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磨刀霍霍向电影,行业风光难再?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31 14:15 4

摘要:2024年,根据灯塔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7日,全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但出票总数量仅有9.46亿张,观影人数预估为4.11亿,人均观影频次为2.20次,非节假日时段的部分影院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较往年严重回落,有专家担心年度电影票房将退回到十年

撰文丨大雯

编辑丨美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2024年,根据灯塔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7日,全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但出票总数量仅有9.46亿张,观影人数预估为4.11亿,人均观影频次为2.20次,非节假日时段的部分影院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较往年严重回落,有专家担心年度电影票房将退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549.15亿元,观影人次为12.99亿,显示出后口罩时期市场的强劲复苏。但是,很难说这只是电影业的“回光返照”——2024年截至12月23日,电影总票房约为416亿元,较前一年下降了约133亿元。可以说,增长远不如预期般强劲。看目前走势,除非有黑马横空出世,否则2024年内地总票房很难超过450亿,勉强超越2015年的水平。

事实上,民众的影视需求依然存在——今年国内短剧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有望首次超越电影票房。那些看似缺乏艺术价值的短剧,却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占领市场。反观电影,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城邦。

2024电影大盘

整体遇冷,头部鲸吞

较之于观影人次继续保持40%以上,三四线城市年票房双双突破100亿的2023年电影大盘,2024的市场整体大盘冷的可怕。

图片来源:拓普数据

虽然2024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档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春节档相较于往年天数有明显增加。

而到了暑期档,颓势开始加速显现。2024年暑期档以116.43亿元的总票房画上句号,相较于去年206.3亿元的成绩,出现了43.6%的显著下滑,整体规模回到了接近2014年和2015年的水平。尽管在此期间,放映总场次达到了3825.9万场,同比增加了10.5%,创下新高,但总出票量却仅为2.83亿张,远低于去年的5.05亿张,反映出上座率的大幅下降。此后,电影大盘萎靡不振,虽然有《好东西》的小幅度出圈,但还是难解行业寒冰。

期间,《非诚勿扰3》《逆行人生》《异人之下》《爆款好人》《749局》等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大片可谓纷纷哑火,票房和口碑都令人大跌眼镜,可以说,冯小刚、徐峥、乌尔善、宁浩、陆川等大导演先后遭遇“票房危机”。

与此同时,有些在评价上“叫好”的商业片并未迎来“叫座”,斩获符合预期的票房,比如豆瓣8分的《我们一起摇太阳》等。与此同时,像《乘船而去》、《走走停停》这样的高口碑文艺片也没有出现《隐入尘烟》、《河边的错误》的票房奇迹。

也正是因为总体观影市场的不尽人意,部分投入较大的影片为了市场,开启了接连不断的撤档、换挡、重映等秩序问题。《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等电影接连撤档,重新上映后,票房也未能逆风翻盘。今年暑期档,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也匆忙提档又撤档,出现“打不过就跑”等影响电影行业秩序的问题。

至于引进片,好莱坞电影票房号召力下降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随着国产电影的颓势市场占比有所上涨,但并未传递出好势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功夫熊猫4》以及《头脑特工队2》等知名IP续作的表现均未达预期。这一趋势并非今年独有;回顾去年,尽管《奥本海默》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9.52亿美元,《芭比》更是达到了13.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但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市场却反应平平,票房分别为4.53亿元和2.52亿元。

图片来源:拓普数据

与此同时,市场供给结构失衡,票房被少数大投入的头部影片及创作者“鲸吞”蚕食,虹吸效应正逐渐明显。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尽管有《好东西》等小成本影片异军突起,拿下近7亿的票房,但总体来看,市场供给结构失衡,票房被少数头部影片“鲸吞”,票房收入的大头也集中在春节档。中小成本的腰部影片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更多项目甚至连本土市场都未能站稳脚跟。

虽然有小成本影片和女性题材影片的异军突起,但整体上,电影的创作空间正在变得越发狭窄。市场对于头部影片的依赖性增强,而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平衡影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如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成为了电影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电影“爆款密码”

不灵了?

