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疯”之后:一位心理咨询师眼中的李明德马天宇事件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1-06 21:26 2

摘要:谁能想到,2025年开年就那么“热闹”。这个周末轰轰烈烈,上了几十个热搜的李明德“大战”马天宇、《三人行》剧组以及娱乐圈众人的“大戏”,想要不关注很难。

谁能想到,2025年开年就那么“热闹”。这个周末轰轰烈烈,上了几十个热搜的李明德“大战”马天宇、《三人行》剧组以及娱乐圈众人的“大戏”,想要不关注很难。

马天宇加油好男儿选秀出道,是穷苦出身靠娱乐圈“翻身”的典型,娱乐圈这些年已经很少有这样的草根人物了。李明德是近年来在青春剧中有比较抢眼表现的青年演员,特别是把电视剧《鸣龙少年》沈耀这个有严重心理病态的高中生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从个人情感角度,这两个演员我都有各自欣赏的地方,所以看到他们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甚为惋惜。在“吃瓜”之后,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和大家谈谈以下几个问题,也希望当事人能从中有所启发。

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四点:

李明德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真的有心理问题?

马天宇以及剧组在应对李明德一事上有哪些不足?

如果李明德真的有心理问题,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他?

李明德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明德大战剧组和马天宇的过程中,矛头直指职场霸凌、资本等社会热议问题。这些话题都很重要,但是在讨论这些话题之前,有一个问题还是需要先做一个验证,那就是包括剧组在内,不少人对李明德精神状态的怀疑。

这一点当然是很重要的,不仅是李明德,我们每一个人出门在外,都需要有一个先验的判断力:
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正常,他说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如果不太正常,那说的内容可能就更值得打个问号。


作为心理工作者,一般来说,判断精神状态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语言、思维三个维度来做综合分析。与李明德能有当面对话的机会更好,不过幸好他这两天非常“活跃”,提供了大量的分析素材,我们就根据这些公开信息做一番判断:
1、行为。
剧组指李明德有两次砸东西、摔东西的行为,一次是在其家中,一次是在剧组的酒店中,而且两次间隔一个礼拜。对此,李明德没有予以否认。
我看到不少网友为其说话,认为一个人遭遇不好的事情,心情不佳,是会打砸东西的。


我必须否认这种解释。
很多人都会陷入情绪不好的状态,但绝大多数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至少不会有如此冲动的行为。有一部分人确实会有打砸的情况,但一般会叠加酒精等因素,是非清醒状态所为,另外这往往是偶发,不会在短时间内频发。
由此可见,李明德的冲动控制能力是有明显问题的,而这往往是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才会有的表现之一。
另一个行为问题,来自他在直播过程中,屡屡站起来,不是忙这个,就在忙那个,很难坐下来安定一会儿。

这种坐立不安,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行为外化的表现。


2、语言。
李明德在社交媒体的发言,“扫射”众人,似乎“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去谈谈,思维非常奔放,而且有很多“口号式”的语言,细究一下,其中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更多是一种情绪性的似是而非的表达。
这种语言风格,并非一个人在正常心理状态下在社交媒体发言会有的表现。


3、思维。
语言的背后,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体现。我仅举一例来说明。面对打砸物品,李明德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一个人性的小测验,而其他人没有通过……”。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说法“有趣”,然而细究一下,这是非常让人担心的:
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不会觉得打砸物品是什么“人性的测验”,那么这两者是怎么关联起来的呢?
在他心中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小测验”,还是随便说说,作为搪塞的理由?如果真的有,这就更让人担心了。
因为,这说明他有一个自己逻辑自洽,但是和周遭并不融入的幻想空间存在,而这也是一个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


综上,李明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他至少有躁狂倾向,但也不排除可能还有其他的问题。

与抑郁等一般心理问题不同,当心理问题演化到躁狂阶段,意味着可能会对身边人造成一定的伤害,这需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身边人需要留意避免为疾病所伤。


每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判断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常识,这不仅仅是为了你“吃瓜”这种娱乐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帮助你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如果对此类知识置若罔闻,对此类迹象缺乏基本判断的能力,那就意味着你在这个社会中,随时随地都会暴露在风险之中。


可惜的是,在李明德事件中,我看到不少网友恰恰就缺乏此类常识,而这恰恰是令人担忧的:吃瓜吃错事小,自己陷入险境事大。

如果你对李明德的言行,没有那么一刻产生过质疑,那我真的为你捏一把汗。


李明德有心理问题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可能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剧组和马天宇就没有被指摘的地方。


一是非专业人士,不宜用专业用词评论其他人的精神问题,特别是当事人自己否认的情况下。


事发后,马天宇专门发社交媒体,用比较开玩笑的口吻,规劝重视心理问题,其意思就是暗指李明德是有心理问题,所以才发这些言论。随后,他大概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一番回应,让他“翻车”。


这段话的问题出在哪里?


