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为何只会出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1-06 11:41 2

摘要:王茉莉在上海的小学,去写一篇作文,记一次旅行,因为没有国外的经历而感到羞愧、不合群;而在云南的华坪县,因为观念、贫穷以及惯习的影响,女孩的人生选择曾一度只有结婚生子。

当我看完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之后,有一个巨大的割裂,在我的脑海中回转:

王茉莉在上海的小学,去写一篇作文,记一次旅行,因为没有国外的经历而感到羞愧、不合群;而在云南的华坪县,因为观念、贫穷以及惯习的影响,女孩的人生选择曾一度只有结婚生子。

正是因为张桂梅校长发起了免费女子高中,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让一批批女孩走出大山……可以说,在我国比较落后贫困的地方,一个女性命运的转折,需要社会的共同托举,才能完成。

而这份托举还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有张桂梅校长这样的人,更需要有关注女性权益,理解到女性受教育能够对家庭、对地方经济、对于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意识。

但在王茉莉这里,教育对她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融入社会、理解家人、看见自己的对话。她的生命历程从一开始就与山里的孩子,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正因如此,在电影《好东西》讲月经羞耻,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传递;可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里,张老师给宁华讲月经,是做卫生知识科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张力?而这,正是这篇文章想要去表达的主题:电影《好东西》为什么只会出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理想只建立在现实素材的丰富之上,而童话不过是理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01 城市叙事的美好 是在乡村原有秩序的对比下凸显的

在走进乡村那一篇当中,我们有探讨过乡和农的区别:乡,往往意味着他们是可以跳出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有一定话语权、影响力,乃至于说可以去有意识的、能动地改变世界的人;而农,常常是适应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规划和融入的人,土地耕作成为重要的标识。

当我们今天在聊乡村振兴,而非农村振兴时,就意味着:未来乡村一定不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农耕生活,在离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语境之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可能性?

这是今天乡村CEO、乡村运营正在考虑和探索的道路。而放置到城市叙事当中,大城市和小城市也存在区别。

作为我国超特大城市的上海,它有自己独特的海派文化,有网红街区,也有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标识和体量。这里人很多,故事也很多,由此而生长的影视叙事进一步造就了人们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

如果说电视剧《繁花》讲述的是上个世纪的上海,是老上海的味道,那么电影《好东西》谈论的就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上海:

这里的人们普遍开放且自由,对于新兴事物的接纳程度还挺高,LGBT群体也能理解,可人们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女性的处境。

因为你是妈妈,因为你是一个女性,所以你很多的需求就是不应该被呈现和放大的……这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看是在非常新潮和疯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其实我们离真正的母题(击碎父权逻辑)从未远去,甚至于说我们不曾接近它的核心地带。

当王铁梅写下单亲妈妈的稿子后,她或许想过会遭受议论和他人的批判,但在真实和虚假之间,她选择了前者。

这是她出于一名调查记者从业背景的尊重,更是对自我诚实、对生活坦诚的人生态度。即使她已经足够努力去平衡且有勇气直面,即使身处于这座人海茫茫的上海大都市、拥有夹缝生存的能力,她依旧会迎来母职、荡妇羞耻的质疑和批驳。

这份矛盾与割裂,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了,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去拼接新的可能性的过程当中,那份既新又旧的部分。

新的地方是在上海,的确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能够有更多的体察和谅解,这是这座大都市给得起的人文关怀与城市浪漫;旧的地方在于,即使它在试图打碎并重建新的游戏规则,但它依旧没有打碎那份男权凝视的视野和感知。

正是这份新旧交织之下,我才会被电影提出的那句话所感动,“能让你快乐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在是与非面前,在对与错之间,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绝对意义上的黑白之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以为正确或者自以为错误之间徘徊、游离且不安,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正因如此,脱口秀演员杨笠的那句,“你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才振聋发聩。为什么男生就天然可以拥有那份自信、果敢和确信,即使他们没有拥有什么东西,但是他们就是可以做到理不直气也壮。这份底气到底源于何处?

在大城市里,看得或许没那么清晰,但是回归到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的偏远山村,一切都有了答案:

谷雨的爸爸是一个酒鬼,他不想着自己好好努力,把孩子拉扯大,而是寄希望于说让女儿去养儿子。他的理由非常之简单:就应该这样,你就应该给我去养儿子。你要读书,关我什么事?你打工也好,嫁人也罢,只要供养家庭就成。

哪怕是张校长为了避免谷雨嫁人,给了他三万块钱的承诺,让谷雨回到学校去读书。结果,遇到学校经营存在问题,一个月没有给他打账,他就跑到学校去闹。他不在乎面子,也不在乎自己女儿未来的人生,他只在乎自己的儿子有没有好好的长大,在乎他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够正常的运转……

这种思维的底色便是,女性的诉求和意愿是不重要的,女性生来就是附庸品,这就是她们的命。这在谷雨爸爸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于谷雨爸爸,蔡桂枝的爸爸更为复杂。他对妻子家暴,可对自己女儿还是很疼爱的,愿意让她上学、只是无奈于生活窘迫。这份不同,既有女性从父、从夫、从子不同境遇下所经历的性别规训差异,更存在个体观念的影响。

而把眼光放到城市里面,即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存在,也不会如此强烈。原因自然是新旧观念更迭中,新的多了些,旧的自然慢慢往下沉了。

