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娆那么漂亮,被流放宁古塔,为何还能保住清白?原来是甄母?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1-02 11:45 1

摘要:世人皆知甄嬛传中玉娆被流放宁古塔一事,更知她后来平安归来,还风华正茂。但鲜有人知,在那苦寒之地,一个美貌如花的少女,为何能躲过重重危机,保住清白?更令人不解的是,甄母在这场劫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玉娆那么漂亮,被流放宁古塔,为何还能保住清白?原来是甄母?

世人皆知甄嬛传中玉娆被流放宁古塔一事,更知她后来平安归来,还风华正茂。但鲜有人知,在那苦寒之地,一个美貌如花的少女,为何能躲过重重危机,保住清白?更令人不解的是,甄母在这场劫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要说起这段往事,还得从乾隆四年说起。那一年,因着"莞莞类卿"一事,甄嬛一族被流放宁古塔。人们都说,宁古塔是个苦寒之地,寸草不生,去的人十个有九个活不过三年。可为何甄家不仅全家生还,连年仅十四岁的玉娆也能安然无恙?

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何在甄嬛入宫多年后,提起这段往事时还对皇上心怀感激?难道这其中另有隐情?

一、甄母与纯元之谜

乾隆四年春日,紫禁城内一场意外的相遇,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转折。

那日,甄母进宫探望甄嬛,本想着避开皇上例行视朝的时辰。谁知皇上临时改了路线,在长廊转角处与匆忙躲避的甄母擦肩而过。那一刻,春日的暖阳正好洒在甄母侧脸,恍惚间,仿佛二十年前的纯元又站在了御花园里。

"皇上,老奴该死!"太监总管李德全见状,连忙跪地请罪。

皇上却定在原地,许久不语。直到甄母深深叩首后离去,他才轻声问道:"方才那是甄家夫人?"

"回皇上,正是甄家夫人。"李德全小心应道。

"竟是这般相像..."皇上负手而立,望着甄母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宫中各处。有老人说,甄母年轻时曾与纯元皇后同在江南女学读书。那时的她们,一个是江南望族之女,一个是满族贵女,竟生得几分相似。只是造化弄人,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纯元入宫后,甄母便随夫家定居绍兴。直到多年后甄嬛入宫,母女二人相隔多年才得以重逢。宫中老人都说,第一次见到甄嬛时,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纯元皇后。

这份相似,不仅在容貌上。甄母与纯元皇后都精通诗词歌赋,善解人意,举止端庄。这让皇上在看到甄母的那一刻,内心翻涌起无限往事。

据宫中老太监回忆,那日之后,皇上常常独自一人在御花园的美人靠徘徊。那里是当年纯元最爱赏花的地方。偶尔,他会停下脚步,望着园中盛开的牡丹,似乎又想起了什么。

就在甄母那次进宫后不久,宫中突然多了一道密旨。虽然内容无人知晓,但从那以后,甄家流放途中的押解官却换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最后,竟都成了会说江南话的披甲人。

有御前太监说,曾在夜深人静时,看见皇上在御书房长叹:"你们母女,都是这般让朕放心不下啊..."

这番话,道出了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或许就是甄家后来能在宁古塔平安度日的关键所在。

那么,甄母又是如何在这场浩劫中,以自己的智慧保全家人的呢?这还要从他们踏上流放之路的那一天说起...

二、宁古塔求生记

乾隆四年八月初八,甄家一行人踏上了前往宁古塔的漫漫长路。启程那天,甄父早早地召集全家人到书房,将几个布包分给每个人。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几套破旧的粗布衣裳和一些江南常用的药材。

"这是为父托人打听到的,宁古塔那边最缺的就是这些。"甄父将一个特制的皮囊递给玉娆,"这里装的是江南的蚕丝,到了那边能换不少东西。"

令人意外的是,甄父竟在出发前将玉娆的一头秀发剪短,又给她穿上了一身粗布短打,活脱脱一个机灵的小厮模样。这一手,连押解的披甲人都没认出玉娆的真实身份。

一路上,甄母总是让玉娆跟在身边,教她说东北话。那些披甲人见玉娆是个"小厮",也就没太在意。到了休息的地方,玉娆就和其他仆役一起干活,渐渐地,竟也学会了不少粗活。

队伍走到半路,一个意外的插曲让甄家的处境有了转机。一天夜里,披甲人首领突然发起高烧,寻常药物都不管用。这时候,甄母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包江南特制的退热药,三剂下去,那位首领的病就好了大半。

