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涨粉1000万!李明德“造反”,打工人被骗,是谁在讲故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08 06:54 2

摘要:李明德,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男演员,靠着一场“打工人起义”的大戏,硬是把自己从圈内小透明打造成全网焦点,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

“一夜涨粉1000万!”

李明德,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男演员,靠着一场“打工人起义”的大戏,硬是把自己从圈内小透明打造成全网焦点,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

但在真相被赤裸裸的揭开后,他的这场戏码却成了一场“英雄背刺”的经典案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神坛到笑柄”的加速表演。

故事的开头非常戏剧化。1月4日和5日,李明德接连在微博发布20多条内容,公开怒怼电视剧《三人行》剧组。

导演、副导演、男一号,统统没能幸免。

他以“穷小子”和“打工人”的人设亮相,讲述自己被剧组欺压、遭受不公的经历,声称自己是被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小角色。

满腔热血、慷慨激昂、直击痛点的言辞,迅速点燃了网友的共鸣。“资本压榨”“潜规则”“弱者对抗强者”的叙事锚点,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爆点,更何况现在正值“打工人”情绪高涨的互联网时代。

一时间,网友们群情激昂,纷纷站队李明德。

有人留言:“终于有明星站出来替我们发声了!”还有人感慨:“他不是在讲他的故事,他是在讲我们的生活。”

短短几小时内,李明德的热搜就如滚雪球一般攀升,什么“李明德怒怼剧组”“打工人李明德”“打工人的胜利”统统霸榜。

而在舆论沸点中,李明德立刻开启了直播,看起来很机灵啊。1500万人在线观看,他靠着这波关注,一夜涨粉1000万。

这一切看似完美。

但稍微冷静下来思考,很多地方就显得诡异。

首先,李明德的发言内容虽直击人心,但他的身份和经历真的符合“打工人”吗?有人爆料,李明德并非“穷小子”。他开豪车、穿名牌,和那些月入3000元、挤地铁的真正打工人相去甚远。

其次,他的直播中疑似有冒犯女性的行为,下播后还被拍到大笑着盘点收入。

原本支持他的网友开始质疑:他是在“打工人”名义下打流量算盘吗?

回到事件本质,通过这场“打假”,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包装精妙的流量收割局。

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战场,只需要一个鲜明的标签和精准的叙事框架,就可以让一个普通人瞬间破圈。

李明德选择的“劳资对立”正是当下社会情绪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从“大厂裁员”到“社畜文化”,从“35岁职场危机”到“打工人自嘲”,人们对资本的反感已成为主流情绪,甚至是愈演愈烈。

李明德的精彩表演显然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戏剧化的呈现方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反抗权威、反抗权力、对抗不公的“草根英雄”。

然而,问题在于,互联网并不是一座只能看表象的城池。李明德的“造反”故事让人想到另一个著名案例——辛巴的燕窝风波。

当时,直播带货大红大紫的辛巴因为售卖“假燕窝”,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一开始,他也试图用“自己也是受害者”的话语来标榜自己、争取支持,但最

终事实摆在眼前,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

辛巴事件和李明德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通过一个被包装的“人设”快速攫取信任,但人设一旦崩塌,舆论反噬更是汹涌。

李明德事件的另一个教训是,当“草根叙事”成为一种营销工具时,受伤的往往是普通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李明德能迅速吸引到那么多的关注?因为他讲述了一个很多人想听的故事。

这种“从底层到顶层”的逻辑思维和逆袭,无疑吸引了无数普通人的目光,并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寄托。

但当真相浮出水面,发现故事是假的,寄托就会变成失望,甚至愤怒。

2016年红极一时的“papi酱融资”事件。当时,papi酱以“草根创作者”的身份吸引了资本注入,被称为内容创业的奇迹。

但随着她逐渐商业化,一些粉丝开始脱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

这种情绪和李明德事件中打工人们的感受如出一辙——他们支持的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却发现对方站在更高处,用看似和自己一样悲惨的故事,却实打实的换得了真金白银。而自己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

李明德事件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点:它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快速“造神”与“毁神”机制。在过去,成为一个全民偶像需要时间的沉淀。但今天,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让一个人的崛起变得像烟花一样迅速。

“众生皆可为英雄,流量终将见真章”,在互联网时代皆可实现,但我们不要忘了它同样是一个无情的场域,一旦神话被戳破,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嘲笑和遗忘。

那么,我们普通人在这些事件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们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复杂性。表面的感人故事背后,可能隐藏

着精心策划的商业模式。

在“流量为王”的语境中,人们需要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像李明德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盲目跟随情绪可能让自己成为流量的燃料。

李明德“一夜涨粉1000万”的故事最终变成了“一地鸡毛”,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英雄可以是每一个人,但流量英雄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包装和营销。

当真相浮现后,我们需要追问:是谁在讲这个故事?谁又是这个故事的真正受益者?

也许,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下一个“李明德”出现时,避免再次上当受骗。

来源:疯狂故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