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杨春霞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她因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扮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一角而一举成名,其深邃的眼神、坚定的步伐、激昂的唱腔,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在20世纪70年代,杨春霞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她因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扮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一角而一举成名,其深邃的眼神、坚定的步伐、激昂的唱腔,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杨春霞的祖籍在浙江宁波,1943年,她诞生于繁华的上海滩。11岁那年,她凭借出众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考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不久之后,训练班更名为上海戏曲学校,成为了她艺术生涯的起点。
一开始,杨春霞专攻昆曲旦角,跟随昆曲名角朱传茗、方传芸悉心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戏曲基础。1959年,戏曲学校开始重点培养京剧后备人才,而此时的杨春霞,不仅昆曲功底深厚,而且人长得亭亭玉立,各方面成绩都名列前茅,于是被选调去改学京剧,师从言慧珠、杨畹农两位大师,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艺术技艺。
1964年,年仅21岁的杨春霞随中国艺术团踏上了访问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六国的旅程。她主演的剧目《拾玉镯》在欧洲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从西欧六国巡回演出归来后,杨春霞依然在上海青年京剧团主演着一些传统剧目,用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观众。
后来,政策号召文艺团体排演一些现代戏,上海青年京剧团也积极响应,组织全团改编、排演现代戏。青年剧作者王树元同志的话剧《杜鹃山》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这部剧作以革命热情和传奇色彩,描绘了大革命失败后,一支自发揭竿起义的农民武装如何主动寻找党的领导,劫法场“抢”来一个共产党员,经历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受到锻炼和改造,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整个剧情结构脉络清楚,通俗易懂;戏剧动作的发展跌宕有致,曲折多变;语言也经过精心锤炼,听来鲜明生动、铿锵有力。可以说,《杜鹃山》是革命历史剧作中的一个新的收获,而杨春霞在其中的精彩演绎,更是让她的艺术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杜鹃山》里,那探索革命道路的深刻主题,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贯穿全剧,而乌豆这一中心人物,便是那引领河流前行的磐石。乌豆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和性格语言,那历经的风雨和斗争道路,也如同他身上的烙印,独一无二。
杨春霞踏入《杜鹃山》剧组时,这部戏还处于刚刚排练的阶段,而且被严格地保密着。为何要如此保密呢?原来,当时提出了三条意见:一是强调在八个“样板戏”之外再搞出来的戏剧作品,一定要达到“样板戏”的水平,甚至要精益求精;二是认为现在不急于公开演出,等到公开演出时,会更加引人注意,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三是担心如果急于拿出来演,发现不少需要修改的地方再改就不好了。因此,剧组在北京排练期间,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全体演职人员每天都吃住在团部,不准外出,更不准回家探亲。
杨春霞初到《杜鹃山》剧组,担纲扮演柯湘一角时,面前横亘着三大难题,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第一座大山,便是普通话不标准。她生长在上海,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过去演传统戏时,语言上尚能应付自如,但现代京剧却要求她必须讲好普通话。这普通话的关卡,对她而言,无疑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鸿沟。
第二座大山,是形象差距大。杨春霞过去主要饰演的是古代佳人,虽然也主演过几部现代戏,但旧形象的路子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她。如今,她要演的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共产党员,这要求她必须彻底颠覆过去的形象,重新塑造自己。
第三座大山,则是戏份过重。她虽演过许多主角,但哪部戏中的戏份也没有《杜鹃山》中这般沉重。从开场到结束,她每场都有大量的念白和唱腔,还有武生的舞蹈和武打动作,这对她的体力和演技都是极大的考验。
戏中柯湘的第一次出场,杨春霞与老艺术家小王桂卿一起,经过精心排练,充分运用舞蹈艺术手段,力求展现英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团丁们手端刺刀,以“二龙出水”的形式蹿出门口时,柯湘手戴铁镣,身穿白衣,昂首阔步走出祠堂。紧接着,她用一个侧身甩发、举拳的亮相动作,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目光,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为了贴合刑场这一特定环境,在舞蹈的设计上,他们打破了行当的界限,为柯湘选用了男角的一些程式动作,如“跨腿转身”、“双腿蹉步”、“捧链击匪”等,动作干脆利索,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鲜明,浑身散发着凛然正气。这一开场,便让观众耳目一新,深受震撼。
1974年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25周年的招待会。杨春霞作为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的特邀代表,出席了这场盛会。宴会开始后,杨春霞约上粤剧演员红线女,端着高脚杯,一同走到周恩来总理身旁,向总理敬酒。
周恩来总理慢慢转过身来,认出了她们,微笑着和她们碰杯。此刻,杨春霞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总理说,但由于难过,她只哽咽地说出了一句:“总理,我们太想念您了!”说罢,泪水夺眶而出。周恩来总理则用慈祥的笑容安慰着她,那笑容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房。
1979年底,那是一个冬日里洋溢着温暖与期待的时刻,杨春霞在北京人民剧场正式复出,披上了《望江亭》中谭记儿的华服,宛如一位从历史长河中走出的佳人,再次点亮了舞台的璀璨灯火。
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杨春霞以她那精湛的演技,将谭记儿的聪慧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朵接着一朵,绚烂夺目。每一次转身、每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此次演出,杨春霞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即便岁月流转,她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从未改变。
此后,杨春霞如同一位不老的传奇,继续活跃在舞台上,用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她依然扮相俊美,那妆容下的面容仿佛被时光轻轻抚摸,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更添了几分韵味。嗓音甜润如初,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滋润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演细腻入微,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饱含深情,让人沉醉其中。
特别可贵的是,杨春霞对待每一出剧目都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她深知,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她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角色,用灵魂去塑造每一个形象,始终保持着一颗创新的心,不断探索着艺术的无限可能。她重新出演了传统剧目《白蛇传》、《凤还巢》、《状元媒》、《霸王别姬》、《玉堂春》、《四郎探母》、《望江亭》、《宇宙锋》、《贩马记》、《游园惊梦》、《穆桂英挂帅》,每一出戏都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
然而,在众多剧目中,杨春霞对现代京剧《杜鹃山》情有独钟。那部戏,那个角色,仿佛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了她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演出场合,杨春霞都要唱起《杜鹃山》中的经典唱段,那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就仿佛带着她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杨春霞在晚年总结这部剧说:“《杜鹃山》的人物现在看来肯定是不行了,有些概念化,尤其是柯湘,明显感觉使劲太大,但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样板戏。说可以理解是因为这部戏出自那个特殊时代,柯湘这个人物今天之所以还能接受, 跟她在《杜鹃山》中以柔克刚的性格侧面有很大关系。在《杜鹃山》的几次戏剧冲突中,尤其是和雷刚及其他自卫队员的冲突中,柯湘作为冲突的直接对 象,她没有像对待毒蛇胆那样豪气冲天,也没有像对待温其久那样犀利冷峻,直击要害,而是不急不躁,不瘟不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