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从不对外售票,观众都哪里来的,为何还有人能连坐20年前排?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1-06 22:47 2

摘要:从1956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坐在前排圆桌的观众就是“名家云集”。

文|大吉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怎么去春晚现场当观众?

距离新一年的除夕就剩一个月了。

春晚彩排现如今已经提上日程。

除了参演嘉宾,还令观众好奇的就是这件事了。

毕竟春晚从不对外售票,那台下的观众又是从何而来?

其实这背后有一套独特的观众邀请机制。

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春晚现场观众”的秘密。

1、观众邀请机制

每年春晚通常可以看做是“年终大考”。

就像我们每年春节回家免不了被问这一年混的怎么样。

春晚对全国观众来说也是如此。

它代表的是国家管理层面和各个行业的风貌。

工作一年了,人民欢聚一堂要交考卷了。

那必然会挑工人、学生、公务员、科研家、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代表来。

目的就是要确保观众来自不同身份、不同背景。

这样春晚才能意义重大,才是每年无可撼动的全国性节目。

他们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时刻。

使其真正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年夜饭。

当然,也不是随便一个代表人物就能过来做观众的。

就像宴席要反复确认被邀请人再发请柬一样。

春晚观众名单是需要多次确定的。

春晚组委会需要考察的东西包括:

职业、年龄、地域、甚至还需要政审。

年龄太小或太大都不行。

地方太远也不合适,不好让人为了春晚来回折腾几天跟家人分开。

另外政审也是为了防止有“特殊身份”的人在全球瞩目的这一天趁机“闹事”。

毕竟现场观众除了“看”以外,还要“领笑”和“鼓掌”。

了解春晚的邀请机制后,就要了解观众席的分区。

因为春晚的每一个位置都大有考究。

坐得越往前,来头便越大。

2、前排圆桌观众

从1956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坐在前排圆桌的观众就是“名家云集”。

文学界来了老舍、巴金、郭沫若、周立波等。

放到现在那就相当于春晚台下坐着金庸、琼瑶、莫言、余华、刘震云这些人了。

工商界当时甚至连国家副主xi荣毅仁都亲临了。

除此之外还有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郭林爽等人作为杰出代表出席。

艺术界当时请来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白羊、赵丹、张瑞芳等人。

相比这些,科学界请来的人更是泰山北斗。

当时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原子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等人都到了现场。

(钱学森)

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功臣也坐在其中。

请来了当时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一等功臣宋宗周、柏文品、孔祥意、张义山等人。

随着春晚的发展,前排观众目前大致组成也是这样。

但是“含金量”却是打了不少折扣。

现在坐前排圆桌的工商界代表,变成了春晚赞助商的品牌特使专座。

或者这一年做慈善、社会影响比较好的企业家。

英雄功臣当然也还存在,只不过从单一的军队功臣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民功臣。

比如去年的春晚,请来的都是这一年的平凡而又暖心的人物。

哈尔滨驻扎乡村为十里八村的养牛户解决问题的“龙兽医”。

青岛的“优秀社区民警”马怀龙。

农民诗人“田鼠大婶”裴爱民等等。

除此之外,前排的圆桌观众也多了一种:参演嘉宾。

就像当年刘谦在春晚表演互动魔术时,镜头扫到台下的观众可以看到坐着赵本山。

连续几年也都有相声演员岳云鹏和孙越的身影。

去年撒贝宁到台下互动,坐着脱口秀演员赵晓卉和徐志胜。

让参演嘉宾坐在前排,他们有表演经验 ,不惧镜头。

这样也能更好地跟主持人互动出节目效果,一举两得。

每年前排的圆桌观众都在变。

但总体能看到,是越来越大众化,接地气了。

在这些变化中有一个人却总是不变,稳坐了春晚前排快20年。

她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3、常年固定观众

这个稳坐春晚20年前排圆桌的观众,名叫靳羽西。

一头短发,一袭红衣服的造型,非常好辨认。

她能连续20年成为固定前排观众,这背后有文化、经济、时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

靳羽西在广西桂林出生,因为家境不错所以后来去美国留学。

1972年便移居到了纽约,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进出口贸易。

同时担任当地一家电台的中英文电视节目主持人。

正是这两份工作,让靳羽西认识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也发现了电视媒体隐藏的巨大能量。

