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达摩祖师》背后,那些你不曾看透的禅机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6 23:13 2

摘要:电影《达摩祖师》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达摩祖师原本是印度南部国家的三王子,身份尊贵,生活无忧。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父王突然病重,这一消息传来,达摩心急如焚,赶忙踏上回宫的路途。可回宫之路竟险象环生,原来他的大哥和二哥对即将继承王位的达

电影《达摩祖师》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达摩祖师原本是印度南部国家的三王子,身份尊贵,生活无忧。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父王突然病重,这一消息传来,达摩心急如焚,赶忙踏上回宫的路途。可回宫之路竟险象环生,原来他的大哥和二哥对即将继承王位的达摩心怀恨意,暗中安排了杀手在途中伏击他。达摩凭借着自身高强的武功,一路冲破重重阻碍,好不容易才回到了父亲身边。但此时父王已被冤魂所扰,中邪且不久于人世,整个王宫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与暗流涌动之中,而达摩祖师传奇的一生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就在这王宫陷入困境之时,盘若多罗法师出现了,他施展佛法,成功祛除了老王身上的冤魂。而达摩祖师独具慧根的特质,也被盘若多罗法师看在眼里,法师有意引导达摩修行,在离去之时,留下了两句充满深意的禅语:“未曾生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两句禅语实则是在启发达摩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思索,去探寻那个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以及形成之后,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当时的达摩虽没能立刻悟透其中深意,却也由此开始认真思考自我与佛门之间的关联,这也为他之后出家埋下了伏笔,仿佛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等待着日后生根发芽,开启那一段与佛门的不解之缘。

在达摩决定出家后,盘若多罗法师给他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考验,那便是让他盖一间自修室,以此来展现自己拜佛的坚定决心。要知道,达摩此前身为王子,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有仆人为他端茶送水、悉心照料,可如今要自己动手修筑自修室,可谓是天壤之别,只能风餐露宿。

达摩不畏艰难,开始着手修建。然而,过程却充满坎坷,自修室眼看就要盖好的时候,不是被他人恶意摧毁,就是遭风雨侵袭而坍塌。但达摩没有放弃,一次次重新搭建,终于成功将自修室盖了起来。可令人意外的是,盖好之后,他竟又亲手将其拆毁了。

这看似反复无常的举动,实则暗藏着深刻的禅机。它意味着修行悟道未必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受外界影响,而是应该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亲自去接触、去感悟。倘若只是在自我的狭小世界里思考,那得到的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无法触及世间万物的本质。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达摩对修佛有了新的感悟,明白了修佛关键在于拥有一颗坚定的内心,而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与场所。

盘若多罗法师收达摩为徒后,赐予他法号 “达摩”,还给他交代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必须等法师自己去世 67 年之后,方可前往震旦(也就是当时的中国)去传法。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坚守。

达摩谨遵师父的遗愿,在这 67 年里潜心修行,心无旁骛。他没有因为时间的漫长而心生焦躁,也没有试图提前违背师命,就这样默默等待着那个前往中国修行的时机到来。这一段等待的时光,恰恰体现出了修行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坚守住自己内心的信念,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去践行弘扬佛法的使命,将佛法的智慧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达摩祖师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渡海来到中国,先是抵达了南朝刘宋境内的南越,也就是如今的广州,而后应梁武帝的邀请来到南京。梁武帝萧衍那可是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皇帝,在政绩上也有所作为,并且对佛教的信奉堪称虔诚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在位期间,他大力倡导佛教,不仅自己亲自抄写佛经、钻研佛经,还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造富丽奢华至极的寺院。在他的带动之下,当时整个社会造寺建塔之风极为兴盛。而且啊,这梁武帝还先后好几次上演脱下龙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随后再让朝廷大臣们出巨资将他 “赎回” 的闹剧呢。

当听说达摩祖师来华之后,梁武帝马上就派了专使前往迎接,心里大概是极想得到来自天竺佛国的达摩大和尚的肯定与赞扬吧。所以,两人一见面,梁武帝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广造寺院,度众人为僧,还常写佛经、造佛像等等,有何功德?” 很显然,他满心期待的是达摩祖师能说上一番恭维的话语呀。

可谁知道,这位初来乍到的达摩祖师并没有按照梁武帝所期望的那样回应,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了 “并无功德” 这四个字。一生都自以为信佛、崇佛,甚至都想着要把自己的身子骨捐给佛门的梁武帝一听,心里就老大不高兴了,暗自想着: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事,那可是国人皆知,不遗余力呀,你怎么能说我并无功德呢?于是,他便很是不快地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依旧以他独有的智慧和高深的见解回答道:“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功德。” 平时在朝堂之上听惯了满朝文武奉承话语的梁武帝,面对达摩祖师这般不留情面的回话,自然是极为不悦,这场谈话最终也就只能不欢而散了。