从那以后,押解的队伍对甄家的态度明显好转。甄母更是借机教会了玉娆制药的手艺,这成了日后在宁古塔谋生的一个重要技能。

到了宁古塔,比预想的还要艰难。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连呼吸都是痛的。但甄家早有准备,甄父带来的棉布和药材在当地非常抢手,很快就换到了御寒的皮袄和粮食。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自称"老王"的披甲人时常来照看他们。每逢风雪大的日子,他都会提前送来柴火和口粮。甄母瞧出这位老王说的是京城官话,想必是专门被派来的。

日子虽苦,但甄家却活得比其他流放之人体面得多。玉娆装扮成小厮的计策也起了大用,无人知晓她的真实身份,自然也就免去了不少危险。

渐渐地,当地人发现这家流放户不一般。他们不但懂得制药,还会种植江南的蔬菜,连披甲人都要来讨要药品。特别是玉娆,那一手江南针线活,让不少披甲人的家眷都抢着来找她修补衣物。

就这样,甄家在宁古塔的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有了立足之地。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甄父临行前的精心准备和甄母的智慧周旋。不过,谁也没想到,在这背后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暗中相助...

三、皇上的秘密保护令

宁古塔驻防的一位老总管后来透露,在甄家抵达宁古塔前夕,驻防衙门收到了一道特别的密旨。这道密旨虽然盖着朱印,却没有经过内阁和军机处,而是由御前太监李德全亲自送达。

"这道密旨送来时,连递送的方式都与往常不同。"那位老总管说,"通常密旨都是由八百里加急的骑士送达,可这次却是由几个会说江南话的锦衣卫护送,一路走走停停,比甄家还要早到三天。"

密旨的内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字字都透着不同寻常。其中特别提到要妥善安置流放人犯,尤其是照看好女眷。这在宁古塔的流放历史上可是头一遭。

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几个送密旨的锦衣卫竟然留了下来,化装成披甲人混在看守队伍中。其中就有那个时常照看甄家的"老王"。

这些变化很快就传到了果郡王耳中。这位在东北颇有势力的王爷恍然大悟,难怪近来宫里对宁古塔的关注格外频繁。

据说有一次,果郡王进京述职,皇上还特意问起宁古塔的情况。当时李德全就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皇上只说了一句:"甄府上下,都还安好吧?"

果郡王心领神会,回京后立即派了几个心腹前往宁古塔。这些人不声不响地在甄家周围安插了暗线,专门负责打探消息,遇到危险就及时施以援手。

就这样,一张无形的保护网悄然张开。披甲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那个"老王"和他的几个手下始终守在甄家附近。每逢年节,他们还会给甄家送去一些南方的物件,说是从商人手中换来的。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宁古塔城内瘟疫肆虐。其他流放之所死伤无数,唯独甄家所在的院落平安无事。原来是那个"老王"提前在甄家院墙外点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艾草,又暗中调来军医给附近的居民看病。

这些巧合背后的玄机,直到多年后才被一位老太监道破。那年腊月,皇上在御书房翻阅奏折,看到宁古塔的例行报告,突然问道:"可还记得朕让你送去的那道密旨?"

李德全答道:"老奴记得。那道密旨是皇上在美人靠看完牡丹后,连夜拟的。"

"那就好。"皇上放下朱笔,"近来可有他们的消息?"

"回皇上,一切都安好。老王前几日来报,说甄府小姐在当地已经站稳脚跟,还开了个小药铺,专门制些江南的药丸。"

皇上点点头,又问:"可还有人认出她是女子?"

"这倒没有。甄夫人将她教导得很好,举手投足都像个小伙计。"

皇上没再说什么,只是吩咐道:"让老王继续留意着。对了,明年开春,多送些江南的药材过去..."

这段对话,揭开了当年那道密旨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个秘密,直到甄嬛重回深宫,才渐渐浮出水面...