于是投资制作了《看东方》这个系列节目。

目的就是向美国的观众来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习俗。

这也就是后来上海东方卫视的晨间节目《看东方》。

节目经费不足时,她自己拉投资。

这也从此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变成了商业化,可引入广告的模式。

我们国家成立35周年的庆典,美国电视台特地邀请她来主持介绍。

因为她的发言和解说生动有趣,准确介绍了建国前和建国以来的艰辛历史。

中国z府便特地邀请她制作了《世界各地》这个节目在央视播出。

后来深受欢迎的女性节目《半边天》也都是她提供创意和意见。

还有美国出现的其他数个介绍中国的电视节目也都是靳羽西制作主持。

可以说,靳羽西是当之无愧的中西方交流大使。

198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正式组织制作春晚。

靳羽西帮忙解决了资金不足、舞台技术、人脉资源等问题。

因为她长年活跃于国际社交舞台,与各界名人往来密切。

她为春晚牵线搭桥,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参与。

也是她帮忙引入了先进的舞台技术与创意理念。

对于春晚而言,靳羽西绝对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功成名就的靳羽西后来便创办了自己“羽西化妆品”品牌。

研发适合亚洲人皮肤颜色和脸型的化妆品。

那些年,很多春晚表演演员脸上的妆容也都是靳羽西在后台帮他们化的。

不仅如此,她还成立了“靳羽西教育基金会”。

以此来改善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的学生条件。

文化使者、时尚先锋、社交枢纽、慈善大使......

靳羽西这样的多重身份,绝对值得常年收到春晚邀请函。

坐在前排的她,如同春晚的社交大使。

在节目间隙,与国内外嘉宾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与艺术的深度交流。

也正因为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春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让春晚不再仅仅是一场国内的文艺盛会。

更是让春晚成了一种春节文化符号,成了海内外华人的羁绊。

如今我们看不到靳羽西在春晚的身影了。

她见证并参与了春晚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了过去春晚历史的一部分。

4、后排大众观众

除了前排的特殊观众,后排的大众观众身份也不简单。

他们通常是参与表演的演员家属。

自己孩子或伴侣在舞台上表演无法除夕团聚的。

春晚节目组便会邀请他们的家人前来现场观看。

除了团聚以外,也是为了一同共享这份荣耀,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

除了家属之外,还有剩下的就是春晚节目的工作人员。

要知道,春晚从筹备到搭建舞台再到彩排,最后顺利播出。

这背后的制作组成员有将近200人。

有些人会一直忙到春晚播出的前一刻,才能坐下来观看休息。

还有些人甚至要一直忙到节目播完收工。

因此,春晚就像他们的“孩子”。

为了他们的辛勤付出,看见他们的工作成果。

那么春晚通常会将他们留下来到现场观看这个成果。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彩排期间已经看过节目。

不愿意留下来观看想回家休息的,节目组也不会加以勉强。

会选择让他们的家属到现场观看晚会,也是对工作人员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特定组织推荐的观众。

通常是一些合作的地方文艺单位、学校、文化机构。

他们一部分在舞台上做群演。

为了表示感谢,春晚通常会给这些组织留出来一些观众名额。

这些组织会推荐一些热爱春晚、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来参加春晚。

他们经过筛选后,便有机会成为春晚观众。

这样可以确保现场观众的质量,也能保证现场气氛活跃。

结语

无论是前排的荣耀嘉宾,还是后排的平凡大众。

他们在春晚的现场共同见证着时代变迁,感受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那么今年春晚会有哪些人物坐在台下?

我们可以一起期待。

部分参考资料:

广州政协门户网站|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

上观新闻|收到春晚邀请函,“田鼠大婶”的日记更新了!

央视纪实|纪录片《1956年电影春晚》

来源:洲洲影视娱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