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0岁的张玉立,退休前是文工团的小提琴手。自2013年起,张玉立开始为深山里的孩子义务教授小提琴。他说,“把音乐送进大山,让琴声回荡在山间,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守望”
大山深处 琴声悠扬(主题)
人民日报记者 邵玉姿
早上6点多,张玉立(见图中,受访者供图)就从家里出发,驱车60公里,抵达了河北邢台的西部山区。
“持琴!”清晨8点,悠扬的琴声准时响起,打破大山深处的寂静。背靠大山、面临河流的广场上,张玉立正带着10余个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谱、拉着小提琴。
今年70岁的张玉立,退休前是文工团的小提琴手。自2013年起,张玉立开始为深山里的孩子义务教授小提琴。他说,“把音乐送进大山,让琴声回荡在山间,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送教上山”,始于一个偶然的契机。2012年秋天,张玉立和同在乐团的几个朋友一起到位于邢台市冀家村乡的云梦山登山游玩。秋日山景迷人,几人触景生情,便即兴演奏起来。悦耳的琴声吸引了许多当地孩子。
“这是什么琴?这么好听!”不少孩子发出疑问,他们好奇的眼神让张玉立久久不能忘怀。从云梦山回来的第二天,他便拿上自己的相关证书,前往相关部门了解山区音乐教育情况,并主动提出“去山区支教”。由此,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冀家村完全小学成了他音乐支教的“首站”。
“当我拨响四根琴弦,清亮的乐声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连发出‘哇’的惊呼声……”第一堂课的场景张玉立印象尤为深刻,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触摸小提琴,这让张玉立更坚定了“把琴声送进大山”的决心。
教学渐渐步入正轨后,张玉立还将支教的范围扩大到其他4个同样偏僻的乡镇。山路崎岖,往返山间,张玉立乐此不疲。“‘把琴声送进大山’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还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张玉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挑选对小提琴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成立小提琴班,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门训练。
2013年3月,第一批“小提琴生”招了24人。教学时,孩子们水平参差不齐,张玉立就耐着性子手把手教、一对一指导。年龄最大的学生张明锟在张玉立的陪伴下,坚持锻炼柔韧性,克服因为训练起步晚,在持弓时柔韧性差的难题。后来,她成功考入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凭借小提琴走出了大山。
年龄最小的“小提琴生”张明玉,2024年已升入一所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张玉立在她通过小提琴演奏8级考试后,曾从上海购置了一把专业小提琴送给她,鼓励她坚持音乐梦想。“带动更多的孩子热爱小提琴”,也成了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目标。
坚持“送教上山”12年,张玉立招录了共计11批400余名“小提琴生”。其中有20多名学生考取小提琴演奏10级证书,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有8名学生因音乐特长被高中录取。
2024年8月,在邢台清风楼广场举办的一场“彩色周末”文化惠民活动中,一曲小提琴集体演奏让众人眼前一亮,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小提琴乐队。
2016年开始,张玉立主动找到相关部门,带着艺术团一起参加乡镇的文艺汇演。一场场演出增强了孩子们的信心,也打响了艺术团的名气。“以前是我们四处找舞台,现在是舞台直接‘找上门’。”张玉立说,如今,艺术团也从大山中走了出来,有了更多机会参与省级、市级活动,未来还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随着年龄的增长,2023年下半年起,在医生的建议下,张玉立开始减少往返山区授课的次数。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练琴,他在家附近自费租了一间小平房,改造成孩子们练琴上课的教室。
“以前是张老师上山教,现在轮到我们下山学。”在家长的支持下,小提琴班的孩子们坚持利用周末的时间,相约着一起乘车来到小平房里练琴学习。
“我和孩子们约定好了,只要他们想继续学,我就继续教。”张玉立说。
张玉立不进山区的日子里,孩子们也坚持自主练习。夜幕降临,山间总会响起悠扬的小提琴声。12年前,张玉立把琴声送进大山;12年后,孩子们“踏着”琴声走出大山……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