四、甄母的智慧抉择

甄家在宁古塔的第一个冬天,便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在这苦寒之地,甄母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生存智慧。

"要在宁古塔活下去,光靠朝廷的接济是不够的。"一天夜里,甄母将全家召集在一起,"咱们得学会和这里的人打交道。"

从那天起,甄家的生存之道便悄然改变。甄母首先教会玉娆说东北话,要她学会当地人的称谓方式。不许用"姑娘""小姐"这样的江南称呼,改用"大哥""大姐"。每天早上,甄母都让玉娆去巡视药铺,跟当地人套近乎。

一来二去,附近的百姓发现这家南方人很好相处。特别是那个机灵的"小伙计",不但会说东北话,还经常送些自制的江南糕点给左邻右舍。渐渐地,甄家的药铺成了街坊们聊天的好去处。

但甄母最大的智慧,还在于她对玉娆的教导。有一天,披甲人的女眷来铺子里买药,看见玉娆在煎药,笑道:"这小子的手还真巧,跟个姑娘似的。"

玉娆立即装出一副粗鲁相:"大姐说笑了,俺一个糙老爷们,哪里像姑娘了?"说着还故意咳嗽两声,把嗓子压得低沉。

这一幕被甄母看在眼里。当晚,她便教导玉娆:"在宁古塔,越是危险的时候,越要表现得粗犷一些。"

后来,每当有陌生人来铺子,玉娆就会故意弄脏衣服,把头发揉得蓬乱,有时还要挑着重担在街上走上几圈。渐渐地,街坊们都习惯了这个"江南小伙计"的形象。

甄母的智慧还体现在与当地百姓的互助上。那年冬天,一位老妇人的孙子得了重病,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甄母不但免费给药,还让玉娆每天送粥过去。这件事很快在坊间传开,甄家的名声越发好起来。

更妙的是,甄母懂得借势而为。当地官员的夫人得知甄家会制作江南补品,便让人来买。甄母非但不收银子,还特意调制了一些养生茶送去。这一手,让甄家在官府那边也有了说话的人。

就连那个神秘的"老王"也说:"甄夫人真是个明白人,这般做派,在宁古塔能保全一家老小。"

到了第二年春天,甄家的日子渐渐好转。药铺的生意兴隆,街坊们都亲切地称呼甄母为"大姐",玉娆则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郎中"。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江南药铺背后,还藏着一位身份特殊的夫人和她美若天仙的女儿。

甄母的这些智慧抉择,为日后甄家平安回京埋下了伏笔。而她最后一个谋划,更是直接影响了皇上的态度...

五、平安归来背后的真相

乾隆六年春,一封来自宁古塔的奏折摆在了御案上。奏折中提到,流放在宁古塔的甄家不但安分守己,还在瘟疫期间救治了不少百姓。特别是那个年轻的"小郎中",用江南的药方治好了很多人。

这份奏折是果郡王亲自递上来的。他在奏折中特意提到:"甄家在逆境中仍心系百姓,实在难得。"

当天晚上,皇上在御书房久久未眠。李德全送来热茶时,听见皇上轻声说道:"江南的药方,倒是让朕想起了一件事。"

原来二十年前,纯元皇后曾经用一副江南偏方,治好了太后的顽疾。那个方子,正是出自甄母之手。只是这件事,皇上一直未对外人提起。

第二天早朝,皇上破天荒地问起了宁古塔的情况。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甄家在当地颇有善名。有位老臣甚至说:"此事证明甄远道或许另有隐情。"

就在这时,御前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宁古塔发现了一封当年鄂敏陷害甄远道的密信。这封信是"老王"在整理档案时发现的,上面清楚记载了鄂敏如何设计陷害甄家。

这个发现给了皇上一个台阶。当天下午,一道特赦令便发向宁古塔。特赦令中说,念在甄家在流放期间表现良好,特准其返京。

消息传到宁古塔时,街坊们都来为甄家送行。那些曾经得过甄家相助的百姓,纷纷送来自家种的粮食和土特产。就连披甲人的家眷也来道别,还特意送了几件厚实的皮袄给玉娆。

临行前,"老王"悄悄告诉甄母:"夫人放心,一路上都有人暗中护送。"甄母听后,向着京城的方向深深一拜。

归程比来时顺利得多。一路上,驿站早已备好马车和食宿。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会提前等候,显然是接到了朝廷的特别吩咐。

进京那天,竟然飘起了淅沅沅的小雨。甄家的马车刚到城门,就见一队锦衣卫迎了上来。为首的正是当年送密旨的那位将军,他取出一道圣旨,当场宣读了甄远道官复原职的诏令。

后来有人问起甄家为何能平安归来,甄母始终未曾提起那道密旨和暗中相助之事。她只说:"是皇上开恩。"倒是玉娆,每每提起宁古塔的日子,总会说起那个常来照看他们的"老王"。

多年后,当甄嬛重回深宫,才从皇上口中得知那段往事的真相。原来一切早有安排,只是谁也没想到,这背后竟还藏着一段二十年前的旧缘。

来源:幽默漂流瓶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