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历史真实与类型叙事的融合探索 《孤星计划》上海观摩研讨会在沪举办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31 16:20 5

摘要: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与会嘉宾围绕新主流电影创作范式的开拓、历史真实与类型化叙事的融合探索、红色基因与海派文化的有机结合、上大精神与当下青年的共情塑造等多个层面进行了

中新网上海12月31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31日获悉,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与会嘉宾围绕新主流电影创作范式的开拓、历史真实与类型化叙事的融合探索、红色基因与海派文化的有机结合、上大精神与当下青年的共情塑造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图为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现场。 上海大学供图

《孤星计划》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革命前辈们以坚定的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的伟大实践。在这场行动代号为“孤星”的撤离计划中,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少年依然一腔孤勇、无畏无惧。

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大根烈士之孙周亚南谈到,透过电影故事主题的叙述,大家共同回望那段觉醒年代的历史,追忆先辈们如星星之火般相聚在理想信念的旗帜下,用付出与担当点燃信仰之光的身影,也追寻峥嵘岁月里他们勇于前行的热血足迹。这一切的一切,再现了当时从红色学府中走出的革命先辈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信仰之光。

“中国孤星社”成员、糜文浩烈士侄孙糜强表示,作为“中国孤星社”创办人之一的糜文浩烈士的后人,观看之后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叔公当年斗争的身影就在眼前,“孤星社”的精神在自己脑海里一直回荡。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厂导演郑大圣表示,观影时被百年前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勇气所感染。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剪辑都能看出创作团队使之电影化、使之高度类型化所作出的努力,而这正是这一切得以跨越百年,成功与现在的年轻观众建立共情的连接点。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认为,《孤星计划》的成功破题在于从众多的人物中找到了“孤星社”社员这样的一群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来讲述故事,通过激烈的敌我冲突、高度的悬念感紧紧抓住观众,它不仅关乎上大的校史,是对一段红色历史的挖掘,更是给年轻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监事长李建强认为,《孤星计划》把重点放在爱国青年学生社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更广阔的角度表现信仰的战斗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它融汇悬疑、谍战等各种要素,赋予这种类型新的生命力。同时它努力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到一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浪漫的气息和生命质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斌提出,电影将类型化的操作方式和革命题材的内容很好地衔接了起来,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观影体验,电影以上海大学的故事、人物原型、价值积淀作为基础,表现出青年人身上洋溢的生命质感和革命信仰的坚定性。

导演、监制、编剧、电影《孤星计划》监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表示,电影中青年介入的是一个历史的伟大时刻,不是爆发的那刻,而是那个过程,他们在过程中的成长、付出是最打动自己的。他们一如上大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一种年轻、阳光、单纯、忘我、追求真理的精神。

“要有打捞、重现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以及弘扬上海作为红色文化城市重要性的责任和担当。”电影《孤星计划》制片人任宁谈到,希望通过影片来唤醒当下年轻人的共鸣和启迪,传递勇敢向上的精神力量。

电影《孤星计划》导演徐展雄说:“我们努力尝试拍出上海的另一面。上大和红色上海的故事是源源不断的,希望关于上大、关于红色上海的故事能不断地被拍下去。”

截至目前,电影《孤星计划》累计票房已突破1.01亿元,现全国热映中。不少观众表示被青年为理想所爆发出的强大能量震撼,也被谍战反转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所打动,认为电影提供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重新体会到勇敢的力量,认识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完)

来源:南瓜爱美剧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