可在落后偏远的地方,新事物是很少的,新的观念也是很难被引进的,那旧的思考方式和生活叙事便一次又一次的轮转。

而这份轮转在华坪女高的展现上,是谷雨提着行李去上大学,而另一位同龄人因为被骂克死丈夫疯了,坐在高处看着谷雨远去的背影,重复呢喃,不是我害死他的,不是我害死他的……

这或许就是城市叙事,在我们眼里格外美好的原因吧。当你不断遭受到你所经受的知识、传统和观念,在原有的乡村叙事当中冲击、破碎,乃至于无能为力的时刻,你会发现,城市好像真的挺好的。

虽然城市有它的不足,具体、此刻与附近的消失,自我压缩、精神自我的放逐,但相比于旧观念向下拉的无力感,好像被压缩一点,也无所谓了。

即《好东西》这样的童话,只会出现在一二线城市,无法下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谓的尊严、体面,都是建立在温饱之上的。

当你试图去要求所谓的人文关怀,所谓的思考和探索之际,你已经站在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舞台之上。这是我国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道路的优势,却也带来了巨大的缺口:那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新旧观念交接,偶尔形成的冲突,在性别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02 有尊严地活着 自我实现的期待 与躺平摆烂的现状完美闭环

在城市叙事当中,有非常多的部分,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畅想。一如上文所描述的,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普罗大众奔向更好生活的过程。

那么,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当我们看到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表达出现后,我们会恍然:曾经我们以为只要进了城,就会有好的生活。但这样的“只要……就……”叙事已经逐步消解。

不是只要考上了大学以后,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不是只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规划人生,就不会成为烂尾娃;不是只要努力勤奋上进,升职加薪与美好生活就在未来向你招手。

市场环境在变,人们的需求在变,达成期待的路径也在随之变化。在此情形之下,劳动力市场的畸形(普遍双休实行不到位-劳动法的休息保障权就是这么难),与人们目前渴望有尊严的活着、自我实现的期待有了巨大的偏差。

由此,“全职儿女”、“青年养老院”等新概念一个个的涌现,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也逐渐从酒吧、夜店、KTV等消费场景,平移到逛公园、徒步、瑜伽等低消费/不消费场景。

这种止损,既是一种对未来不可实现的画饼的抗拒,追求确定的当下;又是一种对可见回报和生活方式理解多元的出口寻找,是降低风险的止损。而最终的导向便是躺平,年轻人不敢消费,也不想消费。

这种错位在电影《好东西》当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都是家庭性质的:比如作为单亲妈妈的王铁梅,她选择搬家,就是因为失业半年,孩子要养,自己做调查记者的工作机会、理想未来也没了,需要忠诚于现实,开始被动转型做公众号的主编。

但邻居小叶和她的同事小马,就没啥担忧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全靠兴趣驱动做乐队。而很多年轻人能够躺平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婚恋观念的变化——那份“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愿景,成立一个家庭就意味着生活稳定,携手一生的承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还存在吗?

这是一个好的问题,也是当下人们对于婚姻、对于恋爱存在非常大游离的因素所在。换而言之,不仅仅是生养成本的持续推高,还在于人们对于现有的婚姻状态,恋爱交往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有了明显的差异。

在城镇化如此之高的今天,原子化社会已然形成,人们不再单纯依靠家庭、宗族等等外部的因素来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了相对独立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婚姻恋爱这事,对于个体来说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那在电影《好东西》当中,表现为“课间十分钟”,男欢女爱成为可以短暂的休整、停靠的港湾。但问题在于,课间十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多了。恋爱,这份需要长期提供注意力、关照以及维系成本的事情,吸引力还有多少?

尤其是在AI陪伴类工具越发完善的今天,一日男友、陪聊等购买性服务,都有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压缩获得成本。所以恋爱婚姻这事,它的独到之处到底在哪里?电影《好东西》其实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答案。

而这样的童话之所以只能出现在上海的原因是,只有在这样的大城市,你才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可能。一旦放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于乡村,独居生活的可能性是大打折扣的,乃至于说组建家庭的传统模式就是更适合的。

这种期许与现状的拉扯,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因为复杂的问题,从来无法通过单一维度(比如生育、就业等政策支持)去解决掉它。躺平摆烂、婚恋困惑的问题如是,性别问题更是。

03 结语:当我们畅谈城市叙事之后……

总的来说,从城市叙事来看:

一方面,得益于城市的便利性和秩序重建的可能性,人们得以独立生活、拥有生活方式多样探讨的机会,这种区别于以往农耕生活的想象,令城市叙事变得格外美好;

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以及新旧交换观念的拉扯、撕裂,也在一次次地提醒人们做好理想与现实的取舍,由此提供了温床,令“有尊严的活着、自我实现的期待”这样的高愿景,与躺平摆烂的现状实现完美闭环。

这或许是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城市还是那座城市,城市文化的内核却在不断的变化;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却有了完全不同的诠释。

我觉得这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你把电影《好东西》与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放在一起做对照理解时,这份张力会更明显。

同在中国,同在高考的制度之下,同在女性处境的境遇当中,我们却好像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着迥异的人生?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吗?是,却不完全是。

我想,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现在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这两部影片都足够幽默诙谐的表达了主题传递的精神:《好东西》足够童话,却也充满了希望;《山花烂漫时》足够现实,却也充满了理想。

或许,生活正是在一组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完美契合的词语当中,形成了精彩的华章。共勉。

来源:化橙Cen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