达摩祖师心里明白,继续留在此处也没多大意义了,便决意渡江北上。据说,达摩祖师来到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时,一时找不到渡江的船只,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将芦苇抛在江面上,然后脚踩芦苇,乘风破江,渡过了长江,这也就是后来被人们传颂的 “一苇渡江” 的故事。渡过长江后,达摩祖师大致在洛阳、嵩山一带传法,至于当时他是否就在少林寺,早期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北上之后,遇到了一位名叫神光的和尚。这神光和尚可有着不一般的过往,他出家以前对儒家、道家的文化都颇为精通,讲起经来那也是旁征博引,常常能让听经的大众满心欢喜。

不过,神光和尚曾经是一名战将,在战场上杀戮过多,手上沾染了许多人的鲜血,即便后来出了家,那些血腥的过往也总是化为噩梦萦绕在他心头,令他痛苦不堪,为了寻求解脱之法,他听闻达摩祖师的事迹后,便下定决心远赴少林,想要拜见达摩祖师,求得解脱之道。

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追随到达摩祖师所在的少林寺时,达摩祖师正在嵩山五乳峰上的洞中面壁坐禅,神光法师便在洞外合十侍立,精心照料,形影不离,满心期待着达摩祖师能对自己有所教诲。可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对他根本不予理睬。但神光法师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就这样,不管达摩祖师走到哪儿,神光法师都紧紧跟随其后。有一回,时值寒冬腊月,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很快,大雪就淹没了神光法师的双膝,他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条厚厚的雪毯,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双手合十,兀立不动,就那么虔诚地站在雪地里,一站就是一整夜。

等到第二天一早,达摩祖师出定了,走到洞口一看,只见神光法师如雪人般立在雪中,顿时心生怜悯,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法师赶忙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听后,却说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法师听了达摩祖师的这番教诲后,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咔嚓” 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他放下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祖师面壁洞转了一圈,仍旧侍立于那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祖师被神光法师如此虔诚的举动深深感动了,说道:“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于是,达摩祖师便将衣钵、法器传给了神光法师,并为他取法名慧可。自此,慧可和尚便接替达摩祖师,成为了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禅宗也由此开始在中华大地不断弘扬开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之人,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去领悟佛法中的高深智慧和无尽禅机。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达摩祖师抵达梁朝后,面对齐聚在皇家寺院、满心期待听他讲解佛经要义的各地僧侣,他走上讲经堂,却不发一言,随后便起身离去,还称自己已经讲完了。这一场景让众人都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不知所云。

但其实啊,这里面暗藏着深刻的禅机。要知道,很多人在修行时,往往过于依赖外在的经书,觉得佛法就藏在那些文字之中,只要熟读经书就能领悟佛法真谛。然而达摩祖师此举,正是在告诉大家,真正的佛法不在那些有形的经书里,而是在众人的心里呀。每个人对于佛法的感悟,都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与觉醒,经书不过是一种引导的工具罢了。就好比我们生活中,别人告诉你再多的道理,若你内心没有真正去接纳、去感悟,那也只是些空洞的话语。达摩祖师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打破常规,就是希望众人能明白,修佛要从内心去探寻,去挖掘自己心中本就存在的佛性,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拘泥于表面的形式和既定的讲经说法套路。

影片里还有一处情节也蕴含着深刻禅意。寺院的僧人们以莲花和淤泥为禅机,对莲花的圣洁赞不绝口,却唾弃淤泥的肮脏。可达摩祖师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淤泥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其看似肮脏就去鄙视它。

这其中所体现的,正是众生平等的禅学道理呀。在禅学的世界里,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应以出身或者外在的表象来判定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的价值。莲花固然高洁美丽,可若没有淤泥在底下默默滋养,它又怎能生长绽放呢?这就如同世间的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所处的环境,或许有人出身富贵,有人出身贫寒,有人看似平凡普通,有人看似光鲜亮丽,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区别对待他人的理由。达摩祖师通过对莲花和淤泥的别样解读,就是在提醒大家,要用平等、包容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因为在佛性面前,众生皆是平等的呀。

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幕,达摩祖师和众人一同在静室修禅,可最终其他人都因为内心的欲念而无法真正静修下去。而达摩祖师呢,他竟用瓦摩擦桌子发出噪声来修佛,这一行为让众人都大为不解。

但达摩祖师随后的一番话,却道出了修佛的真谛。他告诉众人,佛其实并无一定的形态,禅也是如此,不是说坐禅或是卧禅就能悟道的呀。悟道的关键在于心,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很多人在修行时,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觉得只有按照传统的、既定的那些修佛形式去做,比如长时间打坐、诵经等,才算是在修佛,才能够悟道。然而达摩祖师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他让大家明白,只要内心秉持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敬畏,在生活的点滴中,哪怕是看似平常甚至有些 “离经叛道” 的行为里,都可以去感悟佛法、修炼自己的内心。修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而是一场内心的修行之旅,真正的悟道是要从心底里去领悟佛性,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住呀。

