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爽剧,哪有你想的那么有趣?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31 21:15 4

摘要:很多人对刑侦剧的印象深受香港电影与侦探小说的影响,脑海中不是惊心动魄的枪战,就是肾上腺素飙升的追车,要么就是主角灵光乍现,在众人茫然之时一顿滔滔不绝,让案件在顷刻间拨云见日。

最近抽空看了电视剧《我是刑警》,感觉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刑侦题材佳作,比较客观地展示了警察办案的真实过程。

很多人对刑侦剧的印象深受香港电影与侦探小说的影响,脑海中不是惊心动魄的枪战,就是肾上腺素飙升的追车,要么就是主角灵光乍现,在众人茫然之时一顿滔滔不绝,让案件在顷刻间拨云见日。

这样的剧情虽然看起来很爽,其实是为了迎合观众所制造的错觉。

这部《我是刑警》却告诉我们,破案远远没有外行想象的那么紧张刺激,实际过程是极其繁琐且枯燥的。

比如要了解某地的犯罪资料,你得翻阅几十年的卷宗,一卷一卷去查,一直查到建国之初;为了掌握犯罪分子的行踪,你得看遍全市所有摄像头拍下的视频,每一帧都不能漏掉。

有一宗杀人案要收集嫌疑人的DNA,警察必须挨家挨户采样,村民们因为害怕被牵连不予配合,警察只能一个个苦口婆心地劝,一路还得挨村民的骂,别看这些工作既琐碎又磨人,但恰恰是破案的关键。

有一个案件让我尤其印象深刻,那是一起爆炸案,罪犯为了劫财在赌场遥控引爆炸药,炸死了十几个人。由于案发地破坏严重,公安干警在现场挖掘了几天几夜,也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外来的DNA,结果却被证实是法医搞错了。

事情搞到这一步,几乎所有线索都断了,接下去该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继续挖,挖三遍不够挖五遍,挖五遍不够挖十遍,结果一直挖到春节,依旧什么也没有发现。

好在大家没有放弃,决定扩大挖掘半径,把挖掘范围向外拓展200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外围发现了一枚遥控器。

因为经历日晒雨淋,遥控器上已经测不出DNA,但因为这种遥控器价格昂贵,买家不多,警察很快就查到了相应的买家,遗憾的是,所有买家经过身份比对,并没有发现任何嫌疑。

但遥控器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了,警察除了接着查没有其他路可走。于是,他们除了核实销售终端,还追溯至上游,排查厂家与渠道,并进一步扩大搜索的半径,历经几十个昼夜的奋战,他们终于在郊区的一家小店里查到了买家与卖家,案件随即告破。

整个案件的过程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地方,既看不到什么高科技,也没有脑洞大开的推理,全程用的都是笨功夫,即曾国藩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一寸一寸地挖,一点一点地查,一次不成再试一次,考验的无非是办案人员的细致、耐心和定力。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警方一开始就扩大挖掘半径,早一些把遥控器找到,案子岂不是很快就破了?

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如果没有前十次的无功而返,就不会想到要扩大挖掘范围,你只有把能走的路都走遍了,才知道这些路行不通,才会想办法找下一条路。办案讲究的是严谨,为了验证一个结论,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哪怕最终一无所获,死心也要死得彻底,绝不能靠拍脑袋。

但局外人往往看不到过程的艰辛,如果你仅仅阅读案情的简报,你会觉得破案是如此简单。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破案其实与科学研究很类似,凡事靠证据说话,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得付出十倍的努力,把最基础的调查工作做扎实。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果条件不成熟,即便你做了大量工作,案子仍可能破不了,因为决定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有的干脆就是运气不好,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为案件做最坏的打算。

你有没有发现,破案跟我们的工作很类似?比如上级让你负责一个项目,想法看似很简单,可实施起来却得花很大的功夫,比如详尽的信息检索,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现场访谈,没有这些前提,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调研不扎实,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就会出现方向错误,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人类思维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归因,比如军队打了胜仗,我们会归功于将领的运筹帷幄与官兵的士气高涨,但在真实的战争里,双方90%的时间都花在后勤准备与士兵的动员上,真正在战场上交手的时间可能不到10%,这90%的准备过程说出来枯燥乏味,却是打胜仗最重要的基础。

同样的,我们对一家成功的企业也会持类似的想法,那些成功学的书读起来就像爽剧,企业家在回顾创业生涯时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戏剧化包装,商业畅销书把企业成功的秘诀以简洁生动的方式加以阐述,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逻辑演绎的快感中,觉得做企业好像就是那么回事。

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任何战略都必须建立在执行的基础上,而执行是漫长且磨人的,执行中的毫厘之差,累加在一起就会在业绩上形成天壤之别。故事和道理我们总是爱听,可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能够真正做对,做好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此外,《我是刑警》还向我们呈现了公安系统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两地协同办案,由于双方的思路不一致,合作过程往往并不顺利,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到最后甚至会陷入死胡同。针对同一个案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双方也很容易因此产生不愉快,这一点在《我是刑警》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不错的一个想法,而且事先都说好了,可一旦要跨部门落实,涉及到层层条块,以及上下游供应商,最终这个创意大概率也会走样。

至于背后的原因,要么是有关人员能力不行,要么是权责利分配不合理,要么就是受制于一些客观环境,我在前面谈到了执行力的问题,一件事光一个人办还好说,可是让几十个人乃至几百人去落实呢?如何保持动作一致,如何保证结果能够达到预期?这背后需要花费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从破案到创业,任何成功都不是单靠讲个故事就能实现的,通常是1%的想法加99%的执行,就算那1%的灵感,回过头来看也往往平淡无奇,关键还得靠后续繁琐的执行工作。

尤其在时代红利退却的当下,决定企业成败的,其实就是那些基本功,看你能不能在对手不愿意、不舍得、不在乎的地方下功夫。所以不要痴迷于表面的宏大叙事,能够把最基础,最繁琐的事情做扎实了,离成事也就不远了。

文章写到这儿,今天已经是2024年最后一天了,以前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立flag,定计划,信誓旦旦要在明年大干一场。

可现在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对未来不抱希望了,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句非常扎心的话:跨年不是投胎,你今年是怎么样,明年还是怎么样。这话尽管听起来很丧,却是大多数人所面对的现实。

但即便如此,那又如何呢?我这篇文章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现实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戏剧化,成功更不是爽剧,你回头来看做成的某件大事,其实都是先前日积月累,在枯燥乏味中持续推进的结果。

而且很多东西的变化,你在具体过程中是难以体会的,除非你拉长时间跨度,打开上帝视角,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是那么回事。但前提是,你得走完前面的每一步。

所以不必执着于今年非得比明年有什么看得见的改变,从你能做的事情做起,一寸一寸地推进,迟早有一天,你终将发现自己变了很多。

祝大家新年快乐!

来源:啸瞰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