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华语十佳!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03 01:50 4

摘要:前几年市场火热,但佳片寥寥,我们年年十佳凑不到10部,不得不空缺。但今年反过来了,市场冷清,但佳片不少,仅一份初选名单,我们就列进了24部,最后的十佳名单不但不再空缺,相反还有了点竞争激烈的意思。

今年十佳的开头要写什么,我其实想了很久,因为太矛盾了。

前几年市场火热,但佳片寥寥,我们年年十佳凑不到10部,不得不空缺。但今年反过来了,市场冷清,但佳片不少,仅一份初选名单,我们就列进了24部,最后的十佳名单不但不再空缺,相反还有了点竞争激烈的意思。

这当然是好事情,我们今年也因此头一次决定,把往年不公开的初选大名单和这份十佳榜单一起公布,也算次级的“无冕表彰”。在寒冬里,这些电影是我们眼里中国电影还值得相信的最大理由。

但也有一些坏消息,这是头一次十佳名单里没有工业大片,甚至十佳没有一部是10亿以上的商业类型片,二十多部的大名单里也仅有一部达到这个数字。

这或许也是今年和往年票房和影片质量倒置的一个原因——影片的供应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大片退场,重要档期商业大作接连失利,而优质的小片迅速入场救火,成就了佳作爆满,只是对于市场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我们当然希望电影能够继续成为很多人的避难所,对于中国电影,我们作为评论者能做的不多,只是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为观众指路,提供参考。

毕竟,要维护中国观众的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大家隔绝烂片,尽量让大家在大部分进入影院的时间,看到的都是一部好电影。

好了,我们开始十佳盘点吧。

TOP10 《从21世纪安全撤离》

一部因为它旧,反而显得新的片子——

16年左右开始的剧本,消失8年后突然出现在了2024。

一部像是被时间凝固了的片子,旧给它带来了它明显的缺点,比如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但也给它带来了惊天动地的闪光点,因为它凝固着的,是一个黄金时代的余晖(这句来自微博一位读者),余晖里是21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的古典互联网时代,人们昂扬的情绪,一种清醒的乐观,看清真相但依旧热爱生活的流行价值。

这部片的故事好像都还在那一套流行里,借着打个喷嚏就能穿越未来的设定,抛出“如果知道了未来无比糟糕,当下的你还会热爱生活吗?”的质问。

它不但预言了我们让人疲倦的此刻、糟糕的未来,然后用尽全力地从世纪初传送给我们了一个答案——

“那如果世界未来变得更糟了呢?”

“那你就不要变坏。”

TOP9 《小小的我》

这部片示范了从残疾人视角到底要如何讲故事。

承认他的残疾,但不盯着他的残疾,把镜头更多让位于他比健全人更有魅力的时刻,他主观视角的时刻。尽可能把一个残疾人当一个健全人去拍。

在客观和身体层面,强调刘春和的“自理”能力,用大量生活细节给观众看他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运转,只是比正常人辛苦。

强调内部视角,其实就是强调他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是很难被健全人所理解的。他需要工作因为需要尊严,需要爱情,因为他也会爱上别人,也有性需求。

这部片也示范了,不贩卖苦难要如何讲残疾人生活中的冲突——拍势均力敌的冲撞。

不回避努力接近“正常”的他,和这个不把他当“正常”的社会的冲撞,同时拍他的骄傲和他的痛苦。

这种同时写刘春和的骄傲和他的痛苦的作用,也让人物的转变变得非常夯实——从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到就是有区别的,如果目光无法改变,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

去打鼓,打只有他拿鼓的姿势才能打出来的鼓点,去写诗,写只有他的经历和痛苦才能写出来的佳句。

TOP8
《老枪》

片子重叠《钢的琴》和《漫长的季节》,上世纪的东北,国企改制,下岗潮来临,退役的射击冠军顾学兵,成为了一个没落工厂保卫科的干事,他选择凭一己之身,对抗身边监守自盗的几乎所有人,所以整部电影的题眼在一个道具上,枪。

顾学兵自制了一把枪,并且最后用这枪杀了人。

所以,片子的故事就是在回答两个问题:好人为什么要做枪?好人为什么要开枪?