除了作为当事人,更应该聚焦别人对自己的指摘而非转向他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即便马天宇作为和他有日常接触的人,对其精神状态已经有觉察,也不宜以此指摘他人,毕竟你不是专业人士。

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上面对其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判断中,用词还是比较模糊,尽量避免直接作疾病判断,主要考虑是,一在当事人并不配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其外在表现做推测,谁敢100%判断这种推测就完全无误?二在我们不知道当事人对疾病本身接受程度的情况下,要避免当事人因为“病耻感”,将专业判断误认为是对其人身攻击,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此类现象。


所以,马天宇等人,作为非专业人士,作出过于肯定的指向,特别是当双方有矛盾的情形下,很容易被认为这不是在指出客观现实,而是因为双方有矛盾所以人身攻击对方。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要自己“妄加”评断性用词。

另外,也不要认为大众中没有明白人,把事情说出来,大家自然会做判断的。

二是面对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要将其排除在外的话,要慎之又慎,而非一纸解约书就以为能解除。


围观这一事件,我认为最主要的导火索是李明德被剧组解约让其恼羞成怒。站在剧组的角度,李明德有严重心理问题,很难与其合作,是他们解除的理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知道这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就有这样的觉悟:与其解约,并不会与其他人一样那么容易。


我看到不少律师评论,认为这本质是一个经济合同纠纷,也有媒体呼吁,不要让此类纠纷“网络升堂”,回归到纠纷调解。我想,这种看法都有点天真。因为,这是正常人解决问题的思维,不能套用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身上。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来说,这个解约可能会引爆其内心深渊中的很多“雷区”,很多过往的伤害和怨恨,还有一些我们都不知道的深层问题,可能因此被激发,然后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喷射出来。

李明德现在就是如此,最终喷射的对象,都不仅仅是一个剧组,一个马天宇,甚至是很多很多人身上。


因此,对此类人,与其中断关系,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一举动会诱发什么。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养着”,也就是不与其正面冲突。


有些职场新人会发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会有一些长期病号,他们也不是真的有什么严重的身体疾病,但是就是可以不用做什么具体工作也能拿钱,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公平”,或者猜测是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有一些职场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这些人更大的可能就是被“养着”,目的就是防止产生更大问题,因为一旦“发作”那时候就不是钱能解决的了。你可以用维稳来理解就明白了。


当然,剧组可能不太容易一直“养着”,很多企业也没有这样养人的成本。那么,还可以做的是“礼送”,即要以非常体面、非常周到的方式,让对方离开,一点都不能伤害其自尊。而现在剧组的一纸解约,还历数其“罪过”,事后诸葛一下会发现这一步走得太急躁了,还不如给他一个悠长的创作假期“软着陆”更稳妥。

从这个角度看,李明德事件这一“反面教材”可以列入2025年各级企事业单位员工关系处理教材,引以为戒。


三是无论如何,都要留下一定的工作证据。


剧组最大的败笔在于,并没有留下太多李明德有关问题的证据,缘由是“也没想到会这样”。看到剧组导演是1998年出生,比李明德本人还小,这也可以理解,还是没有太多职场经验,不知道职场中留存“工作证据”的重要性。


很多事,往往各说各的,很难掰扯清楚谁才是对。最后还是要看证据,而其他人往往也是看证据来判断孰是孰非。你没有有力的证据,那么人们是更容易“站队”看起来的“弱者”的。


那怎么办?

自己要有证据意识。这方面,真得学学吴楚一。不要说出了问题,要及时留现场证据记录,即便没有出问题,也要有预防意识啊。


李明德如此明显的心理问题之下,依然有许多人支持他。


该如何理解这个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现实呢?


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李明德的控诉可能有水分,但是控诉的要点是直指当下现实的。

李明德具体事件的孰是孰非,我认为已经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特别是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他的判断力和现实检验力我们多少要打点问号。但是,他的控诉,依然是有价值的,那就是:


职场中,或者社会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
优秀的人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排挤、打压,乃至可能失去机会。


之所以那么多人蜂拥支持李明德,主要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在亲历这些,所以更能共情代表这个部分的李明德,而非那个病态的李明德。

他们说的“2025我要活成李明德这样”指的也是反抗强权压迫的那部分李明德,而非被疾病压迫的李明德。

至于这个部分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李明德,还是叫李德明,或者别的什么人,并不重要。


甚至,我们也需要做个合理推测:李明德或许并不是一踏入这个行当,就有这样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那么,这些年,他在这个行业经历了怎样的折磨,最后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自问我的文艺鉴赏水平不低,我认为李明德是有表演才华的。一个有表演才华的年轻人,屡屡得不到重视,没有恰如其分的表演机会,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长期处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环境中,会如何导致或者恶化其心理问题?

他此番的行为表现,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过去伤害的应激反应?

推而及之,在职场和社会中被打压、被无视、被蹂躏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他们中又有多少被“逼疯”了呢?


