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不煽情、不渲染苦难、不消费特殊群体,写满了尊重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02 18:00 4

摘要:我喜欢《小小的我》的地方在于,作为一部以残障人士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它的叙事基调是反浪漫化、乃至反戏剧化的。很多描写残疾人或者特殊人群的电影,出于戏剧性的考虑,总是会将主角特殊化——要么是绝代的天才,要么是高尚的圣人,要么是完全的受害者——这种处理手段固然有其合

先说观影感受:电影拍得比较克制,没有让我大哭的片段(但也流泪了),看下来感觉“不舒服”。#易烊千玺小小的我#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我愿称它为“刘春和的夏天”,是一个充满多巴胺色彩的夏天。

我喜欢《小小的我》的地方在于,作为一部以残障人士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它的叙事基调是反浪漫化、乃至反戏剧化的。很多描写残疾人或者特殊人群的电影,出于戏剧性的考虑,总是会将主角特殊化——要么是绝代的天才,要么是高尚的圣人,要么是完全的受害者——这种处理手段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反应残疾人的境况而言,反而是严重失真的。

《小小的我》则相反——这部片子的重点是说刘春和的日常生活。

刘春和在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和看起来不靠谱的外婆做了很多不被母亲允许做的事情。他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准备复读,而是跟着外婆去老年合唱团当起鼓手,还认识了一个灵动漂亮的女孩雅雅,获得了一份兼职工作赚到了工资。

真的很喜欢外婆这个角色,看起来不靠谱,实则外婆身上这种乐观洒脱的劲头正适合带动刘春和去勇敢地在世界闯荡。她的一声吆喝,把刘春和从写遗嘱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生活,带着春和下酒馆子,逛公园,在夕阳下的马路边,和外孙和着节拍打鼓。她鼓励外孙和喜欢的女孩相处。她对拒绝给外孙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嗤之以鼻,又在得知外孙找到工作后欢呼雀跃,大夸孩子真棒。

这个夏天,因为外婆的陪伴,让他少了很多内耗,他的生活里延展出更多可能。

要说刘春和在这个暑假到底收获了什么,其实也没有收获太多,他依然被拒绝,依然不被尊重,他有收获也有失去,他有雀跃也会有失落。但是在这个暑假里,他完成了一次自我重塑,他未来还是要面临许多风雨,可是自己内心的羽翼又丰满了些。

人向外求并非都有结果,但是自我的成长是实实在在的血肉。

刘春和是脑瘫患者,是一个残疾人。行动极缓慢,走路摇摇晃晃,手指不能完全伸展开,抓握受限制,说话含糊不清,吞咽也有问题......

但刘春和并不是傻子,他有正常的智商,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需求。

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话题:国内为什么很少看见残疾人。

我想刘春和应该已经算是很积极生活的残疾人了。他的高考成绩很好,说明他一直在努力读;他不会乐器但是给老年合唱团当鼓手;他积极地找工作,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古诗词,在孩子们天真的嘲笑声里能听到他对诗词认真地赏析;他到咖啡店寻求一份兼职工作,努力地边走边报菜名,证明自己有能力;甚至他勇敢地拉起喜欢的女孩子的手......他已经比很多人勇敢、积极的活着。

但是在影片的开头,刘春和努力用工整的字迹写下“遗嘱”。在电影后半段,他试图用连续吞咽牛轧糖的方式自我了结。

刘春和是热爱生活的,他贪恋母亲的爱,他希望有一份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渴望获得心仪女孩的喜欢。

但生活对刘春和的热情并不是事事有回响的,如一粒沙石投入深海,不见波澜。母亲怕刘春和伤害妹妹把他推向一边,获得工作机会是因为店长为博关注,明媚善解人意的女孩还是不动声色的放开他的手。

他有作为正常人的需求,但是很难得到正向的回应。所以我很理解刘春和,他是那么爱这一切,那么积极去生活,又希望结束一切。

在展现刘春和时,本片并没有因为他是残疾人将他的处境特殊化,而是以“他其实本该也有权享有这一切”的角度来展现。

可以说,在本片之初,这部片子想要表达和讨论的主题就已然呼之欲出:残疾人到底能不能拥有常人的生活?在本片之中,对于这个议题,刘春和的母亲和外婆,分别扮演了立场相反的两方:外婆积极地支持刘春和去争取和体验他在这个年纪本来就该做的事情——她带他吃饭喝酒庆祝高考,陪他去面试工作,带他参与老年人的团体活动,甚至是帮他去追喜欢的女孩。