大盘数据遇冷或许只是表象,电影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曾经的那些爆款密码,统统失灵了。

一方面,过去被市场认证过的大导演、大制作、大明星等能让一部电影卖座的标签集体失效。曾经,拥有知名导演、巨额预算和一线明星阵容的电影被视为票房成功的保障。然而,这一传统公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似乎已不再奏效。2023年的暑期档见证了多位大导的“滑铁卢”。乌尔善执导的《异人之下》,改编自热门国漫IP,最终仅收获了1.18亿元的票房;陈思诚的传记作品《解密》以及徐峥指导的《逆行人生》分别取得了3.34亿和3.59亿的成绩,远未触及之前设定的十亿门槛。

此外,宁浩在今年春节档和国庆档推出的《红毯先生》和《爆款好人》也表现不佳,票房分别为9422万元和2713万元。而陆川历时八年精心打造、总投资达6亿元的大制作《749局》,尽管吸引了大量关注,但最终票房定格在3.75亿元,成为了公众调侃的对象。

不仅如此,即便是一些原本被认为可以成为“爆款”的电影,其能撬动的票房规模也在逐渐缩小。2023年以前的电影行业曾尝试通过捕捉社会情绪并引发广泛讨论来创造热点影片,也事实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到了2024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明显下降。本年度仅有《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抓娃娃》三部电影突破了30亿票房大关,且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超越40亿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逆行人生》这类旨在反映社会议题的作品,反而因为话题性和情感表达的失控而陷入了舆论争议之中。从开年的《热辣滚烫》,到暑期的《逆行人生》,甚至于《出走的决心》,都不再有《我不是药神》等电影撬动全民关注和情绪的成绩,反而在日益紧缩的舆论环境中,给自己制造着“定时炸弹”。

与此同时,悬疑和科幻类型在过去几年里曾是电影市场的热门赛道之一,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和技术门槛的提高,两大题材显现瓶颈,显得“关山难越”以陈思诚为例,他所主导的一系列悬疑犯罪题材电影如《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构建起了所谓的“陈思诚模式”。但是到了《解密》,这种套路似乎不再奏效——尽管投入成本高达约5亿人民币,最终票房却仅收获3.32亿元,远低于预期。

更重要的是,《解密》遭到了影迷们激烈的批评,认为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叙事结构松散、梦境展示过于直白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原本应该充满悬念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奇。在科幻和奇幻领域,乌尔善的《异人之下》也未能继续《封神》的辉煌,反而陷入口碑崩塌。《球状闪电》原计划由陈思诚执导,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表现较好的是喜剧类,但虽然稳坐头把交椅,市场表现却正显出疲态。无论是春节档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还是暑期档票房冠军《抓娃娃》,抑或是跨年档影片《年会不能停!》,这些年度爆款均为喜剧片。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喜剧片总票房接近200亿元,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4年,喜剧电影普遍面临“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即使是那些广受欢迎的喜剧片也未能激发更广泛的观影热情,甚至于在舆论场上争议重重。贾玲的《热辣滚烫》被指“个人减肥片”,《抓娃娃》则被指价值观导向肤浅。

文娱价值官分析,其背后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数喜剧片的“梗”过于陈旧,导致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影评人表示中国喜剧电影正陷入“套路化”——虽然每部影片都在尝试通过幽默来反映社会现实,但这种模式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得观众逐渐失去了新鲜感。

2024年,女性题材的作品受到欢迎或许是一个新现象。《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聚焦于女性世界的作品,在今年都引发了观众共鸣。此外,家庭题材影片《走走停停》《姥姥的外孙》、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舞台影像电影《只此青绿》《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均在2024年获得较大关注。

