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丝若智又反智,这点和郭德纲老师相似,说他们若智,是指看上去挺精明,常常有异于常人的言语,让人误以为他们有一定的思想。事实上,他们胸无点墨,缺少见识,只是因为又坏又毒,恍若有智。
钢丝若智又反智,这点和郭德纲老师相似,说他们若智,是指看上去挺精明,常常有异于常人的言语,让人误以为他们有一定的思想。事实上,他们胸无点墨,缺少见识,只是因为又坏又毒,恍若有智。
区分这种人的方法,特别简单,就是看他们擅长干正事还是干坏事,正事干不明白,坏事一门灵,无师自通。能符合这个特点的人,就是若智人士。
郭德纲的相声就属于若智的范畴,正式宏大的场面,他的相声就上不了台,勉强上去,表现的也是不伦不类。
但是,在小园子,荤口黄哏,信马由缰,屎尿屁横流,郭德纲则表现的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这正是符合若智的特点:正道走不通,歪道一门灵。
为什么郭德纲老师的相声在正经场合不灵?这和他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嘴上叫的,公开说的师父,是侯耀文,但是,圈内外都知道这个师父只是个空头支票,只会怂恿郭德纲惹是生非,替自己咬人,本事却没教过。
可以说,侯耀文只是纵其恶,没能导其善,愧对师父的称号。
而郭德纲真正的授业老师天津名家杨志刚在教授他业务之余,更多的是关心他的生活和工作,对其道德人品的教导,力度也是不够。也属于典型的慈母多败儿的现实案例。
等郭德纲因为疏于管教而在单位犯下重大事故之后,杨志刚再来劝诫,不但没有让郭德纲幡然醒悟,反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其施加援手之后,落了个冷眼旁观,不管不问的反诬。
这些若智的人,面对善意的规劝,不但不领情,还要恶意反噬,文过饰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说他们具有若智且反智的双重性,是很贴切的。
按正常来说,像郭德纲当时的所做所为,杨志刚先生完全可以正式清门郭德纲。并且不会有人批驳杨志刚先生薄情寡义。如果当时这样做了,就没有以后那么多麻烦。
但是杨志刚先生为什么没清门,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因:
1.在相声圈还有比较重的师承门第观念的情况之下,清门等于断送了郭德纲的相声之路。这种不给生路的做法,作为亲老师还是于心不忍。
2.郭德纲当时还非常年轻,只有21岁,未来还有很多的可能性,不排除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可能,静观其变,也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包容与善意。
3.第三条原因是很多人没有重视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杨志刚,拥有红桥区文化馆馆长体制内身份的状况之下,不适合以师徒的关系公开相处,所以在单位之内郭德纲都是以先生称呼之。
同样,在清门的时候也并不方便大张旗鼓的广而告之。这为以后郭德纲肆意扭曲那段历史留下了可乘之机。尤其是,杨郭的师徒关系,就是因为当年为了避嫌而做的模糊处理,成了日后郭德纲跳门的借口。
从这三条没清门的理由来看,杨馆长还是很符合天津人做人做事的做派的,有情有义有觉悟,于公于私都照顾到了。
但是,作为师父,长者和前辈,对郭德纲的行径装聋作哑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有了师徒分别前,杨志刚对郭德纲的一个叮咛嘱托式的对话,这也是德云话术“是也不是”的真正前身。
杨志刚自述当时对郭德纲说:以后,你叫我师父也行,不叫我师父也行。
这句话的意思,第一个是郭德纲不在原单位,师徒关系就不用遮遮掩掩了,以前喊先生,现在可以改口叫师父,当然不改,还叫先生也行。
第二个是激励郭德纲:认自己这个师父,你就痛改前非,如果还偷偷摸摸不学好,就是违背师命,自绝师门。
这就相当于大门敞开,只为有缘人。就看郭德纲自己了,这完全就是劝善之举。
按照,当年文化领域的老人们的思想觉悟,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这叫治病救人,惩前毖后。可不像现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人,对徒弟百般刁难,任意榨取,特别爱摆师父的谱,杨志刚则随和的多。能把这份善良和包容看成迫害,不识好人心的人,说他们反智不冤枉吧?