母亲则坚持把他当做一个特殊的人来看待——她逼着刘春和去复读,只是因为她想让他读一个离家近的大学;她为他安排康复训练,让刘春和与他一样的人们在一起,而不是帮他去融入社会……在这祖孙三代、两对亲子之间,其实也是社会间对于残疾人的态度的一个模拟模型。

与此同时,本片之中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点在于,刘春和虽然身患残疾,但不论是生理还是精神上,他都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反应。他对美好的一切有着本能的向往,就像他对漂亮的女生也会自然地产生身心上的反应;他对痛苦的一切有着下意识的嫌怨,就像他其实对父母一直怀有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害怕被他们抛弃,但一方面,心中又怀有对父母的愤懑。

在情感和精神上,刘春和没有任何的障碍,他的情绪真实而自然,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被高尚化、特殊化,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作为正常人的情绪。

与刘春和相同,本片之中很多角色的刻画都是真实而立体的。开明的外婆并不是天生的圣人,她对外孙的疼爱,除了善良以外,也是出于对于女儿的歉疚——她曾经也不是一个尽责的母亲;看似偏执的母亲,对于刘春和的所有看似紧张的行为,其实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母亲在笨拙地表示自己的爱。她背负着比常人更沉重的情绪,她的爱也更加沉重。

本片里,近乎所有的角色,在情感上都不是单薄片面的,而是以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态度——小孩子们嘲笑刘春和是因为小孩子本来就会理所当然地对自己觉得好笑的事物作出反应;咖啡店的店长接纳刘春和,不单是因为他善良,而是他意识到了雇佣一个残疾人店员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小孩子有纯真无邪的“恶意”,大人们有充满世故的“善良”,而这种没有拘泥于二元善恶对立的表达,就是本片的独到之处。

《小小的我》是一部“平视”残疾人的作品。它没有出于同情和猎奇而去俯瞰刘春和,导演没有过度渲染苦情的氛围,而是用一种平静的观察视角引领观众去看刘春和,看他的普通,看他的积极,看他的难过。可是看到最后会发现,原来刘春和与我么普通人其实没什么区别,得不到回应的爱、不被正视的诉求、未被尊重的价值,大家都是小小的我罢了。也没有为了自我感动而将他高高捧起。

刘春和的所作所为,没有超出一个普通的20岁青年的日常生活,只不过“普通”对他来说,就是难以企及的“特殊”。这也正是我喜欢本片的地方——它没有去同情和歌颂残疾人,而是用真挚、细腻的叙事和平等的视角,拉近了观众与主角的距离,让观众们从同一视角去看待刘春和的生活,借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能还没有刘春和那样积极勇敢。在被否定过那么多次,仍然一次次积极寻求回应,寻找被认可的机会。

实话实说,观影地过程是不舒服的,这并非故事本身不讨喜或者或者某一演员演技有问题,而是在导演那不刻意渲染苦情的镜头里,在易烊千玺无限接近真实的演绎里,看到生命的苦生活的甜。

这也是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刘春和每一次行走、吞咽、说话都在用尽全力,如此艰难不易,在易烊千玺的演绎里,透过屏幕感受到那份切实的艰难和不易,带着窒息感席卷而来。

活着多难啊,走路要用尽力气,吃饭要用尽力气,一切都要用力活,但事事未必求得好结果。

即便我是普通人,也有很多如刘春和那样用力生活的时刻,也体会过不被尊重的失落。这是小小的我们,生活在大大的世界。

电影的结尾,带着平淡和诗意,带着一份成长和勇气,未来的刘春和,依然要用力生活,我们也是。

“不论是如何渺小、破碎的我们,都应该被看到”,就如同刘春和在片尾的致辞所言,小小的我,存在于如此广大的世界上,必然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来源:电视剧剧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