有影评者观察到,这些口碑较好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女性切入口,以此作为女性电影崛起的依据。但事实上,相关数据显示,这些作品在调动女性进入电影院的力量上,并未显现出太大差距。或许,性别并非是这些“女性电影”的优势,好的内容、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内在价值,也许才是关键内核。

在当下看电影的高票价下,每一张40元以上的电影票背后,都藏着观众审慎的选择。观众们不再满足于“爆米花电影”,而是开始“先查评分、刷评论,确认值得再出门”来进行慎重决策。而这样的决策机制受益者也并非只有女性电影,年初的《熊出没:逆转时空》的成功,也许也是个好的示范。

图片来源于微博

从宣传到营销

短视频正在重塑电影

2024年的电影圈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电影们在短视频平台被集体“上桌”审判这件事。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电影宣发主阵地,2024年的一些影片如《热辣滚烫》也在抖音等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并且成功地将线上热度转化为实际的票房收入。

但是,短视频推广与“安利电影”似乎正走向割裂——根据眸娱统计的数据,在2023年12部月票房冠军电影的抖音账号上,点赞最多的置顶视频接近40%与“推荐、介绍电影”并无直接关联。《坚若磐石》和《年会不能停》等作品,它们的高赞视频更多是关于现实职场问题或鸡汤金句输出的内容,而不是对电影本身的推广。部分电影公司在短视频上的营销活动可能已经偏离了核心目标——即有效传达电影信息以促进观影行为。

但在被一批又一批观众被切片视频“骗”至电影院后,观众对短视频营销产生警惕,导致2024年其转化率大不如前。一些电影的切片片段甚至让电影宣发走向反效应。

今年电影的“出圈”,大多来源于电影的主创本身,进一步加剧了“电影圈”和观众的割裂。甚至有观众评论说,今年最好笑的电影是看导演们“破防”。

《749局》陆川“有事冲我来,别骂演员”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导演胡玫因为《红楼梦金玉良缘》“破防”发文

导演们的破防,来源于票房的失利,也来源于当下电影评价体系的消解。在电影传播更多依赖于公众社交媒体平台的情况下,电影评价体系正发生转变,让很多资深电影创作者都难以适应。而在平台上,“电影观众”和“短视频网友”也仿佛正走向对立面,对于电影的吐槽视频动辄十几万赞,看电影被评论区的网友“嘲讽”有钱没处花等等,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进入电影院的愿望。

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来源:抖音

相关数据显示,年轻观众群体(24岁以下)购票率持续下滑,从2019年的37.9%降到2023年的25.5%,调查显示,这部分人群更倾向于短视频和微短剧等新兴形式,而非传统的影院观影体验。

有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国内短剧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有望首次超越电影票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6月,微短剧用户占网民整体的52.4%。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黏性不断提升,短视频电商业务稳步发展,商业化变现效率也持续提高。消费者愿意为短剧付出真金白银,也似乎说明了“消费降级”并不能对当下电影行业的寒冬做出简单明了的解释。

图片来源:知乎

那么,什么会是取代电影的新业态,电影行业又能做出什么新改变?

针对电影行业的低迷,不少影院也在积极探索承接新业务——比如室内剧场、奥运赛事转播、剧本杀等。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奥运会期间,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影院直播总票房达244.2万元。另外,为了弥补当下没有“叫好又叫座”的信电影的缺口,经典老片重映成为影院吸进的利器。《哈利·波特》以每周上新一部的方式重返大银幕,单部票房过亿。

2024一年的低迷并不能充分为电影行业判“死刑”,从几大电影公司财报披露的待上映项目看,不乏投入较高的重磅之作——《误杀3》宣布定档贺岁档,《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宣布定档春节。决定电影未来发展的“生死之战”,或许会在2025春节再战一场。

“变则通,通则久”。2024对于电影人来说应当是个需要转变的年份

来源:文娱价值官

相关推荐