在电影《达摩祖师》中,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会面情节令人深思。梁武帝一生崇佛,广造寺院、度众人为僧、抄写佛经、建造佛像等等,自认为功德无量,可达摩祖师却直言 “并无功德”。这一番对话,实则道出了功德的真正内涵。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如同梁武帝一般,对成功、功德有着片面的定义。不少人觉得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积累大量财富、获得众多荣誉,或者做了几件看似善良的好事,就是有功德、就是成功了。然而,从达摩祖师所传达的理念来看,这些不过是外在的表象,真正的功德源自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就像当下,有人热衷于参加各种慈善晚宴,在闪光灯下捐款,将善举更多地作为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内心却未必真正怀揣着对受助者的慈悲与关爱。还有些人在工作中拼命追求业绩,只为得到他人的夸赞和升职加薪,过程中充满了焦虑与功利心。而达摩祖师所倡导的,是抛开这些外在的形式和功利目的,像修行一样,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内心达到一种平和、澄澈的状态,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牵绊,用一颗充满智慧和慈悲的心去对待世间万物,这才是真正的 “功德” 所在呀。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这段修行经历,堪称艰难至极。在那狭小的山洞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的只有冰冷的石壁,还要忍受着蚊虫叮咬、四季寒暑,甚至豺狼虎豹的威胁等诸多困苦。但达摩祖师凭借着超强的毅力和对佛法坚定的信念,在这九年里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悟出了适合中原人的禅宗佛法,让禅宗得以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成长往往也是在困境中实现的。就像 “蜕皮效应” 所讲的那样,人的成长如同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蜕皮,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痛苦,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职场上的巨大压力,比如项目失败、被上司批评、面临失业风险等;也可能会遭遇感情上的挫折,像失恋、与家人朋友产生矛盾等。这些困境就如同达摩祖师面壁时遇到的艰难险阻,而我们只有像他一样,不逃避、不放弃,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心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把这些当作成长的推动力,才能打破思维的局限,实现自我的突破,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逐渐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人生各种难题的 “强者”。

电影里慧可法师为了求得达摩祖师的佛法真传,毅然决然地自断手臂,这份求法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令人震撼不已。他此前经历了诸多坎坷,出家后苦心钻研佛典、周游天下访高僧大德,却始终不能了悟生死,直到遇到达摩祖师,为表诚意,不惜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类比到现代社会,那些创业者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怀揣着梦想,踏上充满未知的创业之路,往往要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原本安稳舒适的生活。可能要日夜颠倒地工作,无暇顾及家人朋友,还要承受着资金链断裂、项目失败等巨大风险,甚至有时候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又比如那些运动员们,为了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他们日复一日地进行高强度训练,忍受着伤病的折磨,牺牲了自己娱乐休闲的时光,将青春奉献给了赛场。

可见,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就像慧可法师用断臂换来传承禅宗的机缘一样,我们想要在自己所追求的领域里取得成功,也需要有敢于付出、敢于牺牲的勇气和决心呀。

电影《达摩祖师》依据菩提达摩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它以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方式,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情节,为观众徐徐展开了禅宗发展的脉络。从达摩祖师身为印度南部国家三王子时的传奇遭遇说起,比如回宫途中遇刺、父王被冤魂所扰等情节,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波折的情境之中。而后续他出家修行,经历自修室的建立与摧毁、漫长等待后东渡中国等一系列事件,更是生动展现了达摩祖师为传播禅宗所经历的不易与坚持。

影片中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会面、点化神光和尚等情节,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依托,让我们看到了禅宗初入中国时,与本土文化、各方人物之间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它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画册,将那些久远且略显晦涩的禅宗历史故事,以影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去了解禅宗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华大地扎根、发展的,对于普及禅宗历史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便是它能够凭借简洁且充满禅意的台词对白,巧妙地把那些高深莫测的佛学哲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传达给观众。比如达摩祖师面对众人期待讲经,却不发一言随后称已讲完,实则是在告诉大家真正的佛法在心里而非经书文字中;还有寺院僧人对莲花和淤泥看法不一,而达摩祖师提出淤泥也有可取之处,体现出众生平等的禅学道理;以及达摩祖师用瓦摩擦桌子发出噪声来修佛,借此点明悟道关键在于心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等情节。

这些场景和台词抛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说教,借助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就算是不太了解禅宗文化的普通观众,也能从中窥探到禅宗哲理的奥秘,体会到禅宗文化蕴含的智慧与魅力。如此一来,更有助于禅宗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吸引更多人深入探究禅宗那深邃的世界。

来源:子游他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