这是我们面对李明德事件的时候,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当然,板子显然不该打在与李明德只有几天接触的剧组和马天宇身上,他们即便有心,还来不及给李明德造成这么大的精神创伤呢。但是他们也需要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一下李明德,理解一部分公众的愤怒,否则很难找准解决问题的钥匙,事情也是很难收场的。


二是长期的“病耻化”教育导致的“无知之幕”。

有很多人把李明德当做英雄在崇拜,认为他说的都是对的,认为他很勇敢,不太会质疑他的话语可能也有疾病的味道,他的勇敢可能是疾病加持的结果。


而这种“不去质疑”,主要还是源于大众对一些典型精神和心理疾病缺乏基本常识,即是一种“无知之幕”。


那么,这种情况又是怎么导致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长期“病耻化”的教育,即认为这种疾病是可耻的,所以本能地抗拒、否认、害怕,从而一无所知。


在李明德事件中,李明德本人就和剧组导演自诉,自己有过严重的精神问题,但是靠自己自愈了。


我们知道,轻度的心理问题是有自愈可能的,但一旦达到“严重”程度,比如李明德现在这样,如果不靠药物和专业辅助,基本上没有自愈的可能。


所谓自愈,也就意味着,从来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医学诊治。那么又从何得知自己是好了,还是已经病得自己都搞不清处于什么状态呢?

而这部剧的剧组导演,其实很早就从别人那里收到消息,别人觉得不适合用李,但是自己还是“力排众议”,这何尝不是对心理问题缺乏基本认知,认为自己可以靠自己的感化、重用就“搞定”的结果呢?

而许多支持李明德的社会大众,何尝又会想到,自己支持的所谓“正义”,可能只是另一个人堂吉诃德式的“幻想”呢?


人是无法想象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的。


三是要警惕有人用“猎奇”言行在煽动流量。

李明德是演员,我就用影视作品规律来阐述: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没有什么看点的,只有那些“奇谭怪事”才能吸引到人。


社会中,谁比较容易有“奇谭怪事”?除了一些热点事件当事人,无疑是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而且后者只要病不好,还可以源源不断持续输出。


遗憾的是,流量经济下,有些人正在利用这一点煽动流量。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或者不怀疑当事人言论的可靠性,但是在“猎奇”心理驱使下,他们“视而不见”,反而推波助澜。


在李明德的直播中,有一个给他打赏不少钱的人,竟然连他的名字都叫错了。一个人连别人是谁都没搞清楚,就“捐”钱支持,是真的大善人,大正义家,有钱没地方花吗?


而直播打赏榜前列,有不少是一些“不知名品牌”号,借这样“泼天流量”来捞取大众的关注意图明显。


这场“大战”中的“支持”到底有多少真情实意,真说不好。

李明德该怎么办?

李明德自称,自己身后都是人,但是说实话,比起号称身后无人的马天宇和剧组,我现在最担心的还是李明德,因为他精神状态不佳,而实际上的支持又少得可怜。


一是在目前的处境下,他的心理问题更难被重视。


李明德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自愈的,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得到规范治疗,而不是工作,更不是去“大战”。

然而,舆论显然让他“骑虎难下”,甚至由于网上的所谓“支持”,让他更难把自己的言行是所谓的“正义”还是心理疾病下的反应区分开,他本人可能更愿意相信前者,而忽视即便“正义”的举动,也可能伴随心理疾病的可能。


这也是当下互联网时代,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应有重视的一个怪相,因为在网上,人们总能找到“同温层”,很容易抱团,相信自己所相信,坚定自己所坚定,从而延误诊治契机,在相互抱团中愈加严重。


二是困在心魔中出不来了。

心理疾病不断发展下去,最令人担心是自己的自知力不断失去,从而让心魔控制住了自己。

经典小说《山月记》,讲的就是一个人变成“虎”的故事:一个本来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公平,渐渐失魂落魄,最终演化成一只凶猛的“老虎”。


对李明德的担心,就担心他也困在自己的心魔中,走不出来,最后变成那只“老虎”。


遭遇各种不公平,不是他的过错,但是从这种不公平打压导致的郁闷心结中走出来,是他需要去面对的。

故事中的那个人,这样解剖自己从人变成“虎”的过程:


因为是自己的羞耻心作怪。

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是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不断滋长。

而这种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


这一段自我解剖,不仅适用于李明德,也适用许多与之类似处境的人。

三是过于撕裂、破坏性的人际关系让其孤木难支。

李明德看起来现在有很多支持者,但是所谓“民意”如流水,来得快,可能去的也快,何况其中很多人动机不明。

而另一方面,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与砸东西是一样,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恐怕也是破坏、撕裂的,因此,很难从真实关系中获得应有的支持。

也就是说,他身边待着的人,并不是真正对他好的人,而真正对他好的人,他可能已经断绝了联系。


李明德的真实内心,估计也是非常孤独和迷茫的吧。

李明德该怎么办?真的很难办,不过还是希望他能看到这些发自内心的话,从而做出对自己更好的决断。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以来,娱乐圈已经连续有两个比较知名的青年艺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而且都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这不仅是娱乐圈心理问题的外溢,也是青年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一个折射,值得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我们要关心艺人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希望因为艺人群体的高能见度,唤起更多人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而非仅仅在吃瓜,娱乐这种表层为止。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