这也是《老枪》区别于之前同题材作品的地方,它有别于这两种或偏浪漫、或偏悲情的回忆型叙事,走了一条更残酷的路子,去除了几乎所有怀旧色彩,甚至都没有什么戏剧性桥段,更多是在复现那个时代的无限压抑、灰暗和下坠,最后再用一场愤怒生猛的枪战来作结。

这是下岗题材哀思的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当然,他们最后殊途同归,残酷的枪声和浪漫的响指在时空里完成了重叠,都流露出了往前看,别回头的时代意味。

TOP7
《白日之下 》

主创几乎是带着浓烈的不满在写这个剧本,现实里的院长叫张健华,电影里直接叫章剑华,可以说是毫不避讳。

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直指香港当年臭名昭著的社会虐待案,它还有着迥异于大陆现实主义影片的地方,里面没有什么外力的干扰,作者的愤怒展露无疑,他愤怒的不是一个单独的院长,而是背后保护着他的制度。

片名很巧妙,当我们把白日看作整个香港的社会制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在各种福利措施、人文关怀做的还算不错的香港制度之下,白日笼罩的空间也是有范围的。

它也没有拥抱沉冤得雪的结局,而是勇敢选择和真实事件更贴近的进一步的绝望。电影最后的“真实故事改编”这六个大字,直接打破了电影的第四面墙,让我们从故事中脱离出来,被迫看向身边的真实,也让这种无力感蔓延开来。

TOP6
《出走的决心》

这部片最大的意义,是它的分类——朴素浅显但有效的女性电影。

它让同样有着“出走”的欲望,但并不知道女性主义为何物的那一部分女性群体被看见,甚至成为主角。它是反精英视角,实践感更强的女性电影。

它的有效是一种在精英视角会被视为“过分直白”的情绪煽动,但在当下阶段它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娜拉”急需的鼓励。

它拥抱直观的故事,拥抱直接的情绪,拥抱浅显易懂甚至老生常谈的女性表达,谁都能懂主创想要说什么,也涵盖了群体最大化的女性共情范围。

这让这部片的意义比过去的很多女性电影都更重大。

TOP5 《走走停停》

它在喜剧性上和《爱情神话》《好东西》有一处很宝贵的相似,就是编剧始终坚持用角色的可爱来取悦观众,而不是可笑。

编剧很厉害,她知道故事本质就是个轻盈的家庭影像,所以坚持不放任何会破坏这份轻盈的社会议题和情绪煽动,而是用各种编剧技巧配合导演一起,去同时呈现角色讨人爱和讨人厌的不同面相。

比如让摄影机进入电影里,角色在摄影机里和在家人面前呈现出不同的两种表现,还有用各种非常日常的高密度对话,去拉近和观众生活的距离。

这也带出了片子里最动人的表达,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足够重要,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哪怕最不经意的波澜,最不为人言的情感变化,也都值得书写和咀嚼。

这份动人在结尾最后一场戏,换来了非常好的真挚感,周野芒老师的这场戏也是今年华语片最好的单场戏之一。

TOP4 《乘船而去》

电影是一个关于离家与归家的故事,这样的电影有很多,但这部片特殊的地方是它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们这一代在经历着无法从父辈身上寻得经验的迁徙和出走,以及电影想给我们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电影的故事简介里的第一句话是“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 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

这是电影故事的起因,读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寻常的家庭变故,但因为这场迁徙的背景,故乡家中的最后一个老人即将死去这件事,对于离家的人不再只是意味着失去一个亲人,更是失去故乡。

电影最后落在了游子和故乡的关系。

离家的年轻人总会习惯新鲜的城市,故乡的生活和自己发生切割早也成了一种注定。但和故乡的遥遥相望是一个过程,也是需要花费一生的和解与对话。

于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冲击,是这份和解与对话好像无论故事怎么重来,都只能发生在母亲的弥留时刻。

