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
近日
#小孩哥打腰鼓走红
冲上抖音热榜
网友评价:
“抬手就起范儿,每帧都是表情包”
你知道吗?
这个“小孩哥”是喃们保定哒
他的技艺传承自
徐水德山高跷会
始于清朝末年
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创新
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
随着历史的变迁
徐水德山高跷会这个民间文化团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徐水德山高跷会
现任会长佟树全
是该会的第四代传人
他针对#小孩哥打腰鼓走红说
“徐水德山高跷会带动了
好多周边的高跷爱好者
上我们村(德山村)发扬、传承民俗文化”
徐水德山高跷会
60岁以上的会员有40余人
新会员30余人
与外村联系的会员20余人
仅2024年以来演出就高达100余场
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以及
保定周边县市区
相信此次“小孩哥”走红
会带动
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艳
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接触木棍上的秧歌
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
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
高跷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撂场”又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由舞队集体表演,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小场”由两三人表演,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各地高跷所用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不等,根据表演风格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则重炫技表演。
高跷一丈上云端
纤手轻舞人欲仙
在保定
节日里的热闹少不了高跷的身影
表演者在锣鼓喧嚣中
各显身手、施展技艺
为人们奉上一场场视听盛宴
01.
高跷(吴庄村高跷)/徐水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庄村属徐水区崔庄镇。
吴庄村高跷在光绪年间初具规模,清朝末年开始流行。
高跷人物角色有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等戏曲人物。
吴庄村高跷
吴庄村高跷分文、武跷。
文跷讲究扭、逗,多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情节简单的小戏;
武跷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空翻等高难技巧。主要队形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
吴庄村高跷
主要活动在春节、庙会等场合
02.
高跷(智武营村高跷会)/徐水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智武营村属徐水区的大王店镇。
智武营村高跷会创办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高跷会扮演的角色以十二精灵为主,有陀头(王八精)、小二哥(壁虎精)、寡妇(白蛇精)、方军(蜘蛛精)、老渔翁(鲶鱼精)、小鱼芝(鲤鱼精)、膏药(黑鱼精)、丑婆(蛤蟆精)、丑俊公子(龙虾)、美婆(青蛇)、文武鼓(蝴蝶精)、文武锣(河蚌精)等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傻小子和樵夫其他配角。
智武营村高跷道具
智武营村高跷角色在化妆
表演形式
多为说唱逗扭
以及硬戳儿、窜毛、踺子撅起、爬虎儿
小飞人、跳大象、翻板凳等
窜蹦跳翻动作
03.
高跷(塘湖村高跷会)/易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塘湖村属易县塘湖镇。
据村里的老年人讲,塘湖村高跷会起于清代,至今已近300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塘湖驻有奉军(东北军),带来东北特色的高跷会,受其影响,塘湖村高跷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塘湖村高跷会角色有陀头、童子、二个子、丑公子、俊公子、白娘子(小寡妇)、老座(青蛇)、花座、凉帽、老渔翁、肖玉芝、方巾、樵夫、傻小子、丑婆、俊婆和文鼓、武鼓、文锣、武锣等约20个角色。
角色大多由戏曲人物演绎而来,各有其独特的表演和唱段。
踩跷动作主要有碰拐、盍拐、钻裆、蹲裆、背剑、抱月、别腿、甩叉、剪子股、大仰身、蹲板凳、蹦板凳、拉大链、跳大板、鹞子翻身、老汉推车、羊羔吃奶、渔翁驮象、十二连桥等。
陀头的九蹲十八棒为塘湖高跷所独有绝技。
踩跷队形
有单月形、双月形、踩街串花形等
04.
高跷(西韩村高跷会)/易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韩村属易县凌云册乡。
西韩村高跷会又名“八仙会”,起于清代嘉庆年间,是由当时本村石佛寺及村内大户出资组建,距今已有200多年。
高跷会由仪仗队、陀头、公子、蹦逗等十七、八个角色及乐队组成。每逢春节,由会头组织,从正月初二开始行会。
表演时,由四面大旗开道,乐队锣鼓齐鸣,领队陀头舞动手中指挥棒,各个角色各表演各的动作,挑逗戏耍。主要队形有走八字、走盘肠、穿插走等,走完一场唱高腔调曲子。
高腔调曲子
有《八仙庆寿》《小八仙》《封侯挂印》
《春风拂柳》等近百首
属珍贵遗存
05.
高跷(南太和庄村高跷会)/易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太和庄村属易县裴山镇。
南太和庄村高跷会于清末创会。
表演者扮演的角色有陀头、童子、公子、娘子、老婆、先生、书生、渔翁、渔婆、樵夫、农妇、傻小等12种,多出自《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表演的开始、收束和各表演环节的转换,以陀头手中敲棒的声响为信号。
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
表演者身穿各式彩衣,成两路纵队在街上行进表演谓之“踩街”;
在开阔的固定场地表演谓之“撂场”,有“跷筋腿”“跳高凳”“抬杠”(猴盘杠)和“小驴驮炭”等表演花样。
高跷表演
是村民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06.
高跷(河头村高跷)/高碑店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头村属高碑店市肖官营镇。
河头村高跷会,又称同和会、登云会,据说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建会,现存有清光绪23年的服装箱及民国初年所制会旗和龙旗。
表演曲目以《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主,有鲁智深、花荣、石迁、孙二娘、公孙胜、肖桂英、肖恩、扈三娘、石秀、李逵、燕青、李俊等12个角色,一般为双角儿(即2人扮演一个角色,共12个角色,24个人)。每个角色手持不同道具,双足踩着木跷而舞。
表演形式
分走街串巷边走边舞的“过街”
和围场表演的“撂场”两种
其中撂场又可分为
集体表演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
常见的步伐
有走“线道”“跷筋腿”
“跳高凳”“抬杠”等
07.
高跷(高二村高跷会)/高碑店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二村属高碑店市和平街道办事处。
高二村高跷会创办于清朝末年,会员达百人。
高二村高跷腿高1.2米,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小子、丑俊公子、小姐、算卦的、衙役等。
高二村高跷分“文跷”和“武跷”。
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
武跷重炫技功夫。
表演时的动作花样
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板凳
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
单腿跳、剪子步等
也可组成二人抬轿、三人拉车
群体走天桥、渔翁推车等
多种形式的表演
08.
高跷(南虎贲驿村高跷会)/高碑店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虎贲驿村属高碑店市和平办事处。
村内高跷会活动已近百年,现有会员40余人。
每年春节至“二月二”,表演者穿戏曲服装扮演古代人物,踏锣鼓点踩跷表演,主要角色有小二哥、公子、渔翁、樵夫、农夫、渔女等。
打锣的分为“俊锣”和“丑锣”,打花鼓的分“俊鼓”和“丑鼓”等,表演诙谐有趣。
走街表演
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单列
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
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
大劈叉等一些高难动作
09.
高跷(城内村高跷会)/涞水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涞水县城内村高跷会最早创建于清朝嘉庆末年,至今约有200年历史,当时称“涞水县城内大秧歌”。
城内村高跷的表演形式一般为舞队,有“踩街”“撂场”和“定点台子”三种,角色间多单舞、对舞、群舞等。
高跷
这一充满乡村气息的艺术
历经数百年
依旧在民间传承和发扬
多年来始终是节庆的重头戏
并以欢腾、奔放、热烈的氛围
衬托良辰佳时
散落在保定的高跷艺术
还有许多,不止以上
你还知道哪些?
在本文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
共同期待一个年味满满的新年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