从次以后,郭德纲北上求财,一开始打的就是白全福徒孙,杨志刚徒弟的旗号。这也说明,郭德纲是听明白了当时杨志刚先生的谈话的真意的。
而到2006年之前,杨郭师徒关系出现变故,都只是郭德纲单方面的作为,和杨志刚毫无关系。
拜师进体制,这应该是郭德纲在北京稍微站住脚以后的一个努力方向。
这必然会导致他对原来师承重新表述,同时也应该伴随着对杨志刚先生的污蔑和抹黑。以此为自己实质上的跳门寻找借口。
郭德纲第一个想拜的师父是李金斗,从李金斗后来披露出来的信息看,他是以和郭德纲同辈的理由推掉的,这个同辈用的就很有深意,一是说明,李金斗还是认为郭德纲的师承就是杨志刚,二是说明,郭德纲跳门的借口比较脏,李金斗不认可。
而侯耀文明明知道郭德纲师承的情况下,还主动收徒,就是看准郭德纲想攀高枝的心理,而自己正好可以借机拉他入伙,为自己所用。可以说,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名利交易,和师徒的感情无关,这也就能说明,侯耀文下葬,何以郭德纲会去喝喜酒了。
而郭德纲拜入侯门,杨志刚是并未阻拦的,这也兑现了临别赠言,郭德纲能有好的去处,他也是乐见其成,毕竟,自己的名气和侯耀文比,那确实是差距巨大。
事态到此,一切本来都是风平浪静的,郭德纲也随即进入快速崛起的通道。但是,郭德纲在跳门中对杨志刚的脏口,如果不坐实,自己拜师侯门就会一直名不正言不顺,在利欲熏心之下,郭德纲在博客发文对杨志刚个人展开抹黑造谣,试图利用人们对“主流”的不满,彻底污名化杨志刚,为自己打造受害者形象。这才引发2006年,杨志刚诉郭德纲诽谤案。
已经名声鹊起的郭德纲在面对媒体采访,解释自己和杨志刚师徒关系时,说出了那句知名的“是也不是”。
当时的视频现在随处可见,只要认知正常的人,就能发现郭德纲在采访中的表现是多么的若智。
按照郭德纲的说法,在1996年,也就是受采访前十年,范振钰到曲苑杂坛录节目,遇到杨志刚,范问杨,郭德纲是不是你徒弟,杨回答:是也不是。
首先,杨志刚没录制过曲苑杂坛,杨志刚也否认和范振钰在曲苑杂坛见过面。这个消息的来源就不靠谱。
其次,2006年的范振钰已经生活不能自理,没办法出来澄清真伪了。
郭德纲的这种说法可见是非常不可靠的。尤其是作为相声名家的范振钰,面对杨志刚的这种阴阳怪气的态度,不可能没有来言去语。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争几句。
而郭德纲的转述就此戛然而止,除了和他一样若智的钢丝,应该没人信吧!
接着看郭德纲让人喷饭的表演,他说自己听了范振钰的转述,心里很难过,于是内心就不认这个师父了。
能一边难过,一边把师父清了门的,郭德纲应该是全球首家。他徒弟不签卖身契就是欺师灭祖,他自己因为一句闲话,还是别人口传的,就把师父给开了,真不知道该遭多少雷劈,才对得起穷不怕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发现从头到尾都是郭德纲在自说自话,自导自演,那么这句德云话术不仅成不了郭德纲跳门的遮羞布,反而把一个急功近利,谎话连篇,肮脏下作的小人形象死死的钉在了相声历史的法标之上。
无论后人怎么写郭德纲的大传,跳门俩字是少不了的。是也不是,一个撒谎者的皇帝的新装,会永远穿下去。
来源:娱乐笑料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