那是故乡的弥留,死亡是故乡对游子的挥别。

TOP3 《里斯本丸沉没》

在所有人都急着望向未来,然后忧心忡忡的时代,方励选择转身走到历史的缝隙里面去,找一艘船。

只从这一点上,这就是一部可以被称为伟大的纪录片。

它最难得的地方,是它能够同时拥有并且平衡好一部电影的三种属性——它作为纪录片的同时,也是一部史料文献,更是一部有着明显编排,有着很高可看性的院线电影。

寻找历史的碎片,通过幸存者和幸存者家属口述历史来保证文献意义,再把这些口述用故事片的编排方式组成沉船过程,再用动画模拟再现了沉船的细节,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三幕剧,有着明晰的起、转、合。

真实,宝贵,还好看。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编排还暗藏着一份表达 ——何为战争下的个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块不起眼的墓碑,上面写着“二等兵肯尼思可能是被淹死了”。

我们得以看见,哪怕这一场沉船事件牵涉诸多生命,依旧只是二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非常不起眼的一小部分。而这个事件的背后,是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局势的结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

个体们,卡在大结构里的巨大齿轮里,动弹不得、无可奈何。

这部片无意去剖解这一悲剧背后的政治时局,敌我战略,而是关注于每一个被战争这一大时代辱没的人。片子透过「里斯本丸沉没」这一不为人所知的事件,意在完成一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微观史书写。

这是战争的另一种视角,即去看在被大历史所遗忘的那一隅里,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们,曾历经怎样的抑遏与抵抗。

TOP2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

片名里不管是朱同(小学生),还是三年级,还是超能力,这几个词都让这部片看起来在儿童片的分类里。

但其实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这部片做得最好的方面,是中间那个动词,丢失。

朱同被校霸的篮球砸到了脑袋,躺在水泥地上一直没起来,别人问他,你没事吧,过了很久他说,没事,我躺会。这段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让我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看着自己全部行李被丢进火里烧掉的晓晓,还有她的那句,没事儿,这样暖和多了。

小学生朱同正在失去童年的路上,成年人在失去一切的路上,这种从孩子一直到成年的茫然,我觉得就是一样的东西,甚至外力都是同一个——

在《朱同》里,因为没有主线,所以时间流动成了推动故事的最大力量,时间像是一个课表,告诉小孩什么时候应该去干什么,成了这部片最大的“反派”,而朱同全程就是在抵抗这个课表,晓晓也是,只是课表换成了一些更成年人的事情。

当然,孩子最后输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课表没有随着我们的毕业消失,我们被安排至今,也茫然至今,从朱同变成晓晓。

TOP1 《好东西 》

从电影的第一个开场画面,其实就已经告诉观众,我是来讲一些新东西的——

女主搬家的车上标着公司名字“袋鼠妈妈”,搬家员是一个女性。就这么稍纵即逝的一幕,便完成了对现实里搬家公司都是男性主导、“xx妈妈”往往是家政保洁公司,这两种刻板印象的挑战。

而你看下去会发现,这仅仅就是一个开始,是冲破陈规的起点,电影里面全是新东西,也正是“好东西”。

《好东西》是之前没出现过的另一种女本位视角,就是构建一个流动的进行时的状态,每个人跟其生活是很难迅速发生巨变的,只能是一边有所觉醒,保持开放心态,一边还依然被过去,被旧观念影响,一点点在交流中摸索向前,男女都一样,一切都不是封闭的。

于是,人无比接近于人,而非口号。

当电影模糊了各种世俗标准、各种边界,最后清晰的就只有人,人的行为,人的情感。

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关系被模糊了,女性和女性的关系被模糊了,女性和男性的关系被模糊了。在这种模糊里,定义变得不重要了,情感却无比接近真实,接近那种最亲密和理想的关系。

这是多么新,也是多么巧妙的叙事啊。

当然,《好东西》的优点是说不完的,我们也已经写过很多了,今天只是拿了我们最喜欢的一个作为它最佳的理由。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