在邵武的最后一个夜晚,明天我们将各奔东西。依然是我们 7 个人,相约徒步前往 3.7 公里外的福音寺。远远望去,坐落山顶灯火辉煌的福音寺,宛如一座空中楼阁。当我们抵达,我们便成为了它的一部分,成为别人仰望中发光的存在。实际上我们都清楚,我们自身并不发光,只是借助光芒和视角的作用,产生了人生的错觉。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生的光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要内心里有光,我们就是明亮的人。
2024.12.20 夜
王计兵《手持人间一束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25年1月
《手持人间一束光》是外卖骑手、诗人王计兵继《赶时间的人》之后又一全新诗歌力作,更是最平凡、最草根的劳动者用他的经历诠释的属于底层劳动者的“诗与远方”。他在送外卖的间隙,把生活中的诗意灵感随时记在烟盒上、废纸上,写成一首首感人的诗歌。作品既是对日常琐碎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度挖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给这个世界传递出一份温暖:即便手持一束微光,也能照亮自己的路,温暖他人的心房。
视频、部分文字来源:昆山融媒
"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n),由中国作家协会 ·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管,《诗刊》社主办,品牌栏目“每日好诗”,注册网站后即可投稿!每天推出一首原创好诗(稿酬500元,网站个人中心后台申领),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每周四开放“网友点评”,向广大网友征集评论,最佳点评者可获稿酬300元,点评稿费在次月由编辑联系点评者发放。来源: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