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观众当傻子的时代,过去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03 19:09 3

摘要:根据《2024腾讯娱乐白皮书》,今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仅395.4亿元,比去年整整少了28%。

2024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惨的一年。

根据《2024腾讯娱乐白皮书》,今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仅395.4亿元,比去年整整少了28%。

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市场,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而这一切,来得令人措手不及。

年初,贺岁档的《热辣滚烫》凭借34亿元票房,点燃了所有人的期待。

当时的影院人头攒动,电影投资人仿佛看到了春天。

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将是全年最后一次属于电影行业的狂欢。

接下来的档期,一个比一个冷清,观影人次暴跌3.6亿,几乎每个周末都让影院经理的心凉上几分。

而12月的平安夜,本该是影院人气最旺的时候,却让人心寒——这一天创下了近五年的最低票房纪录。

03

徐帆、陈乔恩和范伟主演的新片《回家的你》,在跨年夜全天仅售出4张票,日票房仅124元。

到底是观众变了,还是电影变了?

04

贵的电影票,廉价的电影梦

答案很简单:

电影票太贵了,电影却不好看了。

在一个普通家庭,动辄四五十块一张的电影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支出”。

一对情侣看场电影的花费,甚至超过一顿正经的晚餐。

05

在经济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观众不得不选择更“划算”的娱乐方式。

有人戏言:“一张电影票的钱,能买几杯奶茶,或者买两斤排骨。哪一个更实在,不是一眼能看出来吗?”

可如果贵的票价换来的是惊喜,观众还是愿意买单。

问题是,近年来的电影质量却一再下滑。

那些曾经让人看到希望的佳作——比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似乎成了遥远的记忆。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批“骗钱电影”,靠明星阵容、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套路满满的卖点把观众骗进影院,却在灯光亮起时让人无比后悔。

“高票价+低质量”的组合,不仅刺伤了观众的钱包,更让人感到被欺骗的愤怒。

一次次被消费的观众信任

让人更气愤的,是那些看不到的“潜规则”。

偷票房、刷高评分、买热搜,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次了。

一部电影上映前,各种营销铺天盖地,什么“封神”“年度最佳”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等观众带着满腔期待走进影院,发现全是套路。

这样的失望,谁愿意再经历第二次?

还有那些过度消费情绪的影片,早已让观众疲倦不堪。

去年的《消失的她》大获成功后,今年类似的“打拳电影”接连涌现。

影片不是以议题为核心,而是赤裸裸地利用观众的敏感情绪制造争议。

这样电影,偶尔一次可以吸引眼球,但频繁使用这样的套路,注定会耗尽观众的耐心。

你问观众怎么了?

他们只是越来越清醒了。

电影的“味道”去哪了?

有人说,现在的电影院,就像一家不负责任的餐馆:

端上来的菜越来越贵,却越来越难吃。

电影本是讲故事的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但如今,它成了一个满是泡沫的舞台——明星、流量、热搜、奖项,仿佛所有东西都可以包装,唯独观众的情感被抛在一旁。

有人回忆起小时候的电影。

那时的影院没有那么豪华,座椅也没有现在这么舒服,但电影里有故事、有情感,有足够让人记住的东西。

即便几十年过去,那个曾经在荧幕上流泪欢笑的自己,依然历历在目。

而今天的电影,却变成了一场自娱自乐的狂欢。

制作者似乎忘了,真正好的电影,不是让人眼花缭乱,而是让人看完之后,会在心里记住一段故事,甚至因此重新思考生活。

13

电影人,别让观众流失得太远

电影是情绪消费,观众是情感动物。

一次次被欺骗、被消费,观众失望透顶、转身离开,或许只需要一两年时间。

但如果行业想重新赢回信任,可能需要整整十年。

曾经,中国电影靠《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让人看到了一种希望:原来我们也可以拍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佳作。

但希望太短,套路太长。

观众不是不爱电影了,他们只是对当下的电影不再抱有期待。

最重要的是,别把观众当傻子。

来源:我是半耳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